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個很特別的王朝,這種特別不僅體現在它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還體現在它的統治者身上。
如果把努爾哈赤也當成大清皇帝,那麼,整個清朝從誕生到滅亡一共產生了12位皇帝。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就這麼十幾位皇帝,竟然有一半死的不清不楚,給後人留下諸多猜想。比如順治帝啊,康熙帝啊,雍正帝啊,同治帝啊,還包括我們今天要講的光緒帝。
但光緒帝跟其他皇帝五花八門的流言不同,他的死因在百年之後,在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得以真相大白,他也登上了大清死的最冤的皇帝寶座。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第132期:光緒帝臨終前都經歷了啥?一共發生五件秘事,電視劇都不敢這樣演!
一、
1908年11月14日,當了34年皇帝的光緒帝在經歷了四天肚痛之後,終於閉上了雙眼。
雖說他當皇帝的時間不短,但在清朝諸多皇帝中,壽命並不長,僅超過了順治帝、咸豐帝和同治帝。在清朝皇帝平均53歲的壽命中,他活了38歲,離及格線還差15年。
雖說他不是壽命最短的一個,但絕對是死的最冤的一個,臨終前身邊別說是人了,連個鬼都沒有,最後被人發現的時候,身體都涼透了。
那麼,光緒帝臨終前究竟都經歷了些什麼,為什麼最終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
要解釋這個問題啊,還得從光緒帝被幸運女神砸中,被慈禧太后挑中並召進宮談起:
在光緒帝前面還有個小皇帝,也就是同治帝,這可是慈禧太后親生的兒子。但,實話實說,這個同治帝實在是不爭氣,或許是慈禧太過溺愛他。導致這個皇帝的文化水平和治理國家的能力,是大清十二位皇帝中最爛的一個,都十六歲了,還看不懂奏摺。
但那時候的慈禧太后,對權力慾望沒那麼大,即使知道自己這個兒子不成器,但還是在同治帝十七歲的時候,讓他親了政。但剛才也提到了,這個同治帝水平太爛,就這麼短短一年親政的時間,他就把無道昏君的特質展現的淋漓盡致。或許為了討好太后,他要重修圓明園,並跟自己的親叔,也就是恭親王奕訢吵了起來,甚至動了殺機。不僅如此,他還大肆擼官,一言不合就接連罷免了十幾位王公大臣。
二、
同治帝的這種行為,不僅慈禧太后看不下去,連一向脾氣好的慈安太后也覺得這樣不行,於是收了皇帝的權。
這下子可壞菜了,或許是同治帝的自尊心受不了,開始花天酒地,也流傳出眾多花間柳巷的傳說,最終染病,一命嗚呼。
國不可一日無君,就這樣,慈禧太后作為幸運女神,點了醇親王奕譞家的兒子載湉繼承大統,也就是光緒帝!只不過,這種眷顧,在醇親王一家人看來,並非好事:
「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
但對光緒帝,慈禧太后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其的照顧也可謂無微不至。後來慈禧太后自己都在說,說小時候光緒帝的肚臍眼總是流水,都是自己給他擦乾;每每遇到了打雷下雨天,知道光緒帝害怕,慈禧太后都摟著他睡;甚至光緒帝穿什麼衣服,讀什麼書,也是慈禧太后親自挑選,還手把手教其認字。
當然,慈禧太后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控制光緒帝,她畢竟是個女人。對於她來講,最關心的也就兩件事,一件事是順利將權力交給光緒帝,另一件事就是有朝一日自己百年之後,史書評價一句老佛爺不容易。
所以,等到了光緒帝該親政的年齡,慈禧太后確實將大部分權力都交了出去,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光緒帝還是傀儡。
後來榮祿問慈禧太后,她還說呢,說自己啊現在沒啥事:
「我現在也就扎扎花……」
三、
慈禧太后到了一定的年齡,她最在乎的就是身後事,而要想身後沒事,那必然得依靠光緒帝,得跟他搞好關係,因為不管怎麼看,她都會死在光緒帝前面。
但是,光緒帝又重蹈了前任皇帝的覆轍,他在親政的那段時間裡,也是昏招頻出,差點就葬送了大清。
其實,就算甲午戰爭敗了,慈禧太后也並未怎麼責怪光緒帝,她甚至認為這是其親政之路上必然得經歷的坎坷。只是她沒有想到,光緒帝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要變法!
對於慈禧太后來講,一開始聽說光緒帝要變法,她是支持的。但她不理解的是,這光緒帝怎麼能亂來,這種事哪有一蹴而就的,都得循序漸進。更不能理解的,光緒帝竟然大肆任免官員,一個自己眼中的小混混——康有為,竟被光緒帝封了個六品官。
這在慈禧太后眼中,明顯就是瞎胡鬧嘛,嚇得她急忙收回了一、二品大員的任免權。本來這個舉動也是為了幫光緒帝,可在那些維新派人員眼中,就覺得這太后實在是個障礙,得除掉!
於是就有了瞞著光緒帝開展的「圍園殺後」計劃,這件事傳到慈禧太后耳中,那還了得?
氣的老太太連夜從頤和園回到宮裡,見到光緒帝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控訴啊:
「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
說到氣頭上,慈禧太后又來了一句:
「痴兒! 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
四、
光緒帝變法這事,其實最該爭取的就是慈禧太后的支持,她是靠山,而絕非是站到她的對立面,
是啊,在慈禧太后看來,光緒帝的行為簡直就是自殺行為,你不想著怎麼治理好國家,卻整天琢磨怎麼治理我這個老太太。我要是死了,你這個皇帝能鎮得住地方督撫?能鎮得住皇親國胄?能鎮得住天下百姓?
甚至你連維新派都鎮不住!
一旦臉皮撕破,再想回到以前,就成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也就是說,此時擺在慈禧太后面前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身前事了,而是身後事。
慈禧太后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對於歷史,也是熟悉的很。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掌過最高權力的女子沒幾個,最有名的也就是武則天和呂后。武則天還算精明,在活著的時候就把皇位給傳了,並且傳給的是自己的親骨肉,還算沒被徹底清算。
而呂后就不行了,不僅身敗名裂,連自己立的少帝劉弘都被廢了。呂氏家族更是被連根拔起,不僅政治遺產全丟光,連多年的努力也化為了泡影。
慈禧太后本想再換掉光緒帝,但並未成功,而且面對皇親宗室的步步緊逼,她也感覺到有心無力。
她明白,自己一旦死在光緒帝前面,不僅會被清查,搞不好連葬禮能不能順利進行都是個問題。所以,在剩餘有限的時間內,她必須得做好應對措施,防止自己死後不得安生。
五、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08年,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但慈禧太后的身體還是比較硬朗的,雖然也有點小毛病,但還是熬到了74歲的生日。
其實早在這一年夏天的時候,慈禧太后的腸胃就出了點問題,好在在太醫的調理下,到了11月3日她生日這天,已經大有好轉。
正因如此,老太太一高興,平時又喜歡吃乳酪類食物,那天御膳房又做了不少,於是就多吃了點。後來去頤和園昆明湖泛舟的時候,老太太又貪嘴,吃了個桃子,這下子壞大事了。
老人的腸胃不好,是不能吃桃子的,在《紅樓夢》里,賈母原本要去寧國府參加賈敬的生日宴會。也是因為貪嘴,吃了半個桃子,結果當天夜裡就起來好幾次。可不是因為夜尿頻多哦,而是因為吃的這半個桃子消化不了,腹瀉。
就這樣,午睡之後,慈禧太后就覺得自己的肚子不得勁了,開始竄稀,一天能有十幾次那麼多。到最後,慈禧太后的肚子實在是拉不出東西了,開始拉膿血。
其實她是得了痢疾,這個毛病,在當時確實無解,太醫也無計可施。慈禧太后身體還算強的,要是換別人,根本堅持不了十幾天,但她還堅持處理朝政,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慈禧太后天天竄稀,最高興的當然是光緒帝了,一掃往日愁眉苦臉的神情,連在日記里都難掩喜悅的心情。
六、
可是萬萬沒想到,本來身體無大礙的光緒帝,在11月10日這天,也就是慈禧太后竄稀第7天的時候,突然就肚痛,堅持了四天後,死了。
按照官方說法,這光緒帝啊,本來身體就不好,是大清這麼多皇帝中診脈最多的一個。且在瀛台被禁的十年時間,身體逐漸變差,渾身是病,按照記載是:
「肝臟鬱熱、肝旺脾弱、心腎兩虧。」
雖然太醫也是大把大把給開藥,但還是無力回天,心腎越來越差,最終被病痛折磨的一命嗚呼。
而且這一說法,不僅記載在史料中,連伺候過光緒帝的太監和宮女們也回憶說光緒帝,在那段時間裡經常反應遲鈍,表情木然,是病入膏肓的神色,確實「病死」的。
光緒帝死了,慈禧太后還活著,她掙扎著戴上了咸豐帝賜給她的耳環,處理好身後事。在光緒帝去世20個小時後,她也閉上了雙眼,一前一後去閻王那報了到。由此,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那就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為什麼一前一後不到一天時間,接連去世?
他們之間的死,又有何種聯繫?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了,經過專家和學者的詳細考究,光緒帝其實是中毒身亡,中的這個毒還是砒霜,整整折磨了他四天時間,才要了他的命。
那麼,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光緒帝在臨終前究竟經歷了什麼,圍繞著他的死又發生了哪些怪事和秘事呢?
七、
先說光緒帝臨終前的第一件怪(秘)事,身體為什麼突然就不行了?
要知道早在11月3日,慈禧太后過壽的時候,光緒帝也是參加的,是壽宴上他精神狀態不錯,身體健康,並且那段時間他很久沒服過藥了。
而且,到了11月10日,上午光緒帝還在臨朝,傍晚還在批閱奏摺,怎麼進了晚宴之後,突然就肚子疼呢?
更蹊蹺的是,當天五點之後,就有旨意傳給內務府大臣,說萬歲爺病重,讓他們速速進宮料理差事。等他們到了宮裡之後,竟然發現乾清宮已經停放著一口棺木了,要知道這時候的光緒帝還沒死呢。
也就是說,光緒帝臨終前發生的第二件怪(秘)事便是,在他還沒有發病時,其棺木就已經備好,且停放在了乾清宮,這事是誰幹的?
光緒帝臨終前的第三件怪(秘)事,當天肚子疼後,他曾兩次叫過御醫,但並未成功。
光緒帝畢竟是皇帝,當天晚上他肚痛之後,兩次緊急召喚太醫到給自己看病。可惜,別說瀛台了,太醫連西苑都進不去,甚至於當晚連內務府值班的官員都沒安排。
身為皇帝,突患重病,竟然連個給看病的醫生都找不來,是誰在阻止?
光緒帝病重前的第四件怪(秘)事,來自於雍正帝的第九世孫啟功曾經說過,那天他喝了酸奶。
當時光緒帝要吃什麼,一般都是慈禧太后賜食,食物送到,光緒帝得即刻食下,那麼長的時間裡一直這樣。但到了11月10日這天,啟功當禮部尚書的曾祖父曾看見一個小太監,端著一碗塌喇(酸奶),送給了光緒帝。
八、
在光緒帝還在掙扎的時候,慈禧太后不派人好好給他治病,反而下達了兩道懿旨:
第一道是封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監國,這也是目前皇室裡面最有實力的一位了。第二道是讓醇親王載灃之子貼黃,也就是溥儀到宮裡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此時的慈禧太后其實已經堅持不住了,她也怕自己沒有安排好後事就走了,心裡不踏實,這才會在光緒帝還在彌留之際時,就提前做了安排。
而且,她也並非只下了兩道旨意,在光緒帝確定咽氣了之後,她又下達了兩道旨意:
一是讓溥儀繼承大統,同時讓他做同治帝嗣子,兼祧光緒。這個安排一下,隆裕皇后很欣慰,哭著說太后沒忘了自己,給了自己名分。
二是國事不能攝政王說的算,必須找隆裕太后商量,她同意了,才能執行。等於是給自己上了道雙保險,萬一事後自己被翻舊帳,隆裕太后還能擋一擋。
最後,她還為自己辯解一番:
「謂余垂簾數次,不知者或以為貪權,實則迫於時勢,不得不然也。」
她說話的時候,張之洞等圍繞在她身邊的大臣們負責記錄,末了又補上一句:
「反觀一生,無悔恨之事也。」
此時,身邊的宮女和太監們已經哭成一片了,沒想到慈禧太后又努力睜開眼睛,說了一句:
「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就這樣,光緒帝去世前後發生的諸多秘事,連電視劇都不敢這樣演,現如今卻已經全部解開。慈禧太后也在完成這些部署之後,永遠的閉上了眼睛,當然,多年後她還有一劫。
慈禧太后去世時,嘴巴是張開的,旁邊的太監按照她的吩咐,將一顆夜明珠放進了她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