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誘捕器出沒,請注意

2022-01-24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吃貨誘捕器出沒,請注意

吃貨誘捕器出沒,請注意

新年將至

說起備年貨和送禮物

自然少不了各種精緻點心

這不,立刻安排上點心大賞

雖然吃不到

但是也可以看飽呀~

注意:吃貨慎入!深夜勿看!

末尾有小彩蛋哦~

點心之名

點心只是各種吃食的統稱,命名方式可謂千奇百怪,內涵豐富。但最初,點心的產生可是頗具 「儀式感」。

原始點心長什麼樣?

雖然「點心」這個詞是唐宋時期才出現的,但點心這類食品,卻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祭祀典禮中。

圖為漢代西王母畫像石拓片,侍者舉著一串類似糕點的供品,獻給西王母。供品和禮品,是點心類食品出現的最初場合。

(供圖/北京於小菓點心模具博物館)

這些由加工穀物,製成的小型塊狀食品,正是最原始的點心,那麼這些點心難道真的是給所謂的神仙食用的嗎?

點心的享用者

無論是天子祭祀還是民間招魂,原始點心的「第一順位」享用者,都不是現實中人。但當祭禮結束後,這些祭品,又將被祭祀者分享食用,即為 「分胙」

圖為製作為菊花形狀的甜饊子

供圖/圖蟲創意

梁紅玉的心意

「點心」這個名字從何而來?每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時,總會聽到同一個故事:

南宋初年,金軍大舉南侵,戰事緊急。長達一個多月的苦守和鏖戰,令宋軍將士身心無比疲憊。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也想盡各種辦法來犒勞士兵。

梁紅玉親自下廚,蒸製米糕等食物,送到軍營中。米糕雖小,卻飽含著韓世忠、梁紅玉夫婦愛惜士兵的心意,更激發了南宋將士保家衛國的情懷。

於是,梁紅玉便以「點點心意」,為米糕命名,「點心」也由此誕生。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捧盤女立俑

攝影/我是綠石

「雪糕」古與今

記述南宋臨安風情的《夢粱錄》如此寫道:「有賣燒餅、蒸餅、糍糕、雪糕等點心者,以趕早市。」

難道宋代就已經有了」雪糕」這種冰點嗎?宋人的雪糕,實為糯米糕。南宋《夷堅志》里,還記載有「油酥雪糕」這種點心。

定勝糕

供圖/圖蟲創意

點心裡的「名人效應」

大家是否疑惑過,老婆餅裡面其實也沒「老婆」,為何又叫老婆餅呢?

據說,元末農民起義時,朱元璋統領的起義軍糧草短缺,夫人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把小麥、冬瓜等混合在一起,磨成粉,製成一種餅,攜帶起來十分方便,成了行軍途中必不可少的解飢「乾糧」。

「老婆餅」里的「老婆」,竟是明朝開國皇帝的老婆。自然就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爭相購買。

「羊羹」裡面沒有「羊」

供圖/圖蟲創意

點心之味

嗜甜的孔方兄

1927 年,魯迅由廈門前往廣州,赴中山大學任教。孔祥熙送給魯迅一盒自己家鄉的特產 太谷餅,味道頗佳。

太谷餅因山西晉中太谷縣而得名,那裡在明清民國時期,商賈雲集,太谷餅就是商人味蕾疲憊後的治癒性甜點。

蘇北、山東、河南等地的特色甜點——羊角蜜

供圖/圖蟲創意

包子和肉餅

在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流行著一種名為水煎包的點心。但它形狀扁圓,更像是一種肉餡餅。

這種名為包子實為肉餅點心的食物,正是饅頭誕生後,反向影響中國「胡餅」的一種產物。

香河肉餅,據說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突厥餅」。

供圖/圖蟲創意

咸點心裡有什麼?

多數人對點心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甜味的。但相比之下,咸點心包容性超強,餡料相比甜點心豐富得多。

平日裡吃的食材和菜肴,幾乎都可以稍加改造,做成點心餡,甚至連豬大腸也有了一席之地。

浙江溫嶺的青團

供圖/圖蟲創意

點心的味道自然不止咸甜兩種,不論是帶點微辣的金華酥餅,還是苦中回甘的龜苓膏,都是點心豐富口感的代表。

桂花糕往往被賦予「廣寒高甲」之意

供圖/視覺中國

點心之器

點心模具

豐富多樣的點心造型從何而來?這其中少不了模具的功勞。對於點心模具來說,偉大的唐朝的確是一個關鍵節點。

當時的點心日益商品化,出於性質統一的需要,統一大小、形狀、花紋和重量的印模工藝開始在點心上大行其道。

根據唐代模具複製出來的點心

點心「蒸」好吃

說到蒸,在中國人的美食記憶里,少不了冒著滾滾熱氣的竹蒸籠。蒸法在我國起源甚早。

先秦時,祭品多是蒸出來的。當蒸汽升騰,布滿整個祭祀場所,「儀式感」也就有了。

江南地區常用的竹製蒸籠和糕團點心

攝影/吳學文

點心之道

點心的「面子」

包裝是點心的門面,它的好壞折射著點心的級別,也是文化的載體。

張柏聯在《老北京旗人的點心盒子》一文中,描述了他家收藏的一隻點心盒子。這個盒子是同治年間製造,用來裝「京八件」點心,故名 「八件盒子」

那時,講究的人家,點心一定要買回來放在盒子裡面,到家後取出來才能吃。小小一隻點心盒,承載的是規矩和族訓。

無錫拈花灣小鎮的蒲包烏米飯

供圖/IC photo

傳教士帶來了西洋餅

西式糕點顧名思義,是由國外引入的糕點。歐洲是西點的主要發源地。

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在來華傳教的過程中,將麵包生產技術傳入了我國沿海的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這大概是西點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

供圖/和平菓局

「羊羹」里為何沒有「羊」?

酸味的點心嗎?

包子與饅頭,誰先誰後?

拿破崙蛋糕從何而來?

封面故事

流行於山東等地的花餑餑,顏色鮮艷,造型多樣,是最受歡迎的節日面點。如今將花餑餑塑造成一籃綻放的鮮花,當作情人節的創意禮物,既有心意,又有新意。供圖/圖蟲創意

本期目錄

在評論區留言回答以上任一問題,地理君將選出 三名讀者,贈送本期中華遺產雜誌~

封圖自本期雜誌,攝影/黃小黃

有歷史、有文化、有趣味的大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4f8d2d429f6479e1c3cb7ee94fc6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