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袁弘:能做到不主動迎合,已經不錯

2023-12-18     新周刊

原標題:演員袁弘:能做到不主動迎合,已經不錯

演員袁弘:能做到不主動迎合,已經不錯

浪濤拍岸,微信提示音滑落在礁石上。袁弘拿起手機,因步伐放慢而跟家人拉開了一點距離。是導演忻鈺坤發來消息:有空嗎?聊一下。

袁弘的新角色「岳鵬「。(圖/被訪者提供)

那年春節前夕,袁弘一家三口在廈門海灘遊玩,人流量雖不似從前,和煦閒適的氛圍卻一如既往。忻鈺坤的「召喚」像一隻低翔的海鷗,以響亮鳴叫喚醒了他休假中的閒散大腦。

將大腦發條重新擰緊,袁弘接通忻鈺坤的電話,聽對方說要拍一部關於熱搜的電影,想請他出演裡面的一個反派。儘管二人此前合作過,但忻鈺坤還是問了問他,對這樣的角色是否會有顧慮。

袁弘自認為接戲從不考慮是正派還是反派,而只看劇本和角色夠不夠「好」。看完劇本,他跟忻鈺坤說沒問題,「我覺得我能演好」。

電影《熱搜》海報

電影名叫《熱搜》,袁弘的角色名叫「岳鵬」,故事令人想到一些真實事件,正如袁弘所言,「這是非常日常的事情,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

對演員來說,每在幕前留下動人的表現,大機率都會收穫新標籤。袁弘曾有過「唐人三寶」「古裝美男」「好老公」和「好爸爸」等標籤,而這回,岳鵬讓他成了一個操控輿論的「變態」。

袁弘對這個新標籤接受得很快。在微博上,他的應對方式幽默風趣,展示出相當高的消解不確定性的能力。「衝浪」20餘載,他一直是這麼做的,若一定要找點不同,也許是如今多了幾分閱歷造就的自洽。

《熱搜》首映禮當天,袁弘接受了《新周刊》的專訪。(圖/被訪者提供)

「我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袁弘身上的自洽感是顯而易見的——無論在鏡頭前、化妝間,還是在舞台劇開場前,他答記者問的語調總是平穩,讓人放鬆下來。

聊起表演,袁弘說演員首先要「相信」,相信所飾演的角色成立,相信「自己就是他」。出演岳鵬,相信角色成立並不難,「因為這樣的人就在我們身邊」,可相信「自己是他」就沒那麼容易了,他必須找到支點和心理依據。

生活中,袁弘看到了和岳鵬一樣的人,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極度自私自利。但即便如此,他眼中的岳鵬也不是符號化、為了反派而反派的。只有把他塑造得接地氣、不懸浮,「讓人覺得會有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情,讓觀眾覺得真實」,這個角色才成立。

袁弘與宋洋對戲。(圖/被訪者提供)

假如遇到劇情里的事,袁弘無法斷言自己會如何,但他很清楚,網際網路的影響是普遍、深入而顯著的,「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已經徹底被改變,而且這個改變以後還會繼續」。

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身為數千名明星認證用戶中的一員,袁弘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一樣」的影響,「很多好的東西會把你捧到天上去,然後可能一瞬間又會從頂上掉到底」。

對大多數公眾人物來說,過山車般的網際網路使用感,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被默認的常態。因此,袁弘希望更多的網友能從《熱搜》中獲得啟發,不要輕易跟著所謂的節奏走,不要成為「岳鵬」。

袁弘自己也在反思:有沒有做到不要對自己不甚了解的事妄下定論?有沒有在面對很多被人言之鑿鑿的所謂真相、真理時,保持警惕,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回過頭看,袁弘覺得自己守住了與網絡熱點的安全距離。在全民狂歡的時刻,他不會過度主動關注,而是多聽、多想,先問問自己是否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你如果沒有深入的了解,就不要妄下定論,不要隨便去評判一些東西」。

袁弘希望更多的網友能從《熱搜》中獲得啟發。(圖/被訪者提供)

「在網上衝浪長大」,袁弘旁觀並親歷了網際網路與大眾生活的變革。

高一那年,騰訊發布聊天軟體OICQ,也就是如今的QQ;大學畢業後,博客網成立,個人博客開始興起,資訊門戶進入個人門戶階段;出道那年,淘寶網、支付寶上線,百度貼吧成立,而他主要通過寫博客「跟世界交流,跟大家嘮嘮」。

那時,許多藝人跟外界交流時的語境還比較有距離感。而袁弘覺得,自己出道前怎麼跟人在網上聊天,出道後也沒必要刻意端著。

在粉絲會員網站上,他經常「跟大家聊點兒有趣的」,可話題畢竟有限,所以他一有機會就講:「你們看到的那個光鮮亮麗的我是包裝出來的,我本人就是一個普通人。我特別感謝大家對我的欣賞和喜歡,但我會跟你們保持一定的距離。」

《步步驚心》中的袁弘。(圖/豆瓣)

現在,人人都能在網上發聲,被扭曲、被誤解與被損害的人、事、物屢見不鮮。袁弘意識到,「神秘感」之於演員不再是選擇要不要保持,而是演員的表達不得不「往回收」。很多時候他是幸運的,因為表演能代為完成被收回的部分。

「知道自己最終想追求的是什麼」

作為一個注重細節的處女座人士,袁弘表演時常為小細節而勞神。2021年拍攝一部故事片時,他拿著劇本找到初次合作的忻鈺坤,孰料自己提出的問題對方也都想到了,而且已經做好抉擇和解決方案。

從那以後,忻鈺坤在袁弘心裡樹立起把控力強、敘述能力和審美在線、能夠平衡商業規則與個人表達的導演形象。無論是第一次合作,還是在《熱搜》中的第二次合作,袁弘都能十足信任忻鈺坤,並通過忻鈺坤對表演的判斷,更好地理解表演。

《熱搜》中,袁弘與忻鈺坤第二次合作。(圖/被訪者提供)

不必追問「理解是什麼」的決定,是記者在電光石火間決定的。因為,袁弘的語氣和神情已然傳遞出一種留白感。包括其他一些問題,他的回答都在「點到為止」與「具體說明」間取得了平衡。

相比將這種平衡理解為跟媒體「保持一定的距離」,記者更傾向於認為,袁弘不以自己為闡釋概念與定義的最佳人選。不過,當闡釋對象換作具體事物,他會答得坦誠而生動,比如對舞台劇的理解。

「舞台對演員是種滋養。」這話所有演員都會說,但有沒有切身體會過?袁弘有。這3年,他演了一部革命歷史題材話劇《前哨》、一部改編自同名科幻小說的舞台劇《弗蘭肯斯坦》中文版。

《前哨》由袁弘的母校上海戲劇學院出品。能回學校跟老師、同窗和校友們一起演戲,對袁弘來說非常幸福;《弗蘭肯斯坦》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有趣的冒險,他想感謝所有來看戲的人,以及每位給他提意見的前輩和親友。

袁弘在《弗蘭肯斯坦》中文版的排練中。(圖/豆瓣)

不同於影視作品,舞台作品基本都是邊演邊打磨、越演越臻於化境的。但是,袁弘還是在第一輪演出時就請親朋好友去看了,他覺得大家在這個時候給出的意見非常寶貴,「會直接影響到我後面所有的演出」。

當時,袁弘初生牛犢不怕虎地請徐帆去看《弗蘭肯斯坦》。謝幕後,這位他心目中的戲劇表演藝術家提示他,演「人形」角色時儘量少用氣聲,要把聲音傳實了,這樣觀眾才會因放鬆而入戲,否則他們會下意識地坐直了聽,因緊張而抽離。

在這些具體而微的好意見的滋養下,袁弘的能量漸漸達到「在一天內飾演兩個不同角色」的水準,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如果是習武之人,每天要練功,那拍影視可能有一點消耗,但演舞台劇是你每天都在積累」。

《前哨》中的袁弘。(圖/豆瓣)

功在內外,袁弘每天都感受得到自己的變化——不只演技,也包括對表演的認知、把控、自信,以及對演員職業的認知。

演員職業的處境千變萬化,平衡藝術、商業和曝光度是袁弘的必修課。眼下,影視生產的許多環節都將數據和熱度作為重要考量,其優先級甚至在「你是不是一個好演員、合不合適」之上。

「很殘酷的。」袁弘說,「這個沒辦法,你可能今年影視作品相對少,那就需要通過更多其他的方式獲得曝光,才能讓你有機會拿到那些(喜歡的)角色。」

如此現狀倒不至於擾亂袁弘的定力,也談不上違背初心,因為那是20年前的一腔熱血,揮灑在一個沒有唯數據論的時代。此刻,他要做的是「順應節奏」,以及謹記「自己最終想追求的是什麼」。

袁弘時刻謹記「自己最終想追求的是什麼」。(圖/被訪者提供)

「我希望我更簡單一點」

這幾年,袁弘也經常因工作前往廈門,譬如以不同的身份參與「HiShorts! 廈門短片周」。對於短片這一影視體裁,他更多是站在短片周的評委、推介大使的角度思考,鼓勵新人導演多拍短片。

對於另一個近年盛行的與「短」有關的影視體裁——「短劇」,袁弘確實沒有關注。也許是內心深處跟傳統和經典更為親近,他會要求自己完完整整、不開倍速地觀看長劇,也不在短視頻平台上看電影。

哪怕不將快餐文化歸於「問題」,它也應當是時代發展下值得我們思考和討論的議題。包括袁弘有所關注的AI,他覺得這是一個能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但因為暫時沒有情感和感受,所以還不能徹底取代人。

「它可以感受這個空間裡的溫度,它可以感受我們的音量、心跳、血壓,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氛圍它感受不到;一個菜它知道放了多少顆鹽、多少顆糖,但是整體呈現出來,這道菜有沒有鍋氣、是否美妙,它不知道。」

電影《大魚》劇照

也許袁弘並未察覺,自己舉例時提到了許多溫暖的意象。實際上,一切都有跡可循。

十幾年前,一位網友看到袁弘在博客上說自己很喜歡電影《大魚》,於是留言:哦,你喜歡的好像都是那種美好的故事。

如今想來,袁弘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他也喜歡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它跟《大魚》都講述了一個執著的人最終讓童話變為現實的故事。「有點兒理想主義?」「對,有一點。」

不過,有點理想主義的袁弘其實非常立足於當下,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出道20年了,也沒給自己訂立過長遠的目標,「我希望這部戲能夠好,這個角色我能夠演好,就只是看這個而已」。

袁弘「有點兒理想主義」。(圖/被訪者提供)

在記者的提議下,袁弘粗略回顧了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很多時候也會身不由己,也會迷失方向,你沒有上帝視角,永遠不知道之後會怎麼樣,在當下永遠是迷茫,只能說憑著感覺去摸索」。

而更多的時候,他是堅定而受益匪淺的,因為演員「只要認真去演一個角色,對你都會是一個提升,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你只要認真,它都會是一個進步」。

對於一路上收到的評價,無論好壞,袁弘都希望儘量做到不被左右和綁架,「貼標籤這件事情你沒辦法抗拒,你能做到不主動迎合已經不錯,我希望我更簡單一點」。對他來說,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其實是什麼樣的人。

袁弘認為,所有標籤都有成因,沒必要非把哪個撕掉。況且,角色都有豐富性,「那你身上標籤多了,正好是讓你豐富了,越豐富才越真實」。

袁弘認為,所有標籤都有成因,沒必要非把哪個撕掉。(圖/被訪者提供)

成為父親後,袁弘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少了,留給家庭和生活的時間多了。他覺得這樣也挺好,因為孩子給自己的反饋是實實在在的,父子之間的親情感和親密感不可替代。

40歲之後,袁弘在慢慢學習「享受」。疫情限制出行,他就好好享受家庭生活;有行程和通告,他就好好享受工作。與此同時,他總不忘自問「為什麼做演員」,然後在不同心境帶來的不同答案里,一點點接近問題的本質。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袁弘更清楚地認識到表演事業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它是我的本職工作,同時我很幸運,我喜歡自己所做的工作,我享受其中,一直在這裡面探索,而且能一直探索到樂趣。」

成為演員,袁弘感到幸運。(圖/被訪者提供)

時光的浪濤拍在黃浦江岸。離開大學校園前,袁弘和同窗們圍坐一圈,開最後一次班會。老師問大家即將走向社會的想法,袁弘答:「我挺滿足的,我覺得通過這四年的學習,我有了一技之長,我不需要啃老。我可以獨立地、不讓父母擔心地養活自己。」

表演之於袁弘,就是「飯碗」這麼簡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6b629cd15dcb9f3bcc5095e490abc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