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美國政府政策合規固然重要,但還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中國市場的損失。
正解局出品
最近,市調機構Canalys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個人電腦出貨量。
不出所料,美國電腦巨頭戴爾銷量同比暴跌52%,市場份額更是創下近年的新低。
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個人電腦出貨量
為什麼說是「不出所料」呢?
這是因為,早在第一季度,戴爾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出貨量僅為75.9萬台,同比下降了45.1%,市場份額也從去年的11.9%降至8.5%,排名跌至第四位。
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個人電腦出貨量
誠然,現在個人電腦的行情不好,中國乃至全球的出貨量在下降。
但是,與整體行情相比,戴爾下降的幅度有點太大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戴爾自找的。
今年年初,日經亞洲和中國台灣《工商時報》先後報道,戴爾設下了一個「去中國化」的目標。
計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2026年開始排除採購中國大陸IC廠商在中國投片生產的產品;
第二階段是從2025年開始減少其台式機、筆記本電腦和周邊設備(如鍵盤、電源、風扇等)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到2027年確保其產品中使用的所有晶片都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生產,並將50%的電腦產能移出中國大陸。
簡單地說,就是要儘量撇清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戴爾這麼做,是為了應對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
從出發點看,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作為一家企業,戴爾是無力與美國政府對抗的。
但是,戴爾並非沒有其他選擇。
比如,美國一直在想方設法收緊向中國出口晶片,美國晶片巨頭當然也遵守美國政府的規定。
但是,在今年7月17日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英特爾公司CEO帕特·基辛格、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勛和高通公司CEO克里斯蒂亞諾·安蒙向拜登政府官員表示,美國政府應當研究收緊對華出口限制的影響,並在實施新限制之前暫停實施有關舉措。
美國三大晶片巨頭負責人
一邊遵守,一邊爭取,這才是企業在商言商應該做的事情。
特別是中美現在處於一個博弈的階段,戴爾這樣的跨國企業,對美國的決策亦有影響力。
我們看到的是,戴爾沒有居中協調、爭取,而是急吼吼地要「去中國化」。
這樣的跨國企業,確實少見。
「去中國化」,對於戴爾來說,所謂的風險是小了,但成本卻高了。
雖然貴為全球電腦巨頭,但是,戴爾沒什麼技術含量,靠的是其獨特的銷售模式。
《讀者》雜誌上的戴爾廣告
大家可能在《讀者》雜誌上看過戴爾的廣告。
戴爾的銷售思路是,直接從消費者那裡拿到訂單,然後採購配件組裝成電腦,再郵寄給消費者。
這樣,既減少了中間環節,也無須自建生產,研發資金也少了很多。
綜合下來,戴爾大大減少了生產成本,低價也成為了其核心競爭力。
不過,這種類似於直銷的模式,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
現在,戴爾基於「去中國化」,要放棄了中國大陸PC零部件生產成本低的優勢,最終將導致其產品的成本提高。
這將會影響其產品的競爭力。
出乎戴爾意料的是,自己還沒「去中國化」,中國已經開始「去戴爾化」了。
戴爾的舉動,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反感,銷量大跌便是明證。
中國大陸銷量大跌,直接影響全球銷量。
根據最新的市場調研數據,戴爾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PC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1.9%,市場份額也從去年的18.9%降至16.6%,跌至第三位,落後於聯想、惠普。
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
此外,戴爾的業績也大受影響。
戴爾科技集團公布的2024財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顯示,第二財季營收為229億美元,同比下降13%。
公司運營利潤為12億美元,同比下降8%。
戴爾2024財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
只能說,求錘得錘。
對於在華外企來說,保持美國政府政策合規固然重要,但還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中國市場的損失。
其他外企,應吸取戴爾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