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capitalwatch.com
香港第五波疫情至今,整體社會經濟大受影響,就算四月底逐步開放社區隔離政策,各行各業已飽受衝擊,其中十分之一的食品供應商據悉已倒閉,整體進口量減四成,不少供應商陷困境。
政府雖然表示如果疫情沒有反彈,4月21日起分階段解除部分禁令,批准晚市堂食至晚上10時及恢復至4人1台,為絕望的飲食界迎來一點燭光,但有本地傳媒報道,第五波疫情導致大量食肆停業或倒閉,連月已有約200家食品供應商受疫情拖累結業。業界表示,即使本港食肆稍後時間能夠陸續復業,但在食品供應商減少下,屆時可能會再次出現「食材荒」。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全港食品供應商約有2000家,種類繁多。但在嚴格社交距離措施之下,市民晚上不能外出用餐,食肆選擇停業或結業,供貨量大減,業界估計本港近月的食材進口量已大減四成,有約六成食品供應商陷入經營困境,更有近十分之一、即約200家經已結業。
黃家和解釋,現時本港部分食品供應商直接從貨源取貨,一般入貨量較大,大型供應商尚能靠零售生意「銷貨」幫補,但中小型供應商缺乏渠道,加上容許賒數的做法,以30至60天為數期,很少以現金找數,容易導致資金周轉不靈,甚至有食肆未找數便結業,使食品供應商血本無歸。「食肆跌七、八成生意,食品供應商也會一樣跌七、八成的生意。」
雖然食肆即將能夠恢復晚市堂食,但黃家和憂慮食材需求一下子飆升,在食品供應商結業情況下,供應鏈會出現斷層,或出現食肆四出「撲貨」情況。若新鮮食材未能即時補充,他估計就算是高級餐廳,可能都要改用急凍食品代替。
在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要面對物流挑戰,黃家和坦言,從內地或海外進口的貨品,很多時候需改以海運或空運抵港,導致成本上漲。惟現時經濟不景,即使食肆經營成本高漲,也無可能大幅加價,將成本轉嫁給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