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也就這樣吧

2022-04-26     生活里的樂趣

原標題:生活,也就這樣吧

今天剛看完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整部電影旋律憂鬱,伴隨著海邊小城優美的景色和悲傷的故事,看完直接抑鬱了。就覺得不發泄出來挺難受的,必須得寫一下想法。

很多影迷聚焦在男主那個「失誤導致家中起火,自己的三個孩子都葬身火海」的故事,但是這部電影是過去和現在穿插在一起的展現手法,不僅僅只是這一個故事從開始到結束娓娓道來,比如男主的哥哥身患一種疾病,未來五年左右隨時會死,男主侄子跟著爸爸住,媽媽放蕩不羈,人都不知道去哪了,他只有隨時接受父親離世並且成為孤兒的現實。男主和侄子從前一起出海釣魚,兩人也有深深的感情,如今兩人的心靈都有深深的裂痕,這些都是電影想要展現的「生活」。

但是我首先想講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肯定有渲染的作用,把作為藝術的來源——生活的某一部分強化,突出藝術主題。這部電影也一樣,故事固然悲傷,覺得不悲不抑鬱的估計都是鐵石心腸,但是真的到了那種走不出來的地步嗎?或者肯定地說,在中國,在其他連生存都成問題的社會,生活的主旋律永遠是生存。

小時候,家裡的生活條件還算好,至少我父母盡力讓我有那種感覺,當時我覺得我整個人生都很幸福,不僅僅有父母和一個妹妹,還有親戚朋友,開開心心讀著書,那時候還沒到中學,沒有高考的升學壓力,我家裡也不興什麼補課。可想而知,那時候的我從沒接觸過死亡,從沒思考過人生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但是有一年,一個和我關係很好的伯伯被檢查出了某種病,當時還小,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疾病,但是他每個星期都要去醫院,也是未來幾年隨時離世的,我和他的關係可能就像電影里的男主和他侄子關係一樣,是很好的關係。

終於,那一天到來了,當天晚上我已經熟睡了,我爸爸到我房間把我叫醒下樓,樓下客廳我看到爸媽還有妹妹都穿好了衣服,我們要去伯伯家了,是的,他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了,最終他們家人決定讓他回家。我們到了他們家,他還沒有離世,但顯然已經沒有意識了,我們在旁邊等了一段時間,他離世後,在客廳和房間的女人們(姑姑和奶奶之類的)就嚎啕大哭,也不知道是真哭還是假哭,反正就哭了,這在我們農村是這樣的,後來我身邊其他的人離世也是這樣的。

在這第一次接觸死亡的過程中,我難受嗎?也許吧,我自己也不清楚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最難受的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當天晚上他斷氣的時候,突然一下子我這個小孩就跟著女人們一起大哭了起來;二是葬禮的時候,把棺材蓋蓋上的時候,就意味著真的徹底躺在棺材裡長眠地下了,我又是和女人們一起嚎啕大哭起來。其他的時候其實也就那樣吧,有時候我看電影也就是跟著渲染難受,所以那兩次是不是也是和看電影一樣的呢?越想越不敢想。但是顯然,沒有任何開導,生活正常繼續,有時候我媽媽還會講伯伯的老婆怎麼怎么小氣,你們懂的,就是農村婦人那種說說閒話,我確定我媽媽是在假哭的,在伯伯離世的那個晚上她也許是真的哭了一下吧,但是哪裡有歐美電影里那樣的鄰居哦,導演可能無法想像我們的生活。

後來,奶奶離世了,也差不多吧。

但是,在這些死亡的抑鬱籠罩下,我始終有點像看戲的人一樣。終有一天,我最親的人也被死神奪走了——我的父親。這次我就不是參加一下葬禮,吃幾餐飯,感受一下抑鬱那麼簡單了,我要全程料理父親的後事,尤其是我媽堅持要傳統習俗,當時二十幾天我都直接請假的,也不管那麼多了,和村裡的長者聊了很多要怎麼辦,找哪些人?這次有一點不同的是根據政策得火葬了,不能像之前離世的親人一樣埋入地下。最後一天把他送到火葬場的時候,心裡是真的發揪,難受到心絞。第二天下午回自己工作所在的城市,繼續還房貸和車貸。

父親離世的那年回去過年,母親的臉上明顯多了一些皺紋,拜年的時候也和堂哥聊了一下,當時伯伯離世的時候,他是怎麼想的?怎麼我看他沒有多悲傷。他說,離世的那幾天還是很難受的,感覺屋子裡少了一個人還挺不習慣的,後來也就正常生活了。

這是我所經歷的死亡,對於一個高中三年每個星期只休息星期天一個晚上,大學考證實習(真別以為沒錢的大學生在大學會過得很爽,大多數我這樣得窮學生就是迷茫,談戀愛還好,否則真的有可能抑鬱的,尤其是在和室友關係還不太好的情況下),畢業花了兩年瘋狂工作扎穩了一下腳跟開始還車貸,然後還一個小房的房貸,我覺得我像電影里一樣喪很難,因為推動我前進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電影里的男主,僅僅是打雜活,也有一個大house,有很多朋友,養三個小孩也不成問題,目前我一個都覺得養不起。

電影里的男主侄子,在他父親離世的時候,所在球隊的教練對他說,今天你先回去吧,我對你父親的事感到很遺憾。當天晚上,他朋友都聚集來他家陪他,他女朋友留下來過夜,然後那個,男主侄子才16歲,16歲的我們在幹什麼呢?不是晚自習嗎?還女朋友,男主侄子還有兩個女朋友,算是腳踏兩條船了。但是這在美國也是很正常的,並沒有太大的道德輿論壓力,因為互相沒有正式交往,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有多個伴侶也是可以的,所以他們經常講:I』m also seeing lucy/Jack at the moment。男主侄子參加了冰球隊,樂隊……不要小看這些細節,有這些真的更容易度過親人離世的悲痛期,說實話,當時我沒有女朋友,我覺得有個女朋友和我一起辦那些事,我真的會少幾根白頭髮。

想像一下我們在16歲喪父會怎麼樣?是每天去網吧打遊戲、吃泡麵嗎?然後荒廢學業,考不上大學嗎?我不知道現在2022年什麼情況,但是在我們那個時候那種普通小地方鐵定是這樣的。

關於生活,還有一個感悟就是,生活真的沒有那麼多highlight,有的只是每天瑣碎小事。忘了是比爾蓋茨還是誰說過來著:生活不是電影,沒有那麼多整天坐在高檔咖啡廳談什麼拯救世界的大事,有的只是每天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年365天無不如此,偶爾放假放鬆chill一下。

電影里兩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悲傷抑鬱的感覺瞬間找上來。一個是男主回到曼徹斯特遇到自己的前妻,前妻:{My heart was broken, cause it’s always gonna be broken, and I know yours is broken, too.},{我的心破碎了,再也不會復原,我知道你也是如此}。有些東西是真的無法向前看的,即使是男主前妻找到了新的愛人,有了新的孩子,她也是無法走出,因為就不可能走出,能走出的反而是畜生吧。有時候,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帶著疤痕繼續生活而已呀。

第二個場景是男主侄子,對著冰箱裡的冷藏肉突然心發絞難受,無法平靜下來,因為他剛離世的父親因為種種原因可能導致他的屍體要先放在冷藏室里,這種聯想也是直接讓他從生理和心理上「破防」了。電影前半段他表現出很cool的樣子,在這種冰箱冷藏肉的聯想下還是將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表露出來,對父親情感的深深沉澱。這個場景我也是感同身受,尤其是我們這樣農村的孩子,父母也沒有說過我愛你,葬禮的那幾天,也是表現出一副自己可以料理好後事的樣子,那種對父親的內心深深的情感沉澱所帶來的痛苦也就自己消化唄。

生活,也就這樣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769aebbc94b59e8486489e3e7d4e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