她的每一場哭戲,都值得多一星

2019-10-13   獨立魚

神魔鬼怪的恐懼,是種刺激,甚至爽感(參見頭條);

但真正的恐怖,帶來的卻是無止盡的痛苦。

下面這部電影,就用最溫柔的方式,講述了最恐怖的故事——


《阿曼達》

Amanda

光看海報,其實挺清新治癒。

藍天為背景,小女孩背著小包,推著自行車,不痛苦,不絕望,表情平和。

似乎和「恐襲」這麼嚇人的字眼毫無關係。

但其實,她是恐怖襲擊的遺屬。

阿曼達,是她的名字。

除了小女孩,整個創作團隊都挺年輕。

導演剛剛四十出頭,兩位主演還都是90後。

男主文森特·拉克斯特,93年出生的青年實力派。

別看他年紀輕輕,光是法國凱撒電影獎就已經提名了三次,實屬未來可期。

比較有名的兩部代表作是《喜歡,輕吻,快跑》和《女兒國的傑基》

後者魚叔很久之前就安利過,說的是一個男女性別互換的「極端女權國家」,男人要蒙頭遮面,在家相妻教子,遵守三綱五常。

全程惡搞爆笑,腦洞非常大。

女主斯塔西·馬汀,美得驚艷的尤物。

看過《女性癮者》的一定知道她。

如海報給人的感覺一樣,雖然是以恐襲為主題,但全片卻風平浪靜,毫無水花

全片最最轟轟烈烈的場景,也已經是恐襲結束之後了。

傍晚,光線很暗,傷者與死者倒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旁邊有人在哭,到處是警察和醫生。

沒有血流成河,也沒有橫屍遍野,更沒有震天響的哭聲。

電影中唯一給到特寫的恐襲親臨者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在朋友陪伴下走到男主身前,靜靜地說:

「您好,借下電話行嗎,我手機丟了。 」

她的每一場哭戲,都值得多一星

禮貌平靜得像我們每天都會在街上碰見的路人一樣。

一時間讓人有些懷疑,這個人真的遇見恐怖襲擊了嗎?

直到這位路人走遠,才確定下來,真的遇見了。

因為她一瘸一拐,身上還有血漬。

她的每一場哭戲,都值得多一星

最激烈的場景也就僅此一個,其他場面,就更平靜了。

男主名叫大衛,是遇難者的弟弟。

恐襲發生之前,他的生活非常平靜。

打打零工,談談戀愛,偶爾去姐姐家串門,幫她帶帶孩子。

一家人關係不錯。

出事之後,一切都變了。

姐姐遇難,和外甥女阿曼達關係最近的就是他,可他自己原本也只是個渾渾噩噩的大男孩,也不知如何是好。

困境當前,人生際遇逼著人長大。

沒辦法,現實再殘酷,他也得把消息帶給外甥女阿曼達。

可怎麼說得出口呢?

在沙發上坐臥不安,憋了一夜沒睡;

第二天清晨領著阿曼達出門散步,坐在長椅上,握住外甥女的手,慢慢把整件事講給了她。

結果外甥女沒哭,他先哭了起來。

大衛的女朋友也在恐怖襲擊中受了傷,子彈打到胳膊,作為鋼琴老師,暫時不能彈琴了。

影響更嚴重的,是心理上的創傷。

不願見人,走在街上聽到鞭炮炸響,都會嚇得一躍而起。

恐懼的影子始終伴隨著她。

各種打擊之下,女朋友決定和大衛分手,離開巴黎,回老家療傷。

大衛當然不能說一個不字。

因為這場襲擊,身邊的人要麼永遠消失,要麼受到巨大傷害。

人人都是受害者,作為並沒有直接遭遇襲擊的「相關人士」,讓路是最應該做的事。

但大衛的痛苦其實絲毫不亞於當事人。

沒有明晃晃的傷痕,卻承受著無處不在的傷害。

像一個處於污水中的海綿,吸納污垢是他們的義務,而他們承受了多少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人顧得上去關注。

比大衛更難的,是阿曼達。

事情發生時,她還只是個7歲的小女孩

得知母親死訊時,她沒有哭。

擰著眉歪著嘴,表情有點苦惱,像是作業不會寫。

跟著舅舅走了一路,模樣依然平靜。

路過河邊的時候還要舅舅把她抱上橋沿,坐著看了會兒閃著光的湖面。

直到一路步行,走到母親遇害的廣場,看見大門鎖著,門口還站著端了槍的守衛,小女孩終於控制不住,哭了起來

早晨一覺醒來,見到舅舅時問的第一句話是:

「我媽怎麼沒回來」。

得到的答案是,「你媽媽再也不回來了」

有點懵,反應了一路,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是啊,這題太難,對所有人都一樣,更何況她只有7歲而已。

算上這次,全片阿曼達一共哭了四回。

第二次發生在一個晚上,阿曼達朝不會照顧人的舅舅生了頓悶氣,然後躺下睡了。

睡著睡著,坐起來開始大哭。

舅舅過去安慰,連連問她是不是做了噩夢。

第三次是舅舅臨時有事,把她送到姑媽家,到了姑媽家門口她又叫舅舅不要走。

然後哭起來。

流了兩滴眼淚,又說自己沒事了,乖乖走進了屋。

阿曼達的每一次哭都比前一次內容更多。

第一次是剛剛相信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第二次是在確認消息後內心發生的一次反覆;

第三次則是在接受事實後變得脆弱,又不允許自己脆弱。

她仍在掙扎著消化和接受母親去世這件事。

阿曼達的第四次哭,內容更加複雜。

遇襲之前,母親買了幾張網球比賽的票,本來說好了要帶阿曼達一起去看。

結果,卻再也無法兌現承諾。

於是,舅舅帶著阿曼達去往倫敦,如期觀看這場比賽。

比賽現場,一方一直在贏球,而另一方連輸三分。

此時阿曼達突然大哭起來,比前三次哭得都要傷心。

邊哭邊說,「貓王已經離場了」

這句話是母親生前給她講的,意思是不必期待了,一切都結束了

此時阿曼達看著場上的局勢,哭著說出了這句話。

至此,她才真正接受了母親去世這件事。

一切都結束了。

母親不會再回來,更不會陪她看這場網球比賽,生命中橫生的枝節結束了她和母親關於未來的希望。

不必期待了。

小女孩就是這樣在悲戚中完成了一次人生蛻變。

很多影視劇中,親臨別離現場的人們最常見的反應是抱住屍體,在雨中放聲痛哭。

很煽情,很直接。

而在《阿曼達》里,我們沒看到一處痛苦是直截了當的,所有的痛苦都被裹在茫然之下。

阿曼達是懵的,哭了四次,都是在試圖接受「這件事是否是真的」

大衛也是懵的,每一次哭,都在哭「接下來該怎麼辦」。

同樣的情況,在《海邊的曼徹斯特》里也有呈現。

父親去世了,男孩進太平間掃了一眼就溜了。

當晚跟一幫同學聚會,一開始還抱以哀悼和安慰,到後面,一群人開始興奮地聊起電影。

聚會結束後,男孩還跟女朋友啪了一炮。

痛苦悲傷,都是後面的事情。

眼下的人們,需要反應時間。

所以說,痛苦是會發酵的。

當痛苦發生,最先出現的是茫然、質疑和拒絕,是包裹住自己,保護自己。

至於站在親人愛人的角度去共情,那都是隨時間推移,發酵出來的東西。

這讓魚叔想起另一部從遺屬視角反映災難的電影——

《生日》。

講述的是韓國世越號沉船之後,遇難學生家屬後來的日子。

全度妍演的母親抱著兒子的衣服哭泣,不准女兒挑食,理由是:

「你哥哥連吃飯的機會都沒有,你還在挑食」。

這是典型的不饒恕自己的類型

兒子連活著的機會都沒有,那麼活著的人就不能快樂地活著。

因為「快樂」是對「死亡」的徹底背叛。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

有些家長通過「假裝孩子還活著」來尋找出路。

辦聚餐,把孩子們的照片放到一起,桌上的食物也準備了孩子的份,說說笑笑,與照片對話。

走的人走了,活著的人總歸是要活下去,只是活法不同。

痛苦是人世間永遠遵守「雖遲但到」規則的東西。

藏得再好,也永遠不會真正消失。

但正因為捂不住,所以更應當去面對,也必須去面對。

因為疼痛感,恰恰也是人類最重要的自我防禦機制

感受得到痛,才知道該如何去治癒。

但這種感受是極為私人的。

作為旁觀者,沒有人真的有資格說出「我理解你的痛」。

不要輕易地以對方表面的情緒來估量一個人的痛苦,更不要以此作為道德評判的標準。

那只會顯得你麻木且無知。

對方的傷口有多深,只有對方知道。

所有的選擇,都是為了活下來的人繼續活下去。

他們都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