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漢字,外國人見到就「反感」,為此還曾提出一無禮要求

2022-04-22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中國有一個漢字,外國人見到就「反感」,為此還曾提出一無禮要求

相傳,在黃帝時期,有一位名叫倉頡的史官,他在觀察鳥獸足跡的過程當中受到了啟發,於是創造了文字。而後「天雨粟,鬼夜哭」,就連上天也擔心人們在學會了文字後,放棄農耕而開始經商。

自人類出現以來,表達與交流是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行為活動。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依靠口頭的語言進行交流。然而,在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之下,口語往往無法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整個人類社會需要一個約定俗成的字符系統,來表達信息和傳承文化。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漢字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關於漢字的起源,在如今的專家學者中有著多種不同的說法,例如結繩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等等。

如今的學術界普遍認為,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古人記事性的圖畫和刻符,而能夠識別並趨於成熟的漢字系統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之所以名為甲骨文,是因為這些文字都鐫刻、書寫在龜甲與獸骨之上,在社會中廣為流傳。甲骨文的發現,為了解中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漢字到底遵循著怎樣的造字規律呢?又表達著怎樣的含義?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法大致可以分為六種,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藉以及轉注。利用「山」、「人」、「火」、「田」等,都是由象形的圖案演變而來。中國早期的漢字主要以象形為主,代表著人類最為本能的造字方法,而後才出現形聲、會意、假借等多種方法。

漢字由中國古代的先民所創造,為人們服務的同時,也隨著社會的演變而出現不同的變化,賦予新的含義。很多文字,誕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具有其特殊的含義。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外國人很難理解漢字中所蘊含的深意。例如在中國有一個漢字,外國人只要見到就非常的「反感」,甚至還提出在外交文件中一律不得使用這一無禮要求。到底是什麼字呢?

在晚清時期,出現過這樣的一句話,「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晚清時期的思想家魏源所提出的倡導向西方國家學習科學技術,而達到反制列強的目的。而在這句話中,「夷」就是指的英國等外國國家。也正是這個「夷」字,讓外國人反感。

在現代漢語當中,「夷」擁有多種含義,作名詞具有除草工具的意思,作動詞具有消滅、除去的含義,甚至還可以作為形容詞表示平坦。而外國人之所以反感這個漢字,是由於其蘊含的其他意思。

在劉向的《戰國策·燕策》當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北蠻夷之鄙人。」在這裡,蠻夷指的是位於中原王朝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事實上,夷在我國最早是代表我國古代東方的一些部族,也是中國古代一些王朝對於中原以外各族的一種蔑稱。

然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夷」作為漢字開始泛指一些華夏以外的少數民族。到了晚清時期,人們用「夷」來稱呼外國或外國人。而在最初,外國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不甚了解,並不知道在早期,這個漢字帶有貶低和輕視的含義。事實上,在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這一漢字已經成為了一個單純的稱呼代詞,並沒有其他的特殊含義。

但即使這樣,外國人在得知這一漢字的真實含義之後,紛紛表示反感,甚至厭煩,尤其是英國。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並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

在這些條約當中,清政府對英國的稱呼,依舊是「夷」,這讓英國代表十分不滿,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議,謀求「平等」。最終在《天津條約》當中,列出了這樣的條款:「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規定在文件當中一律不得使用「夷」這一漢字。因為當時清政府孱弱不堪,只能簽下條約,改外國人的稱呼為「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7b44f4500c72e7b3ca4e75262eb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