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呢?錢呢?
何賽飛老師一聲吼,把「中國梆子大會」吼出了圈。
也讓廣大網友為「中國戲曲」揪住了心。
讓何賽飛如此心疼心焦的便是左邊這位晉劇演員張軍波。
一曲《清風亭》字字催淚,訴盡父母養子疼子愛子憐子惜子之情。
然而這麼優秀的演員每月工資只有1500元。
在劇團5年等不來轉正。
演戲時,發39℃高燒也堅持上舞台。
演戲之餘,跑網約車、送外賣補貼家用。
他住宿舍,妻子和3個孩子都留在老家,一家人聚少離多,愛人幾次半開玩笑地稱要和他離婚。
此情此景,誰看了不心酸。
這一問,發自肺腑震耳發聵。
為的是張軍波!
為的也是戲曲行業!
新編戲的創排花費很大,但在評獎和評級之後就束之高閣。
為什麼?
國家在民族文化振興上投入不少,但像張軍波這樣為藝術傾盡心血的人卻難以維生。
問題出在哪兒?
何賽飛的這番「怒批」,應該得到回應。
派爺能力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國粹吆喝一嗓子。
希望大家娛樂放鬆的時候也能瞅瞅咱們的戲曲。
因為它真的很有趣。
慢吞吞的節奏咿咿呀呀唱著老掉牙的故事。
這是很多年輕人對戲曲的第一印象。
聽不懂,累得慌,就別說欣賞。
在理,但狹隘了!
京劇 《三堂會審伽利略》先給各位開開眼。
劇情和劇名一樣簡單,講得就是 羅馬紅衣主教提審伽利略父女叛教惡行。
這段伽利略辯白,丑角在旁邊打壓式插科打諢就相當炸裂!
伽利略:
丑角:
伽利略:
丑角:
伽利略:
丑角:
反正不管怎麼問,伽利略滴水不漏,只好審他閨女瑪麗亞。
本以為娃娃誠實,不成想瑪麗亞說話是真離譜。
主教問:伽利略為什麼要做 望遠鏡?
瑪麗亞答: 為了看對門如花似月的寡婦。
主教問:伽利略為什麼要做 溫度計?
瑪麗亞答: 為了熱酒的時候量酒溫。
合著是挺講究一流氓。
主教再問:伽利略為什麼要 從比薩斜塔上拋球?
瑪麗亞答:那是拋銹球招親, 喜事一樁,就是結局喪辦了......
只能說,瑪麗亞這姑娘是懂回答的。
每唱一出就要在比薩斜塔下消耗一個公子的劇目,年輕人還困嗎?
連共青團都要好奇的問上一句:
這齣戲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 播放量有170多萬。
評論區一水的夸是其次,很多人受此啟發,直接上手創作了。
可見「年輕人對戲曲欣賞不動」是個偽命題。
藝術形式可以古老,但內容需要當代。
比如,東方神仙和西方神仙友好交流的 《黎山老母對話聖誕老人》。
京劇版 To be or not to be。
《巴黎聖母院》改成《情殤鐘樓》,加西莫多喜獲「惡鬼丑奴」之稱。
這些改編怎麼能不算新奇呢?
還嫌不夠有趣,就自己整活, 最讓人眼前一黑的當屬《哈利波特》系列。
以其龐大的數量和驚人的質量拔得頭籌。
其中最好聽的是用《打嚴嵩》的曲調演唱的《鄧校還朝》。
瞅這詞就對味兒。
腔調板式都沒變,還符合京劇劇本重敘事的特點。
聽起來非常絲滑!
反正就那種是不聽不知道,聽了還想聽的「神作」。
原本戲曲就是能唱萬物,唱點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還不是手拿把掐。
一眾新生代觀眾,不就培養起來了。
當然非要深究,以上都有「整活」之嫌。
若是沒有這些花里胡哨的改編,戲曲還能讓觀眾連聲叫好嗎?
看來,是時候秀點傳統戲曲的「肌肉」了。
踹人入坑的真功夫來啦~
高能!
小心老祖宗的東西驚掉你下巴。
直挺挺砸地的是 殭屍摔。
意思就是:
砰!……
——死了!
乾淨利落,根本不給搶救的時間。
走幾步就把人嚇死的是 鬼步。
流暢的像被一陣風「吹」出來似的。
不建議晚上以此步遛彎,估計會被打。
看著就腿酸的是 矮子功。
講究一個如履平地,腳下生風。
看完只能說要怪就怪武大郎沒有防備,否則這一腳下去死的就是西門慶。
最驚艷的還得是 「耍牙」。
放錯了,再來。
只能說, 傳統藝術的張力甩好萊塢幾條街。
一張嘴能放下少則兩顆多則十顆 野豬獠牙。
長的短的大的小的多的少的,戲種不同各有不同。
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
或專注於數量,或專注於長度,極限開發嘴上功夫。
多用於嚇人!
舞颱風格之cult,是恐怖片見了都慚愧的程度。
可惜由於表演難度大,「耍牙」技藝已經瀕臨失傳。
除了一眼驚艷的硬功夫,戲曲還有沁人心脾的文化底蘊。
《牡丹亭》中有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西廂記》中有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些華麗的辭藻摘出來看是字字珠璣,連起來又是妙趣橫生、餘韻深長的故事。
比如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 出自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
要品這句戲文,還得結合整體來看:
梁山伯:「英台不是女兒身,因何耳上有環痕?」
祝英台:「耳環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雲,村裡酬神多廟會,年年由我扮觀音,梁兄啊,做文章要專心,你前程不想想釵裙!」
梁山伯:「我從此不敢看觀音。」
怎麼解?
可以說是梁山伯聽了英台的勸,不思釵裙思前程。
但聽這句話的觀眾內心的小火花怎麼解釋。
這明明是講究、含蓄、話外有音的情話啊。
可轉念一想,書呆子梁山伯還不知道英台是女兒身,怎麼會對同窗有非分之想?
你品!你細品!
原來梁山伯對英台的情是無關男女,只因是你。
而且還是「情本無心種,卻在心中生」。
超甜~
總之,傳統戲曲文的武的都很秀。
值得大家狠狠愛!
戲曲從來沒有落伍。
是我們沒去了解才產生了誤解。
戲曲也從來不是小眾。
是我們沒給舞台才沒人去抬。
如何傳承和發展戲曲?
這裡舉一個正面例子—— 台灣布袋戲。
布袋戲是從大陸傳過去的,起起伏伏多年。
能走出沒落,第一步是搭上了電視,廣為傳播。
之後轉入錄像帶租售市場,發行以出租為主的「霹靂」系列的布袋戲,有一百萬人次的固定租閱觀眾。
做大做強後,這個「霹靂」劇團還成立首家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
後來還嘗試進軍大銀幕。
其中最負盛名為1997年製作的電影《聖石傳說》,該片不但於2000年獲得台灣最佳本地電影,也於隨後外銷美國與日本。
如今,霹靂全球一波粉絲,還和日本編劇虛淵玄合作出了奇幻武俠布袋戲電視劇《東離劍游紀》。
豆瓣評分9.0。
各項衍生布袋戲的周邊商品或演出成為一種熱潮。
年輕人熱衷的Cosplay活動中也出現了布袋戲人物。
這才是傳承發展。
反觀大陸的提線木偶戲,還在全靠政府補貼活著。
戲曲本來就是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變化的。
形式上從墨守成規、一人主唱的雜劇到與自由浪漫的南戲融合,再到曲詞規整的明清傳奇。
內容上從夫妻對罵的「踏謠娘」到才子佳人的言情劇本,再到探案歷史鬼怪無所不有。
戲曲唱了千年,改了千年。
它的生命力不容置疑。
如今,給它套上「非物質文化」的名頭端坐在象牙塔里。
只有傳承沒有發展。
這樣跟活著在博物館有什麼區別?
戲曲早該走下神壇,回到泥土裡。
不洋不土也好,不倫不類也罷。
先讓戲曲盤活自己養活自己。
不然,拱手把這塊文化陣地讓給電視、電影和遊戲嗎?
總之, 契合當下的藝術才是好的藝術。
希望錢去它該去的地方,戲能有展示的平台。
而觀眾們——我們。
與其在小小的花園裡挖呀挖,不如挖挖我們的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