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艱難,牢記這四句話

2023-11-05   筆記俠

原標題:曾國藩:人生艱難,牢記這四句話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23 篇深度好文:2830字 | 6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23 篇深度好文:2830字 | 6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關於曾國藩,知乎上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普通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撫慰」。

他家境一般、資質一般,年輕時一身的毛病,創業時處處碰壁,受挫時也尋死覓活。

但正如《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作者張宏傑那一段精闢的總結:

曾國藩之於後人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也能成為「超人」。

浮躁之人,也能從容澄凈;

偏執之人,也能心胸開闊;

愚鈍之人,也能看得透、立得定。

中年再讀曾國藩,才明白,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變好的可能。

一、誰不是

一面犯錯,一面精進

年輕時的曾國藩,經常在日記里吐槽自己 「好色」、「無恆」、「欠修養」。

走東家串西家,聽戲下棋,高談闊論,見到漂亮少婦眼發直;一言不合就跟人吵架,罵起人來還特難聽。

治學修身的「falg」,常立常倒;那些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如果清朝有「知乎」,此時的曾國藩也很想帶個話題,#人到中年,還有機會變好嗎#

答案是能。

進京之後,他在翰林院結識了一幫真正的學者,其修身之嚴、內心之堅定,猶如在他周圍建成了一座「能量場」。

在這種能量的裹挾下,31歲的曾國藩,決定對自己進行全方位的改造。

自律的背後,往往是「他律」在推動。

針對自己愛玩、易怒的缺點,他給自己定下了學習的下限,每日必須讀史10頁,用工楷寫日記一篇;

與人爭執要登門道歉,行動要勇、要速;晚上還要將一天的言行,在日記中做出分析檢討。

正如張宏傑老師所說,看曾國藩的日記,深覺他活得太板、太累,但除掉那些過猶不及的部分,他的修身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一是從最大的缺點入手,先用猛力攻,再用綿力固;

二是身邊要有「師友夾持」,充分利用他律的力量;

三是不能急於求成,不要因為一時的反覆而泄氣;

四是定時復盤、及時修正。

前段時間,我加入了一個自律群。

加入的第一個月,復盤、打卡、用番茄鬧鐘記錄每天的專注時刻,收穫很大。

第二個月,復盤、打卡逐漸不積極、番茄鬧鐘沒有再打開、手機一刷就停不下來。

第三個月,決定如曾國藩一般先下猛力,完不成就要給老公匯一筆「巨款」。

為了這筆收入,老公監督我甚嚴,復盤的小日記寫滿了一本,一番操作猛如虎,新的習慣逐漸形成。

沒有天生的自律,也沒有天生的優秀。

我們允許自己有個糟糕的開始,然後帶著缺陷勇猛精進。

持續的自律,終將帶來「心想事成」。

二、誰不是

一面妥協,一面堅持

初入官場的曾國藩,「頭鐵」得很,不斷上書針砭時弊、呼籲改革,把皇帝煩的,差點砍了他的腦袋。

去地方辦團練後,他又經常行使「專摺奏事」之權,讓皇帝把那些不配合工作的同僚革職查辦。

這可把同僚們惹急了,就你清廉、就你崇高,那你一個人干去吧!

不被皇帝喜歡,不被同僚認可,太平天國稍一消停,他就被攆回了家。

飽受打擊的曾國藩,重新拿起老莊,細品「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調整自己的待人處世之道。

再出山時,他就像變了一個人,總把「惠乞指針」掛在嘴邊,意思是,「歡迎你們指導我工作。」

這是曾國藩開始和稀泥了嗎?不是,他只是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自己能做到的事,不必強求別人也做到,對自己可以講原則,對他人則要留情面。

湘軍中有一位大將叫鮑超,有一次曾國藩壽辰,他送上了十六箱大禮。

曾國藩說,你的心意我不能不收,但也不能全收,我自己挑一樣可以嗎?

鮑超一聽連忙點頭,心想大帥果然是看重我。

然後曾國藩挑了一頂繡花小帽,說這個我喜歡,其他的你就拿回去吧。

不讓他人難為情,這是曾國藩後來的行事準則。

他說人人都愛美名,如果我一味地圖自己的美名而讓他人難堪,誰還會和我共事呢?

我一位朋友,年少時家境不好,經常接受嬸嬸的資助,可長大後,朋友總是想方設法地避開她嬸嬸,因為難為情。

有一次她去嬸嬸家拜年,一屋子的人在打麻將,嬸嬸指著朋友說,她現在穿的這身衣服是自己穿剩下的,又跟牌友們說起她的家境如何窘迫。

這份難堪,朋友記了一輩子。

嬸嬸這一輩子幫人不少,記恩的卻不多,她總說身邊的人都是白眼狼,但這個結果,與她只顧宣傳自己的美名,不顧他人的情面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她能像曾國藩一樣,把「蓋難為情」放在心上,身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能對內養心,堅定自己的追求;對外和氣,不使他人難為情。

才是內聖外王之道。

三、誰不是

一面駑鈍,一面精明

梁啟超曾評價,曾國藩是並時諸賢傑中最鈍拙的一個。

幼時讀書,他用的也是父親教的「笨辦法」:

不讀懂上一句,就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就不去摸下一本書,沒有技巧,也沒有捷徑,一條路走到黑。

不讀懂上一句,就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就不去摸下一本書,沒有技巧,也沒有捷徑,一條路走到黑。

習慣成自然,曾國藩的一生,都在用這種笨功夫辦事,卻不知不覺間,成就了另一番精明。

他自認為智商、手段,都不如身邊的聰明人,乾脆以誠為本,以拙為用。

首先是做人願意吃虧,讓別人占便宜,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國藩,經常挖苦為難,但曾國藩任罵任坑,終生沒有還一手。

其次是做事不取巧,打仗也不求奇謀、不貪小利。

到一個地方安營紮寨,不管多累,先環繞營地挖出兩道深溝,再築兩道高牆,接著調動一切資源和敵人耗。

當時有人笑話湘軍是一支「工兵部隊」。

曾國藩也不氣惱,他知道自己笨,所以,先保證自己不會輸,才能找機會贏。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聰明人,也得學點「慢功夫」。

美國經濟學家格雷·鄧肯提出過一個「凋零效應」:

就是快速給學生灌輸一些知識,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成績優勢,但這個優勢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

因為這種突擊灌輸的知識,包學包會,但是缺乏累加作用,無法支撐後面的進步。

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存在這種「凋零效應」。

「零基礎速成」、「20天變現」,學完後好像懂了挺多,但像樣的作品又死活拿不出來,最後覺得自己白花了錢。

「速成」與「靠譜」之間,是隔著一段長長的積累與打磨的。

遇到過困難、打通過關卡的慢功夫,才是真功夫,假功夫是走不遠的。

四、誰不是

一邊信命,一邊努力

嘴上說著不信鬼神的曾國藩,實則對看相與風水十分熱衷。

他相信「天命難違」,老天最大,最後的成敗要看天意。

所以凡人只管老老實實地努力,不必杞人憂天,因為想太多也沒用。

這樣的命運觀並不消極,正如羅曼羅蘭那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曾國藩,是看透命運的本質後,依然選擇戰鬥。

湖口慘敗,損失大量精銳的曾國藩,轉身就投了江。

周圍的將士手忙腳亂的把他救上來,一陣嚎啕大哭後,他還能自我寬解,說人要做成一件事,必有風波磨折,只有堅忍不懈,才能看到成績。

身邊的下屬聽後大為感動,大人,你真是好樣的!

這就是曾國藩,初出茅廬時,一身的傲氣與毛病,又倔強、認死理,到哪都不受人待見。

在栽了無數個跟頭後,他學「乖」了,放下身段,認真看他人的長處,不再教他人難堪,最後朋友極多,麾下良將如雲。

人至中年,總有一種「不行了」的焦慮,精力逐漸跟不上、對新事物失去興趣,不學習怕被淘汰,學習吧,又覺得開始得太晚。

這時不妨學學曾國藩,重新做個「笨小孩」。

把對人的鋒芒轉向自己,每天都花點時間,做一些自我完善的事情;

速度慢也不著急,老老實實地多做幾遍;

受了挫折也不絕望,哭一場還能緩過勁來;

被人笑話也不惱,依然願意帶著一身缺點前進。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