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鍋俠趙盾:一個刺客不忍下手,廚師出手維護的賢臣

2023-01-07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背鍋俠趙盾:一個刺客不忍下手,廚師出手維護的賢臣

伴讀中國史 第一卷 史記 世家篇

內容涉及原著卷目:《晉世家》《趙世家》

晉國,晉襄公卒,國喪。

月夜,趙氏宅院,一個往來踱步的中年人。

他就是趙盾,晉國的執政大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他已經沒有時間為先君的離世而悲哀,他要考慮的,是晉國的未來。而當務之急,是扶立誰為晉君?

這件事,在白天已經爭論了一天,意見分為三派,彼此各不相讓。

一派以趙盾為首,他考慮到此時乃多事之秋,各國紛爭不斷,立君應立長立賢,因此看中了身在秦國為質子的先君之弟姬雍。

一派以六卿之一的賈季為首,他主張立先君的另一個弟弟姬樂。他擁立姬樂的理由,居然是姬樂的母親曾被兩代晉君寵愛,立姬樂,能告慰兩位先君之靈。這個理由讓趙盾極其反感。一個女人,不守節操,先後侍二夫,簡直是淫婦!

還有一派,是先君晉襄公在世時立的太子夷皋。他此時年幼,還在襁褓之中,但是他的母親繆贏卻來到朝堂之上哭訴,要群臣尊重先君遺願。

夜涼如水,但趙盾沒有回房。主意不定,註定無法入眠。

他看著皎潔的月色,不禁回想起大草原。

他的母親是北方遊牧的部落的女子。當年,他母親所在的牆咎如部落被狄國戰敗,母親季隗和姨母叔隗被都俘。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這兩個女子被嫁給了兩位從中原逃難而來的英雄。叔隗嫁給了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春秋五霸的晉文公;季隗就嫁給了趙盾的父親,也是跟隨晉文公顛沛流離,最終輔佐文公繼位的功臣趙衰。

當年,姨父文公和父親趙衰,為了躲避當時晉國國君晉惠公的追殺,在趙衰還是個少年時,就離開了他們母子,輾轉到他國求援。而他和母親,就在草原等待。這一等,就是七年。

這七年中,趙盾並沒有像草原其他貴族子弟那樣,每天放鷹逐犬,無所事事。而是遵循了父親離開時的囑託:讀書,習武。風雨不歇。

而當文公繼位,他的父親也成為晉國重臣之後,他們母子被迎接回晉國。當年稚嫩的少年,已經是個文武雙全的青年。他深受父親欣賞,就連趙衰在晉國的夫人都很賞識他。因此,趙盾被立為嫡子,以繼承趙衰的爵位。

他忘不了,當趙衰再一次要離開他時候的囑託——而這一次竟然是永訣時的臨終囑託:守住晉國的霸業,為晉國鞠躬盡碎。

正是因為這樣的囑託,他考慮問題的一切,都以此為準。他心裡煩惱的,並不是賈季推薦的姬樂,這個選項早就被他排除在外了。他所憂慮的,是先君所立太子夷皋。作為臣子,聽從君主的意見這是忠誠的表現;可是,太子尚在襁褓,若強立為君,君弱無威,大臣爭權,晉國就會內亂。

【簡評】

立少子,趙盾的執政難度會極大增加。一來應付群臣爭權,二來秦國已經為姬雍回國做準備(趙盾所考慮擁立的),若不立姬雍,可能引發兩國戰爭。

東方已經魚肚白。僕人來叫他吃早飯時,他才發現,原來已經天亮了。

他沒有胃口吃飯,穿好衣服,準備上朝。

趙盾走向大門,僕人先行去開門。而門開那一刻,一個懷抱嬰兒的女子已經在門外站立。那是夫人繆贏。

趙盾趕忙把繆贏母子迎進來,命人拿取暖之物和熱薑湯。

「夫人這是何必呢,您如此這般,趙盾惶恐。」趙盾先開口了。

「大人不記得先君囑託了嗎?先君病危,親手把這孩子交託給你,他說,如果此子成才,我泉下有知也會感激你;如果此子不才,我做鬼也怨恨你。當初你應允了先君之託。如今,言猶在耳,君豈忍心背諾而另立他人?!」說話間,繆贏已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草原給了趙盾堅毅,也給了他俠骨柔腸。他心軟了。也許這就是天意吧。繆贏一席話,堅定了他的決心。立幼主,無非肝腦塗地而已,就這麼辦吧。他知道,他的這個決定,接下來迎接他的是什麼。

【簡評】

哪怕是偉人,也會受情緒影響。我們分析歷史人物,首先把他作為一個人來看待,再去考慮他的身份和時代背景。

趙盾的決定,果然招致了內憂外患。這是他必須面對的挑戰。

國內,擁立姬樂的賈季不滿。他表面上沒有反對趙盾的決定,但還是偷偷地去迎接身在陳國的姬樂,準備相時而動。並且他還殺了趙盾的政治盟友陽處父。趙盾之前考慮到晉國內部團結,對賈季一再忍讓。可是賈季的變本加厲,讓趙盾已經忍無可忍。於是趙盾以執政大臣的身份,廢掉了賈季的爵位,但是沒有對他趕盡殺絕,這也是感念他的家族為晉國的貢獻,以及先父趙衰與賈季之父狐偃的同朝交情。

而秦國,則因為晉國拒絕姬雍入主晉君而發兵。

趙盾別無選擇,親自披掛上陣,與秦軍交戰。這是只許勝不許敗的戰爭,關乎晉國國運。這也是趙盾第一次為主帥的戰爭。得益於在草原的歷練,朔風吹走了書生氣,艷陽曬出了鐵血錚錚。他贏了,晉國贏了,其實,他的家族也因此而榮光,澤被了他的後代。

【簡評】

他的後代,建立了戰國七雄的趙國。我們以後還會講他的後代。

這一戰的勝利,也在諸侯中立威。當年秋天,齊、宋、衛、鄭、曹、許各國與晉會盟,趙盾作為晉國代表參加。而襁褓中的太子夷皋的君位也就坐穩了,他就是晉靈公。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十四年前,趙盾剛剛任執政大臣不久,內里是不自信的,一個立儲問題就讓他如履薄冰,瞻前顧後;而經過十四年的磨練,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這十四年里,對外,他為晉國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對內,他把晉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晉國依然是霸主地位。

十四年後,當年襁褓中的晉靈公,也已經是個少年君主。可令人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成長為少年英主,而是一個紈絝荒淫的暴君。他對趙盾的屢次勸諫,沒有感恩之心,而是心懷不滿。欲除之而後快。這,就是典型的以怨報德。

於是,晉靈公派刺客鋤麑[chú yù]刺殺趙盾。夜已深更,正是國人酣睡之時,鋤麑潛進趙盾的院子裡,看到趙盾的房門虛掩,燈光未熄,走近一看,趙盾還在批閱公文。他深受感動,這樣的賢臣殺之不義。可是違抗君亦為不忠。鋤麑左右為難,無從抉擇,退出了趙盾的宅院,漫無目的地走在荒野中。眼前一棵粗大的槐樹,給了他最終的歸宿。他觸槐而死。

【簡評】

義人鋤麑,當之無愧。

晉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這次,他要親自監督動手。靈公十四年九月的一天,晉靈公請趙盾來喝酒。準備將他灌醉後殺死。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一個曾經受過趙盾恩惠的,名叫示眯明的人,眼下正好是晉靈公的廚師。他看出了事件端倪。在宴會才開始不久,他就催促趙盾離開。晉靈公怎麼會放過這個籌謀已久的機會呢。由於動手的人還沒集合完畢,他就放狗去攻擊趙盾。

趙盾一看這個情形,全都明白了。他的心很涼,很痛。這個他從小看到大,一直忠心輔佐的少年君主,居然對他下如此狠手。雖然他並不怕死,但他不想以這種方式死,也不想晉國毀在這個肆意妄為的君主手裡。

趙盾逃了出來,他有能力反攻,在那個時代,諸侯國權臣弒君屢見不鮮,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忍心殺死先君所立之人。於是他選擇離開晉國。

可是,在他還沒有逃出晉國邊境時,傳來一個消息:他的堂弟趙穿弒殺了晉靈公。此時的趙盾,內心是矛盾的。他有開心的一面,暴君已死,晉國可以迎來一個新時代;也有傷心的一面,十四年的輔佐,沒有將少主培養成才,愧對先君。

晉國大業不能倒,晉國需要他回去收拾殘局!

當他回到晉國重掌國政時,晉國太史在晉史中寫下了五個字:「趙盾弒其君」。人不是趙盾所殺,可是這個鍋,卻背在了趙盾身上。太史的理由是,你逃亡未出國境,那就還是晉國臣子,而趙穿弒君你不處罰他,那就是默許,那你就是主謀。

孔子感嘆,趙盾是個賢臣,背負污名可惜了。可是太史的理由,也無法辯駁。

趙盾沒有再申辯,更沒有像齊國崔杼那樣,去殺掉寫他弒君的史官。他承受下了這一切。他沒有忘記先父的遺願,繼續為一個強大的晉國而鞠躬盡瘁。

今夜月明星稀,月,還是十四年前的月,而他思考的,已經不再是誰為新君。因為,他心中早已有了決斷。他接下來最要考慮的,是那個外敵楚莊王,那個在今天歷史中被稱作春秋五霸最後一位的楚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