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收到了小宇宙的消息推送,我才發現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小宇宙聽了 200 小時播客了,最開始只是偶爾聽聽,後來越來越喜歡,幾乎每天只有有空就都要打開小宇宙,把聽播客這個習慣無縫融入到了我的日常 routine 中。
今天這一篇,我想復盤一下在我從播客萌新到播客重度聽眾的這 200 個小時中我的收穫和體驗,以及對播客這種內容形式的思考。
▍我喜歡聽哪些播客?
我收聽的播客領域主要集中在這幾類: 網際網路、商業分析、心理學、輕鬆休閒類。
網際網路行業:《三五環》《溫柔一刀》《組織進化論》等等
商業分析:《無人知曉》《瘋投圈》
心理學:《得意忘形》
- 輕鬆休閒類:《日談公園》《諧星聊天會》
網際網路行業:《三五環》《溫柔一刀》《組織進化論》等等
商業分析:《無人知曉》《瘋投圈》
心理學:《得意忘形》
我一般都是在家用電腦做一些不需要太集中精力的工作的時候,會去聽我喜歡的一些有信息量的播客,收聽到有價值的信息的時候,會直接打開電腦上的記事本,或者用 flomo 記錄下當時覺得有價值的信息和思考。
而一個人出門散步、吃飯的時候,會放日談公園或者諧星聊天會這種信息濃度不高的播客,作為放鬆休閒的背景音。
我的小宇宙收聽總結里收聽時長最長的播客是張瀟雨老師的《得意忘形》,劉飛老師的《三五環》以及孟岩老師的《無人知曉》。這三檔播客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三檔播客。
▍播客為什麼吸引了我?
在聽了 200 個小時的播客之後,我開始對播客這一內容形式有了一些思考,我開始想:
播客為什麼吸引到了我,能讓我願意付出這麼多時間去使用它?播客這一種內容形式,和其他的內容形式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嘗試著從我自己作為普通用戶的角度,也夾雜著我作為一個內容運營的看法,去解答這個問題:
01僅限音頻,收聽便利,使用門檻低
播客的內容只以音頻形式呈現,只要用耳朵收聽就可以了,與傳統的信息攝入形式相比,解放了雙手雙眼,讓信息輸入的門檻低了很多;
所以比如在通勤的時候,散步的時候,坐在電腦前打字聊天的時候,在家裡收拾家務的時候,很多時候都能夠打開播客去收聽,非常方便。 這是其它形式的閱讀所做不到的,而這種收聽上的 自由度,為播客創造出了更多的使用場景,也為播客的存續提供了更豐富的空間。
02 聲音傳達的信息量比我們想像得要多得多,而播客放大了這種效果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說話的聲音,是比它所想表達的內容的文字本身,要能夠表達更加豐富的信息的,即使有些信息可能並不是說話人想要可以表達的。
播客是一種遮蔽了畫面的內容形式,但也正因此, 它放大了播客主播的聲音給人帶來的感官衝擊;而播客主播說話的節奏、情緒、語音語調所能傳達的情感和信息,要比文字本身更加細微、真實、不加修飾。
而這些細節都是能被聲音顯露出來的,除了增加了播客的信息維度以外,也為聽眾的收聽體驗增添了很多趣味性,這也是播客這種內容形式迷人的地方。
03 聽播客能夠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場景感和陪伴感
播客本身的音頻屬性,是播客打造沉浸式的收聽體驗的基礎。
播客本身就是對某個時空下發生過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話的真實記錄,好的播客,能給聽眾一種陪伴感,讓聽眾更加沉浸式地收聽,仿佛身臨其境。
有一些非常好的播客,我在聽它的時候感覺我不像是在一個遠在天邊的人在網際網路上開設的一檔節目,而是感覺我參加了一場沙龍,播客的播主就坐在我旁邊的沙發上,和其他的聽眾分享他的觀點、想法,而對於他說的話,我聽得非常清楚,甚至仿佛側過臉去,就能看到播主的表情和神采。
播客的聲音營造出的這種有存在感的氛圍,經常會把我包裹在其中,讓我產生一種恍惚感,感覺好像播客里對話的播主和嘉賓就坐在我身邊。這種陪伴感,我相信很多曾經有過夜晚獨自在家收聽播客的體驗的聽友們,應該都能感同身受。
有一期《三五環》里,劉飛和梵一如對談聊播客和內容行業的觀察,那時候梵一如老師講到說有的時候會有聽眾給他們反饋,說 聽他們的播客就像是在咖啡館裡旁聽一對閨蜜的聊天,或者說在餐館裡和別人拼桌,聽著同桌人互相聊天,這種比喻我覺得非常貼切,這是對播客內容的非常寶貴的讚賞。也是我覺得播客非常獨特的魅力所在,就是它所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是非常深度又非常感性的。
▍聽播客是聽人還是聽內容?
聊到播客,還有一個話題我覺得很值得討論。
之前有一期聽池建強老師的播客《Mactalk》的時候,池老師和嘉賓二爺聊到小宇宙的產品分發機制時提到:「小宇宙目前的內容分發機制採用的是單集節目的推薦機制,這讓人覺得很彆扭,是一個一直想讓小宇宙優化和改進的點。」
池老師和嘉賓二爺想表達的觀點是,他們更希望小宇宙的內容分發上更多以「人」的角度為主,讓用戶接觸和認識更多值得關注的人,然後再點進它的節目,而不是看到一集一集單集。
而站在小宇宙的角度上,採用單集分發的原因也非常好理解,單集內容的供給更加豐富,有更多的集數供給;而整個平台的作者數量與內容相比顯然要少得多,而人的分發又會增加信息的重複度,降低首頁內容的新鮮感;所以小宇宙更傾向採用單集內容推薦的分發機制。
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當我們去收聽播客的時候,選擇標準應該是以人為優先還是以內容為優先?(這裡的內容主要指的是具體的內容選題、形式等。)
具體到我們的收聽場景而言,這個問題的問法就是:
你更喜歡那種找自己喜歡的人,然後一直聽 ta 主持和做嘉賓的節目?還是更喜歡尋找自己喜歡的主題,從關鍵詞檢索自己喜歡的單集節目,集中收聽類似選題、類型的播客呢?
如果讓我純粹根據我自己的感受去回答的話,我的選擇會是:
人>內容,頻道>單集;
之所以追逐人,是因為人,也就是播客項目的主播本人,當我對這個人有信任或者有了解並進而關注他的節目的時候,就意味著我相信 ta 能給我帶來確定性:
我確定這個人能為我帶來他所在的領域的有價值的信息。
我確定以這個人對內容質量的要求,他的節目不管是什麼題材,都能保持著較高的平均水平。
- 我確定他不會帶來與他自己所在的領域有嚴重偏差的內容。
我確定這個人能為我帶來他所在的領域的有價值的信息。
我確定以這個人對內容質量的要求,他的節目不管是什麼題材,都能保持著較高的平均水平。
無論內容形式、內容選題再怎麼疊代發展,一個人的本質總是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的。一個人的內容是有長時間積累的,這是他的壁壘和護城河,當他通過播客去表達自己的時候,是很難偽裝自己的,表達和動作也很難過度變形或者精巧包裝。
我之所以關注一個人,進而關注他的播客,就是因為我需要他給我帶來的這種確定性。
所以,關注對的人,對我而言比關注數據好、上首頁、上熱門的單集或者頻道要更為重要,也是更高效地保證我的輸入信息的質量的一種策略。
插一句題外話,最近一直在關注自媒體 IP,我覺得一個好的 IP,就是要給自己的關注者提供這樣的確定性:我確定地知道他能給我帶來什麼,也確定地知道他不會給我帶來什麼;當他帶給我的東西對我有價值,而不會給我的東西並不是我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不想要知道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會願意去關注他,IP 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有的時候在小宇宙首頁刷到了自己喜歡的內容選題或者標題之後,滿懷期待地點進去,聽了 20 分鐘依然聽不出什麼所以然,最後退出來直接放棄,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多了之後,就越來越不依靠內容分發的隨機性,而是去尋找那些值得我長期相信和關注的人,把他們作為我的穩定的信息源。
所以我的小宇宙的收聽軌跡其實是非常以人為導向的,先是為了收聽孟岩的《無人知曉》從而下載了小宇宙,然後從孟岩的節目中認識了黃海和張瀟雨,從而也開始收聽《瘋投圈》和《得意忘形》。
當我關注到我一直非常喜歡的少楠(flomo 聯合創始人以及產品沉思錄主理人)也在做自己的播客《奇想驛》的時候,我就去收聽,從《奇想驛》和《三五環》的串台中認識了劉飛,從而關注起了《三五環》,進而也通過劉飛和少楠,了解到了他們共同的好朋友——范冰的播客《量販冰糖》。
我聽得最多的這幾檔節目,每一次都是因為我先認識到了這個節目的主播,了解到他和我本就非常欣賞的播客主播是好朋友,同時又被他本人的內容表達以及態度觀點所吸引,所以才開始關注起來。
所以,追逐人,而不是內容選題,是我實踐下來覺得很好的選擇播客的策略,極大地保護了我的注意力,也為我帶來了相對較高的信息輸入的收益。
▍播客的特別之處和優勢是什麼?
01 作為一種內容形式、載體、渠道;它有自己獨特的使用形式——只聽聲音
所以本質上播客與視頻類內容並不存在競爭關係,因為大多數情況下,用戶收聽播客的時候,往往是沒辦法認真看視頻的時候,即使用戶沒有選擇去聽播客,這個時候他也沒有餘力去看視頻。
所以,通過這種「錯位競爭」,播客可以巧妙地避開從競爭激烈的視頻圖文內容里殺出重圍,填補很多其他信息輸入形式所不能填補的縫隙。
內容形式的特別,也使得播客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內容,這也是很多用戶鍾愛播客的原因。
02 對播主而言,它是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坦白來講,播客作為一種依然小眾的內容形式,幾乎很難在短期內為播主帶來確定性的收益。
即使是已經在別的領域很有聲望的行業領袖,在播客平台上的內容增長速度依然十分緩慢,所以播客並不是一個有利於快速漲粉、獲取收益的形式。
但是播客的優勢在於,播客這種很挑聽眾的篩選機制,以及內容本身建立起來的陪伴感和情感連結,能讓播主找到更多同頻的聽眾,建立起深度連結的共振關係。
播客的獨特作用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播主培養了解的身份、經歷,認同自己的態度、觀點,並且和自己有情感上的共鳴的忠實粉絲,這樣的高質量粉絲,對任何主播而言都是寶貴的財富。
03 對聽眾而言,它是一種使用門檻低的輸入信息的方式
播客的聽眾往往都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順便聽著播客,對聽眾而言是一種用極低的成本和更自由的形式,就能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的輸入方式。
▍我不太喜歡的播客
最後說一下我個人不會喜歡聽的播客。
01 把別的平台的公開直播二次剪輯後發出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播客都在採用這種內容形式,但是必須得說,很多這類播客存在的音質問題、對話延遲,真的很容易讓收聽用戶分心,收聽體驗並不好;
以及直播這種形式本身的特性,使得嘉賓們在表達的時候一直都有一種「面向公眾」表達的拘束和緊張感,使得嘉賓們的表達經常有一種卡頓和不流暢的感覺。
02 利己而非利他,把播客單純當做一個引流和營銷的渠道的功利性極強的播客
最近播客逐漸火熱,導致有很多原本在其他平台有了一定成績的博主或者所謂的大V也開始做播客;其中有些人只把播客當做一個新的引流渠道,開設播客只是為了引流,而不是想要把播客做成長期經營的項目。
這種播客在 shownotes、公告、節目內容中總是會埋入引流埋點,引導聽眾去他們的私域,功利心太強,我個人比較反感。
03 過於自嗨,不站在聽眾的感受去組織內容的播客
之所以不會喜歡,是因為我覺得這幾類播客不僅沒辦法放大播客本身的優勢,反而還會因為播客自身的內容特點,使得這些內容的缺點和播客本身的局限性負負結合,給聽眾造成不友好的收聽體驗,很難得到用戶的認可,也沒法創造額外的價值。
▍對個人而言,聽播客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
最後想聊聊我個人對於收聽播客的一些態度,總結了一版個人向的收聽播客的正確姿勢:
01收聽播客,關鍵還是要讓自己舒服
所以沒必要正襟危坐,不需要時刻準備著筆記本,生怕錯過什麼;播客本身就是側重輕分享的內容形式,那就利用它的隨意性和輕分享的特點,享受放鬆收聽的感覺;
02 學習優秀主播的軟素質
不是每一次都要帶著掌握一期播客所討論的核心知識和主題觀點的目的去收聽,有時候一個優秀的播客,主播表達觀點時的方法,銜接話題時的技巧,與嘉賓對話時的話題引導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內容;
03 把播客作為開拓視野,增加信息帶寬的一個渠道
帶著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觀點、體驗、經歷;沒有必要帶著成見去批判。
04 試著自己錄 5 分鐘播客
李誕說每個人都可以說 5 分鐘脫口秀,那我覺得放在播客上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能錄 5 分鐘播客。
從聽眾的角度一直作為消費者去收聽內容有一種樂趣;而投入自己的時間站在生產者的角度去創作播客,也許能體會到更不一樣的感受,看待播客的視角也會有新的發現。
我自己前一段時間也心血來潮,在朋友的鼓勵下參加了一期由「靈感買家俱樂部」發起的 48 小時現實播客創作活動「Pod Jam」,與幾位新認識的小夥伴合作創作了一期播客,我覺得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體驗。
以上就是我這個播客萌新剛剛跨過 200 小時收聽時長的經驗復盤,純個人向主觀分享,作為自己的日常生活記錄的一部分。感謝你看到這裡。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4915?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河林
責編:張奕源Nick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