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小米方面正式宣布,他們的首款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布會定檔,將於3天后的12月28日召開。
很顯然,這是一次典型「發布發布日期」的行為,但小米也有自己的理由,因為這一天(12月25日)恰好是他們官宣「造車」的第1000天。
是的,不知不覺間,小米的造車之路已經走了兩年多的時間。縱觀過去這兩年多不難發現,除了最近來自相關部門的認證信息,以及間或被拍到的路試車,使得「小米汽車」的存在感陡然上升之外,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小米造車」這件事幾乎是在以一種相當低調,甚至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的狀態下進行。
為何小米要對造車這件事如此「守口如瓶」?在今天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布預熱文章里,多少可以窺見一些真相。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小米並不打算按照其他「新興品牌」的路數,以「逆向研發」或者說「致(mo)敬(fang)」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第一款量產車,他們不僅要從0開始做正向研發,甚至還打算「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技術棧」。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對相關研發工作進行高度保密,自然也就合情合理了。
但是事情會這麼簡單嗎?結合目前已知的公開信息,我們三易生活也梳理出了一些關於「小米汽車」值得關注的細節。
首先,就是關於第一款小米汽車的造型問題。看過證件照的朋友相比都知道,小米此次採用了四門轎跑風格的外觀設計。
老實說,如果大家有關注新能源汽車行業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新勢力的第一款車型基本都不是四門家轎,而多半會是SUV,還有少數甚至是電動超跑。
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SUV確實更便於「走量」,超跑則更有利於吸引眼球。另一方面,這兩款車型都更有利於新興企業來掩蓋它們技術上的短板。比如SUV的高底盤、大空間特性,可以掩蓋電池組厚度、車輛重心和結構設計方面的不足;而超跑的高價與稀缺性,更是使得這些車型可以避免受到大眾消費者的「考驗」。
相比之下,首款小米汽車選擇四門轎跑車型,或多或少就有點「炫技」的意思了。畢竟四門轎跑可不像SUV那樣,有著那麼大的底盤空間,這就意味著要想保持一個相對「低趴」的車身姿態,小米方面就勢必要在電池能量密度、或是電池組的安裝方式上動一些腦筋。
不僅如此,與SUV車型相比,轎跑類車型也註定會被打上更多的「性能」烙印。這也意味著這款車型的動力和底盤、懸架設計,可能會有相當程度的水準,至少在參數上會比許多純粹「家用向」的SUV好得多。當然,從品牌定位和目標消費群體來說,這種「重技術參數」的策略,其實也確實很有小米一貫的風格。
除此之外,雖然前面我們有提及,小米汽車的研發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密不透風」,但這並不意味著迄今為止,他們就完全沒有針對新車的相關技術透過一點「底」。
事實上,如果這款車是完全「正向研發」的產物,那麼無論是出於節省成本、還是技術驗證的目的,小米方面都勢必會在開發過程中先行設計,甚至是量產一些相關的自研部件與技術。
沒錯,追溯過去這兩年多的小米新品發布會就會意識到,他們在手機上實裝了澎湃P系列自研充電晶片。與行業中絕大多數其他(手機廠商)的快充方案相比,澎湃P系列最大的特徵就是可以支持用更大的功率去充單電芯電池,而不需要靠雙電芯來進行「分流」,從而變相增加了電池的能量密度、節約了機身內部空間。
與此同時,小米手機的部分高端型號還會配備自研的電源管理晶片澎湃G系列。它也集成了多項電池狀態監控功能,同時還能做到比「標配」方案更準確的電池剩餘容量偵測。那麼為什么小米要專門來研發一款這樣的晶片,這背後又會不會有「造車」的相關需求呢?
更不要說,就在小米、Redmi今年的最新產品線上,還首次迎來了直接掛上小米LOGO,由他們與產業鏈夥伴深度合作的一整個CMOS圖像傳感器家族。眾所周知的是,CMOS圖像傳感器本身也是如今自動駕駛、交互領域相當重要的元器件。
除此之外,小米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發布過自研的AI推理框架,後來在智慧型手機上基於它衍生出了「小米影像大腦」,用於加速影像的處理。與此同時,小米方面還先後發布過機器狗和仿生機器人,並在它們身上探索了雷射雷達、超聲波測距、多電機協同控制、視覺認知系統等「課題」。
更不要說如果將視線進一步擴大到生態鏈領域會發現,小米很早就布局了高端柔性螢幕、機器人視覺導航、自研高性能電機等領域。
於是這其實也就意味著,雖然他們現在對於自家的新車幾乎還是「什麼都沒說」的狀態,但實際上,通過過去幾年裡各式各樣的新品,小米方面實際上已經相當於變相「透露」了他們在造車領域的很多技術成果和進度,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預告了自家新車可能的技術強項。
當然,以上這些還都僅僅只是我們基於現有的已知信息,所總結出、並不完善的推斷。但好在,距離首款「小米汽車」的發布已經只有三天時間。對於對這台新車感興趣的朋友來說,三天後,就讓我們一起來迎接小米造車之路的「跨越」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