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夜爆火的《長安三萬里》,才明白成年人的辛酸,都被他說盡了

2023-07-22     十點讀書

原標題:看了一夜爆火的《長安三萬里》,才明白成年人的辛酸,都被他說盡了

最近,李白火了。

隨著《長安三萬里》的熱映,這位大唐頂流再次俘獲了萬千國人的心。

一生恃才傲物,秀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作為大唐群星里極閃亮的那一顆,他成功地撩撥起全民的共鳴。

熒幕前,中小學生跟著背誦「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歷經生活的成年人,在「輕舟已過萬重山」時落淚。

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感動,每個人都能得到恰當的慰藉。

情愫穿越千年,依舊剔透動人。

豆瓣評分也從開分8.0上漲至現在的8.2,引發了觀眾們的熱烈討論。

其中有一個話題很有意思,網友說——

假如坐時光機穿越到李白之前,把李白的詩都寫了,李白會怎麼樣?

我們可以超越李白麼?

公元697年,在碎葉定居多年的李氏家族,決定離開戰亂頻發的西域。

李白的父親李客,是這支遷徙隊伍的指揮者。他們穿過天山山脈,穿過萬里沙漠,耗時數百個日夜,抵達蜀郡青蓮鄉。

3年後,李白在此出生。

大唐詩人,一出生便帶著耀眼的天才光環。

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在很多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李白已經能做到博覽群書。

到十五歲,李白已經能寫樣式複雜的漢賦,他看著自己寫的賦,越看越喜歡,覺得自己的作品毫不遜色於西漢名家司馬相如。

當時,他做了個奇妙的夢,夢裡他看到一支毛筆的筆尖上,竟生出一朵花來。

之後,妙筆生花,成為李白一生的寫照。

那時的李白,一邊讀書,一邊遊覽山水,還喜歡修仙,學習劍術,崇尚任俠之風。

他聽聞有位道士頗有學問,一路打聽一路尋找,可惜最終沒尋到。他滿懷惆悵,寫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他雖尋人不得,卻放下掛礙,欣賞眼前景色,犬聲、桃花上的露水,瞬間治癒了他。

公元718年,18歲的李白拜縱橫家趙蕤為師,視齊國謀士魯仲連為人生偶像,希望像古時的賢明宰相一樣,輔佐帝王,做到「功成不受賞,功成拂衣去」。

24歲那年,李白學業初成,仗劍出蜀,欲去實現胸中抱負。

他沿長江順流而下,一路遊歷,不到一年時間,花光三十萬錢,結識好友無數。

在穿過深山的路上,他的好友吳指南不幸染病,在一個夜裡去世。深山有老虎出沒,當夜,為了讓老友周全入土,李白冒著危險,在篝火旁守著好友屍體,持劍與老虎對峙。

最終,沒有老虎敢上前。天亮後,李白將吳指南葬在洞庭湖畔。數年後,他回到洞庭,找到吳指南安葬的地方,流著淚將其骨殖刮洗乾淨,重新安葬了老友。

年輕歲月里,李白的才氣、俠氣、義氣,都是出了名的。

當然,還有一個——傲氣。

他曾帶著自己的詩歌拜訪刺史李邕。他對自己的才學十二分得意,本認為李邕看到自己的詩歌必定大加讚賞,沒想到李邕不喜歡他的狂傲,流露出不屑。

比自己位高的人看不上自己,能怎樣呢?忍氣吞聲,還是草草退下?

玩笑話,這可是李白,他哪裡能忍,立馬寫下一首《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他把自己比作「大鵬」,堅信自己可以「扶搖直上九萬里」,你看不上,是你眼光不行。

雖然這次相遇不甚愉快,但李白對李邕的人格始終認可。20多年後,李邕遭奸臣迫害至死,李白胸中憤懣,寫詩悼念「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一碼歸一碼,你雖看不上我,我卻仍留敬意。

應當說,李白的詩,是其人格的生動映射。

世人能模仿得了其外在,卻模仿不了其內里。

這些詩,終歸得是他自己來寫,自己來吟,才有那一份傳世的飄逸。

《長安三萬里》李白與高適相逢正值開元盛世,兩人都是二十多歲,意氣風發。

電影很寫實,李白是商賈之子,拿著自比「大鵬」的詩賦干謁權貴,卻被奴僕叱退;高適出身落魄將門,也屢屢碰壁。

歷史上,唐朝盛世時,雖然科舉制處於發展上升期,考科舉仍得獲得達官貴人的推薦。

那時,李白病倒在揚州,夜裡睡不著,抬頭看到月亮,想起了故鄉。思緒即起,詩歌即成,千古傳頌的《靜夜思》自此而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縷情愫,直到今時今日,依舊動人。

病癒後,李白轉而去到安陸尋求機會,入仕還未見苗頭,先被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相中,入贅為婿。婚後,李白積極為仕途奔波。他寫下數篇干謁文章,向當地官員推薦自己,只是並不順利。

在安陸的第一年,李白酒後乘馬衝撞了地方官員的車架,因而寫了一封檢討文賠罪。

文章開始時他很謙卑,將自己的行為比作螳臂當車,寫著寫著,畫風有點跑偏了。

他寫道「伏惟君侯明奪秋月,和均韶風,掃塵辭場,振發文雅」。

誇起自己人才難得,若能得到舉薦,定能幫對方仕途一帆風順,做更大的事業。

當然了,對方根本沒有理會。

後來,李白再去了長安,到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等待公主召見,但是玉真公主出去雲遊了,李白等了大半年也沒等到。

一腔念想又落空。

自視極高,想要建功立業,封王拜相的願望和不如意的現實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樣的懷才不遇,一歷就是十年。

十年崎嶇的入仕路,讓他寫下千古名篇《蜀道難》——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借用蜀道之難,比喻仕途多艱,命運坎坷。

日後,另一位大詩人賀知章讀到李白的《蜀道難》,稱嘆了數回,驚呼他是「謫仙人」。

那一年,李白41歲,賀知章80歲。

兩人性情相投,相談甚歡,賀知章邀李白喝酒,結果兩人都沒帶銀子,見狀,賀知章立馬把身上佩戴的金龜解下來給店家,說:「拿去換酒,我要和李白兄弟喝酒!」

金龜是官員的重要佩飾,是身份的象徵,只是在賀知章看來,哪有和李白喝酒重要。

此後,李白名聲不脛而走,終於傳到了天子的耳朵里。

蟄伏十年,李白的機遇,終於來了。

不久,唐玄宗宣召李白進京,任翰林供奉。

長安萬里遙,所幸終於抵達。

據說李白入長安時,唐玄宗不僅親自迎接,還在御殿上親手調羹,賜食予李白。唐玄宗跟李白說,你老百姓的名字居然能被我知道,不是說明我了不起,是說明你了不起。

此時此刻,李白來到了他人生仕途的巔峰。

但,也僅此而已。

李白人生的光,幾乎轉瞬即逝,在長安,他雖號稱「翰林供奉」,但究其實質,就是一個「御用寫手」,只是籠子裡的夜鶯,供人觀賞。這樣的境遇,跟李白當年暢想的治國安邦、建功立業相差千里萬里。

對這樣生活日漸厭倦的李白,開始縱酒為樂,於是便有了李白酒後讓貴妃磨墨,令力士脫靴的典故,這樣的放浪形骸,內里其實是他對自己前途的失望和嗟嘆。

一個深夜,在院落里自酌自飲的李白,寫下名篇《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看起來三個人,其實只有一個人,和月亮、影子,舉杯共飲。

清雅、絢麗、憂愁、浪漫,都在裡頭。

此時此刻,李白意識到,即使在皇帝身邊,他也依然無法實現政治理想,莫若就此離去,繼續浪跡天涯,不是更好?

公元744年,李白上書辭官,唐玄宗賜金放還。仕途不過一年多時間,一般人人生理想的頂點,李白一點都不留戀。

辭官這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聞一多把這兩人的見面比喻成中國的「太陽和月亮碰了頭。」

兩人結伴遊歷,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適。他們三個人一起在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談人生、談理想、談家國。

當時,李白與高適都年過四十,杜甫也有三十出頭,幾人都在經歷人生的低谷。

電影中的高潮,李白與眾人在黃河邊豪放飲酒,想起半生過往,不禁悲苦。

《將進酒》這首詩也適時脫口而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之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李白彷佛全看到了,空間被無限拉長。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從黑髮到白髮,好像一日之間發生,時間又被無限壓縮。

對空間與時間的感慨,將李白的愁苦全部傾倒而出。

但當你以為這首詩的底色是悲涼時,李白猛然詠出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壯志難酬又如何,懷才不遇又怎樣?

為什麼非得哀哀戚戚哭哭啼啼?不如我們舉杯痛飲,一醉方休。

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時,李白把酒一潑,酒 成水,引著眾人乘仙鶴上天,從水面、瀑布飛升至銀河,進入仙宮。

李白狂奔著與仙人們碰杯,最後縱身飛向漩渦般的九天銀河……

公元755年冬天,安史之亂爆發。

次年,永王李璘的幕僚前來廬山拜訪55歲的李白,勸說他下山加入永王的軍隊,一同討伐叛亂。

李白心系蒼生,決定下山。

可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即位後的唐肅宗下詔命永王交出兵權,這一刻永王的心思變了,生了反心,最後遭到朝廷的鎮壓。

公元757年,永王在逃亡中被擒殺,李白則被捕入獄,朝廷判決他流放夜郎,自此被發配到了邊陲。

到這裡,回看李白的一生,胸懷大志,但屢屢受挫,壯志難酬。

到了晚年還投錯了門庭,差點喪命,怎一個「慘」字了得。

萬幸的是,流放的船舶行至古白帝城,遇天下大赦,李白終於被釋放。

他狂喜,一首詩瞬間迴蕩在長江兩岸,這便是著名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人生的苦難,在李白這裡,忽然好像輕舟一樣過去了。

在電影里,這一幕從白天轉到黑夜,一輪巨大的明月掛到空中,李白的身影隨江流遠去,越來越小。許多觀眾忍不住掉下淚,那是體會過生活落寞後才有的共情。

公元761年,詩人已61歲,現實的重創沒有磨滅他的初心。

聽聞李光弼要出兵平定叛亂餘孽,他動身前往臨淮想入李光弼幕府。不幸半道染病,只能折回。

轉年,李白去世。

關於李白的死,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李白豪飲之後,看到水中的白月晶瑩透亮,放出奇異的光芒。

迷醉中的李白又開心又驚奇,遂俯身伸手去摸水中的月亮。

不料墜入水中,自此長逝。

詩人一生似乎與月亮有著一種特殊的羈絆,從《靜夜思》到《月下獨酌》,再到水中撈月。

似乎無論人生境遇如何,那一輪皎潔月光,永遠都伴隨著詩人。

當然,也伴隨著千百年後的我們。

2015年的「世界詩歌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了一套紀念郵票,在全球範圍內選擇了6首詩歌進行展示,李白的《靜夜詩》成為唯一入選的漢語詩歌。

威爾斯民謠歌手葛瑞思·波尼洛,受李白影響,創作出《不朽的詩人》,獲得2014年威爾斯年度唱片獎。

他說:「我認為李白的詩,仍然與現代人有著聯繫,我認為他所表達的,是全世界人類的情緒和感受。」

說回開頭,如果有人穿越到李白之前,學《夏洛特煩惱》先把李白的詩寫了,以李白的肆意和豪氣,他可能大手一揮告訴你:

「這些都給你了,我能寫出更好的。」

李白牛的不僅僅是才氣,更是身處人生起落里的那份瀟洒與豁達。

瀟洒與豁達在,詩就在。

他人靠提前寫出就可以超越李白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昭然若揭。

世上能超越李白的,只有李白自己。

你最喜歡李白的詩是哪一句,歡迎寫在留言區,今天十點君和大家以詩會友,留言區見~

作者 | 海邊的漁車夫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眾號:北辰在找你。

圖片 | 電影《長安三萬里》劇照(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898b307a176d66dc684c05c02526c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