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廣州第二

2022-03-03   抱朴財經

原標題:上海第一,廣州第二

如果你是外資老闆你會怎麼選?你肯定會選一個抗擊疫情能力強的,所以,上海第一,廣州第二是理性的選擇。

作者:今綸

2021年上半年,誰是最受外資青睞的城市?第一名很容易猜——上海。

第二名,你可能沒想到,居然是廣州。

日前,企查查數據研究院發布《2021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大數據》,上半年共註冊外商投資企業1.56萬家,同比增長60%。

從城市上來看,上海以及廣州吸引外資企業註冊的能力處於第一梯隊,分別有2936家和1604家。北京、深圳以及成都處於第二梯隊,均超過500家。

廣州為什麼能成為亞軍,分析三個新聞,大家就懂了。

01 抗疫有力是招商重要「助攻手」

第一個新聞:天河區3個涉疫重點場所(天河路525號貓屎咖啡、天河電信機樓營業廳、嵐山日料)於3月2日24時起正式解除封控。此前,天河區已於2月19日24時對珠江新城木蓮莊酒店、工商銀行譽峰支行、LV路易威登太古匯店、Dior太古匯店等4個涉疫重點場所進行解封。

這個新聞的背景就是元宵節當天,有兩位女士從外地進入南沙,然後在主城區兜了一圈,到花都入住某酒店,核酸檢測陽性,廣州人跟著做了一次較大面積的核酸檢測,還好沒有太大問題。後來只有一名男士確診,他曾陪同兩位女士去過多個場所。

隨著天河區3個涉疫重點場所解封,廣州的這一輪疫情徹底落下帷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廣州放鬆了疫情防控。

我友某博士從廣州經過,後續接到了廣州疾控部門的流調電話。

我現在很少出市區,但是在廣州市內是隨意走動的,還經常去跑步。相比於受困於疫情的城市,尤其是國外的一些城市,廣州的情況當然是讓人欣慰的。

兩年前我就說過,抗擊疫情的能力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現在,上海、廣州正在受益於此。

春節假期期間,廣州是唯一一個沒有疫情的一線城市。如果不是兩位女士從外地進入南沙,廣州在正月十五(含)之前都可以說是抗擊病毒的銅牆鐵壁。

如果你是外資老闆你會怎麼選?你肯定會選一個抗擊疫情能力強的,所以,上海第一,廣州第二是理性的選擇。

其實,外資老闆們選的是確定性——我投一個億,是想來賺錢的,不是三天兩頭焦頭爛額來應付疫情的。

既然廣州靠譜,那就來廣州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廣州疾控部門是招商引資有關部門的重要「助攻手」,沒有這個超一流的「助攻手」,招商發揮起來會打點折扣。

02 努力尋找新的增長空間

第二個新聞:3月1日,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首屆全球獨角獸CEO大會舉行,此次大會首設澳門分會場,企業現場簽約項目超過20億元。

新聞的背景就是廣州在不斷加強其與珠江西岸的重要城市的聯繫,廣州未來不但要把地鐵修到中山、珠海,而且是直接通到拱北,對面就是澳門,全程只要40分鐘。這就意味著位於灣區之北的廣州的輻射力正在大大強化,其對於資源的掌控,其對於珠江西岸各城市的重視程度和協作力度正在加強。

廣州地鐵18號線將連接中山珠海

簽約超過20億元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廣州正在用其地理上的優勢資源全面對接澳門,何況廣州與中山、珠海本來就有更多的文化認同感,歷史上,中山、珠海都曾是「廣州府」下轄的屬地。

穗澳其實是在互相布點,共同成長。

比如,廣州黃埔區魚珠片區的廣州澳門中心將打造成以港澳特色為主、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金融和數字經濟總部基地的商業商務綜合體。

廣藥集團在內的一批廣州企業在澳門落地,澳門多家企業赴廣州開展投資合作。自2012年開始舉辦的「澳門•廣州繽紛產品展」已成為國內外採購商和廣州市民喜愛的知名展會。在南沙蕉門河畔的創享灣,已有多家澳門餐廳入駐。

「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已吸引超70個粵港澳項目入駐。

廣州開發區區內已規劃10平方公里用於打造穗澳知識合作先行示範區。

穗澳知識合作先行示範區效果圖

而且數據顯示,2021年穗澳進出口總值3.46億美元,同比增長24.54%;廣州吸引澳資總額同比增長143.8%;在廣州新設立的澳門企業同比增長66.7%。

更為重要的是,澳門未來會有澳交所,澳門與葡語系國家的交往優勢明顯,廣州更多地與澳門的合作,無疑有助於廣州的商業力量更多地藉此渠道獲得更多機會,或者多一個海外布局的選擇

看得出來,廣州是在城市競爭逐漸進入存量博弈的當下,努力尋找新的增長空間,而且開放性和靈活性正在與日俱增。

低調歸低調,該乾的活一點沒少,廣州在大灣區的權重一直在上升。

03 廣州這一數據是「冠軍」

第三個新聞:根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廣州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三年累計數超3萬家,居全國城市第一。

圖源:《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

這個新聞如何解讀呢?

廣州科技企業野蠻生長的時代或已到來!

相比於一些頂尖的創新標杆或者科技標杆城市,廣州一直被詬病沒有足夠多的大型科技企業,廣州的創新力度也一度被質疑,這實際也是廣州過去某些時段被人屢屢唱衰的重要原因。

但是,廣州經過多年的潛心磨礪,目前已經展現出完全不同與以往的城市特質和趨勢,越來越科技化,越來越智慧化,越來越IT化,甚至在智慧城市的建設方面已經足以與上海相提並論,這是土壤。

在這塊土壤上會長出怎樣的樹木,乃至成為茂密的森林呢?當然是靠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不斷疊代、試錯、生長,只要有足夠的量,大機率就會有大型科技企業崛起,這樣的故事在矽谷、杭州、深圳都曾上演。

現在這樣的故事正在廣州重現,比如小鵬汽車的崛起,比如更早以前,微信在天河與海珠的成長。

廣州的包容氣質,在同級別城市中的相對實惠的創業成本,四通八達全國第三的地鐵網絡,廣州與佛山資源的共融,再加之廣州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一直不斷提升自己的營商環境,使得廣州成為一線城市中的一個特別的卓越者(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營商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廣州綜合排名是全國第一)。

因為這種「特別」,吸引了大批科技創業者來廣州創業,這不是歷史的因緣際會,其實是艱苦卓絕努力的必然結果。

現在回頭來看《2021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大數據》佐證的「上海第一,廣州第二」,其實廣州得亞軍有什麼奇怪的呢?

因為廣州抗疫有力,這意味著基礎保障。

因為廣州廣交朋友,這意味著增長確認。

因為廣州創新突出,這意味著科技崛起。

富含科創力量的確定性增長很重要,這樣的城市不多,廣州是其中最閃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