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907—960),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藩鎮割據,諸侯爭霸,53年換了五個朝代,13個皇帝,真是江山輪流坐,明年到我家,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流行搞「黃袍加身」,一些手握兵權的大將,領命出征,部下扯塊黃旗子,往他身上一披,一邊說著「我不當!我不當!」,一邊半推半就,裝著很無奈的樣子,搖身一變就成了皇帝。
僅從公元926年到960年,34年的時間,就有三位領兵在外的大將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歷史劇,而且吃相一個比一個難看。也許是覺得自己的皇位來得不光榮吧,即位後這幾位皇帝治國理政都挺稱職,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算得上是明君。其中,最後一位政績最好,名氣最大,不過,在黃袍加身、篡奪帝位上,他的吃相是三人中最難看的。
先說第一位:李嗣源(867—933),後唐明宗,五代後唐第二位皇帝(926至933年在位)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一生跟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戰,是輔佐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的最大功臣。
李存勖是個「半截英雄」(小編在《成也宦官敗也宦官的悲情帝王》一文中專門介紹過),前半生勵志進取,終成功業。建立後唐後,沉溺聲色,寵信伶宦,甚至聽信讒言,濫殺忠臣大將。李嗣源位高權重,常遭流言讒毀,慢慢也被莊宗猜忌,身邊人曾多次勸他早作打算,但他忠心耿耿,不為所動。
公元926年,魏博軍發生叛亂,叛軍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命元行欽征討,卻連連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但莊宗還不太放心,又派人一路監視李嗣源。李嗣源剛抵達鄴都城外駐紮,趙在禮就率將校出來迎拜,將李嗣源迎入鄴都,想擁立其稱帝。元行欽藉機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李嗣源有口難言,只得半推半就,率兵和趙在禮殺回京城。
此時,正好皇宮內擔任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也發生叛亂,火燒興教門,李存勖被流箭射中身亡,洛陽大亂。鎮武軍節度使朱守殷派人請李嗣源回城安定局面,李嗣源進入洛陽,在李存勖靈前稱帝,史稱後唐明宗。
他在位七年,整頓吏治,清除伶宦,減免賦稅,國家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五代時期的一代明君。
第二位:郭威(904—954),後周太祖,五代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郭威年輕時就勇猛過人,曾和李嗣源是同事,在後唐莊宗李存勖的親軍中效力。947年,劉知遠在山西稱帝,建立後漢,幫助劉知遠稱帝有功的郭威因此屢獲提拔。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繼位。郭威和宰相蘇逢吉同受顧命,輔佐新帝。
郭威和蘇逢吉一向不和,想排擠郭威出朝,劉承祐繼位後也對郭威等功臣十分猜忌,就和蘇逢吉合計,以遼軍入侵為由,遣郭威出師禦敵。郭威剛離開京師,劉承佑就開始誅殺京城中郭威的親信,然後又下密詔讓人暗殺郭威。信使經過權衡,將實情告訴了郭威。
郭威採納手下建議,偽作詔書,宣稱劉承祐密令郭威誅殺諸將,引發將士譁變,一致推舉郭威起兵討伐,於是郭威率兵揮師京城。劉承祐將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誅殺,連襁褓中的兒子也不放過。之後逃離京城,途中被郭威手下所殺。
郭威帶兵入京,假意擁立劉知遠的侄子劉贇為帝,之後接報契丹南下,途徑澶州時,眾將士一致擁立郭威稱帝,混亂中有人將一面黃旗披在了郭威身上,郭威返回京城,登基稱帝,建立後周。
郭威即位後,治國有方,革除積弊,任賢用能,崇尚節儉,勤政愛民,也是一位明君。
最後說說名氣最大、「黃袍加身」吃相最難看的趙匡胤(927—976)
趙匡胤(960—976年在位),原是郭威的部下,郭威死後,養子周世宗柴榮繼位,非常器重趙匡胤,封其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是世宗的貼身侍衛。世宗在位六年病亡,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後周恭帝)繼位,宰相范質、王溥輔政。
僅僅過了半年,公元960年,朝廷接報:北漢和契丹聯手發兵進犯邊境。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大軍出京城才二十公里,到達陳橋驛,趙匡胤就下令紮營休息,夜裡眾將士領聚集在一起,商議擁立趙匡胤稱帝。天剛亮,將士們將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剛剛起床的趙匡胤身上,山呼「萬歲」,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率兵回師,逼迫恭帝讓位,自己順利登基,改國號為宋。
就歷史政績來說,趙匡胤無疑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登基後,改革政治軍事制度,發展經濟,減輕徭賦,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華夏地區的統一,在位時間和所建王朝的統治時間,也大大長於他的「師傅」郭威、「師爺」李嗣源,因此在歷史上,他的名氣更大,「黃袍加身」的成語也成了他的專名詞,流傳至今。
但就篡奪皇位來說,他的吃相是最難看的。李嗣源本無反意,但受到流言詆毀、皇帝猜忌,有口難言,才半推半就,且篡位不改國號,以遮羞臉;郭威是被皇帝猜忌,欲先加害,後又全家被殺,被逼兵變篡位。這些理由在趙匡胤身上全然沒有,他領兵外出禦敵,只行軍20公里就紮營休息,連皇袍都提前準備好了。即便說一萬個「情非得已」,又有幾人能信?
各位讀者朋友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