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眾號: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作者:真果少年糕,日本通授權轉載。
東京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日本東京——潮人的樂土,宅男的天堂,日本打工人的集散地。匯聚在此的人潮,構成了東京發達的經濟和多元的文化。東京首都圈人口近3800萬,比紐約大都會區還多出約1300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
富士山下,車水馬龍的合成效果;圖:壹圖網
地狹人稠是這個地方的最大特點。據統計,東京都的面積僅為北京的八分之一,而人口密度卻是北京的5倍多。
最直觀的,看東京夜間萬家燈火就知道了
全日本最亮的夜空;圖:Flickr
秩序井然也是這裡的代名詞。十分擁擠的東京都,卻被英國雜誌《Monocle》評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總的來說,這個城市的潔凈度還是很高的。
在世界級都市中東京整體算優秀了;圖:shutterstock
同為人口密集的城市,為何雅加達、開羅等城市有諸多疑難雜症,而東京卻並沒有受到詬病呢?
東京,浴火重生
東京都市圈位於日本最大島嶼本州島的東南部,總面積14034平方公里,緊靠東京灣,由東京都和周邊的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群馬縣、櫪木縣、茨城縣、山梨縣7縣組成。
該地區人口數占到了全日本人口總數的30%左右,是日本人口密度的最高的地方。
東京都市圈的範圍,基本覆蓋了關東平原
來往的人潮,訴說著東京發展史。歷經滄海桑田,這片土地在現代化建設下,才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1868年,江戶幕府倒台,明治天皇和新政府將行政中心從京都移駐江戶(今東京)。自此東京開始逐夢大都市圈。
將軍戰時脫逃,德川氏顏面盡失,威風掃地在明治政府的談判施壓下,江戶無血開城。
德川慶喜跑路;圖:wiki
1923年,東京具備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的規模,人口達220萬。不過,東京和當時的巴黎、紐約、倫敦等歐美大都市相比,在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同年9月,發生的7.8級關東大地震和隨之而來的大火,導致東京至少12萬座建築物倒塌。幾十年的建設,瞬間毀於一旦。
關東大地震,給東京造成的破壞是毀滅性的,罹難、失蹤人數超過10萬;圖:wiki & 壹圖網
災後的7年間,日本政府依靠發行債券籌集到的資金,按計劃完成了東京的重建。「新東京」伴隨著隅田川上橋樑、市中心歌舞伎劇院的建成。到1935年,東京人口達到636萬人,終於能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
有「小倫敦」之稱的丸之內,曾在地震中嚴重受損,如今;圖:Flickr
二戰期間,東京遭美軍重創。1945年3月9日至10日,334架美軍B-29轟炸機在東京上空投下1700噸燃燒彈,東京多地被夷為平地。東京,不得不又一次開始了重建計劃。
美軍投下的炮彈猶如「天罰之火」,滌盪一切。
更猛的還在後頭,就是廣島和長崎,你懂的。
圖:壹圖網 & shutterstock
戰後,日本得益於東亞地緣博弈,在美國扶植下實現經濟復甦。1955年,東京人口達到88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隨著人口湧入,新的城鎮如雨後春筍般生長,東京再一次被重建了。
日本經濟野蠻生長,各種矛盾也愈發尖銳。
有人紙醉金迷,有人吃不上飯;圖:Flickr & 壹圖網
此後,東京又經歷了上世紀60-80年代初的高速發展時期和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一步步走來,最終成為「亞洲第一大城市」。
不過,東京的霓虹再璀璨,也掩蓋不住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包括過剩的人口、有限的資源、高額的房租和無止境的「內卷」。
大時代下霓虹閃爍,人潮洶湧,物慾橫流,但有的人內心卻是一座「孤島」;圖:Flickr
新東京的城市病
如今的東京都面積2194平方公里,在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排名倒數第三。然而,去年這裡的總人口數卻達到了1404.3萬,在全日所有道府縣中排名第一。
在日本總人口數呈負增長的大背景下,東京首都圈的人口已超3800萬。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
大城市機遇無限,有人走就有人來
生活好壞憑本事,境遇浮沉看運氣;圖:Flickr
人口增長能帶來GDP創收是顯而易見的。2021年,東京GDP達1.52萬億美元(約9.6萬億人民幣),超越北京、倫敦,排名世界第三。而人口帶來的不只有紅利,也會帶來諸多問題。
過剩的人口讓「彈丸之地」東京只得向空中要地,但因常受地震干擾,讓東京並不能像紐約一樣高樓林立。這樣一來,住在東京的人就只能承受房間小,房租貴的雙重摺磨。
寸土寸金的地方,想要最大限度容納人,就只能在密度上做文章;圖:壹圖網
在東京,面積10到20平方米的一人居公寓在市場上十分火爆。這些公寓的價格大都在7萬日元(約人民幣3850元)以上。很多搶不到公寓的人,也會選擇與他人合租。
而房屋租金根據地理位置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要在繁華的新宿區租個90平米左右的房子,每月租金至少約35萬日元(約人民幣2萬元)。
居東京,大不易,一個外來者想留下,要經歷多少挫折沮喪,闖過多少難關?圖:shutterstock
由於「老齡化」問題嚴重加之退休年限較晚,除了年輕人在東京「蝸居」,很多老年人也被迫留在了這裡。
與年輕人熱衷方便上班的近郊公寓不同,老年人更多住在郊區的政府安置房街區。據統計,東京公租房租客中,有三分之二人年齡超過65歲。這些老年人身邊大多無子女陪伴,很多直到死亡,也無人知曉。
在日本,除了有「過勞死」,還有「孤獨死」,勞碌一生,老無所依,悄無聲息離世
在東京郊區多摩市都營愛宕綜合大樓中,就發生過多起老人獨居死亡事件。這裡超過65歲的人口占到了總住戶的29.6%,未來或將進一步增加。此外,在東京的角落,也隱藏著不少魚龍混雜的棚戶區。
透過隱秘的角落,窺見另一種人生;圖:《小偷家族》劇照
除了住房擁擠,交通擁擠也是在東京生活的人必須面對的日常。這裡近80%的人會選擇軌道交通出行。工作日的上下班尖峰時段,人流量激增,很多換乘站點會迎來大批人潮,吵嚷擁擠更是屢見不鮮。
只要擠不死,就往死里擠;圖:壹圖網
人口給城市帶來的問題遠不止於此,供水、醫療、教育等問題,每一個都是令人頭大的事情。有「宜居城市」美名的東京,究竟是如何平衡這些矛盾的呢?
東京,更新進行時
面對諸多城市病,東京從很早前就開始推進城市更新計劃。經過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改造成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與政府較強的城市規劃能力和政策執行體系分不開。
二戰結束後,為了給房屋受損的家庭提供住所,日本開始在各地興建社會住房,東京也不例外。據1951年日本頒布的《公共住房法》,80%左右的家庭都有資格獲取到一定的補貼住房。
以東京皇居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從夜空俯瞰,規劃得很流暢;圖:NASA
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日本為刺激房地產市場,重新修改法律,規定達到一定收入的年輕人,不能租住社會住房。但早期的較易獲取社會住房,仍有人在如今寸土寸金的東京,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自2013年以來,東京每年新增約6.2萬套房屋提供給流動人口。為完善租住市場,日本法律中規定,若要拒絕續約或終止租約驅逐租客,房東必須提起訴訟並確立正當理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租客權益。
當代人的焦慮,有一部分是因為房子給鬧的,只有解決了住房問題,才能緩解焦慮;圖:shutterstock
雖然東京人居住面積不大,但都在有限空間內儘量做到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要歸功於日本建築師的專業能力,他們通過強化視覺延伸空間,加大儲物面積等方式合理分配空間,滿足租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高級公寓的布局,建立在戶主的經濟基礎上,而上圖的房間,才是生活中不經意流露的面相;圖:Flickr
而近年來獨居老人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關注,在日本CHINTAI等租房網站上,也設置有老年人公寓頁面,供用戶選擇。
老人太多,房屋租賃市場自然細分出這塊服務,由此可知,日本老齡化已經到了什麼程度
在房價上,與很多國際大都市相比,東京房價的漲幅用「蜻蜓點水」來形容並不為過。得益於房屋的供給跟得上需求,從1995年到2015年的二十年間,東京房價幾乎沒有變化,而大洋相隔的舊金山,房價卻上漲了230%。
不僅是住房問題,在政策指導下的東京基礎設施建設,也層層推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都市生態系統。發達的軌道交通就是最直觀的體現之一。
東京地鐵,把這個巨大的城市串聯起來;圖:wiki
與很多大都市「私人轎車-公共運輸-軌道交通」的發展模式不同,由於受面積小和人口密度大雙重夾擊,東京將軌道交通提到了首位發展。
上世紀50-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東京人口激增。大量私家車湧入,路面有軌電車橫行,道路一度十分擁堵。
過去,堵車是大型城市才有的毛病,如今,很多中型城市也有了;圖:壹圖網
為改變這一混亂狀況,東京首先廢除路面電車,並在1927年修建了全日本第一條地鐵——銀座地鐵線。
在此基礎上,持續加強地鐵和鐵路建設,並增強國營鐵路運量。1964年,東京到大阪的東海道新幹線通車,標誌著日本鐵路時代的正式來臨。
新幹線的開通,是日本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圖:Flickr
截至2018年3月,東京鐵路網絡里程達1181.9公里,設置站點769個,幾乎覆蓋了東京的每個犄角旮旯。
如今,東京軌道交通擁有13條地鐵線路,JR山手環線和多條私人地鐵線路,每日運送旅客超2000萬人次,在尖峰時段使用比例達91%。
每時每刻,都有許多人在此短暫交匯,然後擦肩而過,奔向各自的人生;圖:Flickr
此外,人們的「衣食住行」還離不開良好的供水系統。為保證城市用水供給,政府一方面對東京都上游多摩川、利根川和荒川等水源地的森林資源制定相關保護法。
多摩川人工湖的水,就是為東京地區儲備,圖片雖長,但很好看,所以不想讓你錯過;橫屏,圖:MLIT
另一方面,東京的很多公共建築和私人建築中都設置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
為了應對洪水和颶風,東京還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洪水分流設施——MAOUDC。該系統位於東京昭和和埼玉春日部之間,地下深度22米,總長達6.3公里,是東京水資源應急管理的儲蓄庫。
當遭遇極端雨水天氣,它能極大緩解城市內澇,這個設施很像科幻片里某種宏大建築;圖:wiki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和全球變化成為熱詞,為應對城市化可能帶來的經濟、氣候和發展問題。
2018年,東京加入基於二十國集團生態下的Urban20計劃,與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雅加達在內的全球多座都市一起,共同商討城市未來,打造可持續智慧城市。
一個城市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是否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圖:圖蟲創意
到2050年,在「虹吸效應」和「集聚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城市中將容納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消耗75%以上的能源。
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都將在千千萬萬座大都市中呈現。
運用科學規劃和政策解決城市問題,或將影響藍色星球的未來。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這個分量太頂了
眼淚已經從嘴裡流了出來!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夥伴
後台回復【投稿】即可見詳情
點擊圖片閱讀
日本通丨517japan.com
轉載原創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致力於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