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毀滅》,無疑是最好的描寫第三帝國的電影

2022-08-15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帝國的毀滅》,無疑是最好的描寫第三帝國的電影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歡迎來到大公帶你來裝逼,這是一期觀影打卡類裝逼欄目。

如果你經常帶你的小女朋友看戰爭片,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很為難的問題:

那就是同樣是法西斯,德國辣脆和日本軍國之間哪個更邪惡?

或者說,發生在波蘭奧斯維辛的約百萬級別的猶太人大屠殺和發生在南京的三十萬人大屠殺哪個更加邪惡?

前陣子德國剛上了一部大屠殺電影《萬湖會議》,解釋了納粹猶太人政策出台的來龍去脈,同時也為類似上面的這種問題給出了答案。

當然是德國納粹更邪惡。日本人嗎?他們不配邪惡這兩個字。人才邪惡,日本人豬狗不如,他們配嗎?

具體咱們《萬湖會議》的時候說。

之前大公寫過一系列昭和系列戰爭片的故事,然後就經常被問,你這個資深德棍為什麼不談談德國法西斯?日本這些戰爭片都是「反戰敗片」,那德國人有沒有類似的電影?

額,

好吧,那就聊聊這個話題。

既然民眾呼聲那麼強烈。

我們就聊最有名的那個,上映於2004年的《帝國的毀滅》。

這是一部開拍時就被寄予厚望的電影,但其實拍攝時也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和小家子氣。但導演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剪掉了那些內容,但隨著電影的成功,貪婪的製片方把那些刪減片段攢起來出了個所謂「加長版」。一下把電影的格局拉低了幾個數量級。

這些鏡頭現在放出來可能還有那麼點政治正確。畢竟都是些反俄內容,但是格局真的太低了。

這些鏡頭包括在前線指揮所喝得像個傻逼的崔可夫,見到德國投降代表團來了以後慌不擇路,叫來幾個低級軍官湊數,還掏出勳章盒子一人發一個顯得不那麼難看。

還有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一群蘇聯女兵,在占領狼穴後直接問愛娃布萊恩的房間在哪兒,然後哄搶其衣物,等等等等。

這些內容都很假,假到讓人驚訝,幼稚到讓人咋舌。崔可夫做為前線主官,應該是十分忙碌的,你可以拍它忙的焦頭爛額以顯示他能力不足,但也不至於像這些鏡頭那樣傻,更別提一群闖進地堡的女兵了,哪兒冒出來的都不知道。

故事編的太差,真相更血淋淋的為啥不拍呢?比如本片的主角榮格女士,傳說被蘇軍俘虜後做了幾個月的「私人戰俘」。某些人士相當喜歡看的蘇軍進入柏林後的軍紀也並沒有過多的展現。

編些那麼低能的鏡頭,有啥用?

如果你看的是初版,會驚訝於電影的格局如此之高,看完加長版估計會很倒胃口。

畢竟誰也離不開刻板印象啊!

所以同學們,這個片還是要看初回版。

《帝國的毀滅》的初回版還是不錯的。雖然價值觀有那麼點問題。那是大家的預期和導演所要表達的內容上有很大的誤差。

大家看著片名之後,想要看到一個帝國的毀滅。而導演卻將更多的鏡頭給予了元首,而且尤其著重於他最後的精神狀態上。

這是一種區別於以往的描寫,所以會讓大家很不適應,也挑戰了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正如豆瓣網友所說的,當他們從電影開頭看見青春靚麗的榮格女士出場時,就瞬間腦補出這個私人秘書會被惡魔元首強姦的劇情,結果等到最後都沒等來描寫,於是陷入深深地自責,覺得是自己猥瑣了,然後猛吹一頓電影「人文情懷」的彩虹屁。

確實早期的電影對元首是刻板的描寫成了惡魔,但也不至於猥瑣到這個程度。

唯一擦點邊的可能就是查理卓別林的《大獨裁者》。

但《大獨裁者》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尤其是裡面元首與地球的共舞,堪稱電影史上的經典。

直到現在也沒有那麼富有藝術氣息的展現元首野心的作品出現了。

布魯諾岡茨飾演的希特勒,在演技上無可挑剔,但在劇本層面,在角色上,其實是避重就輕的。

影片在刻意迴避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就是元首的政治理想,或者說元首的整個政治訴求。

按理說,要拍攝第三帝國的毀滅,不是政權被摧毀就好的,也不是首都柏林被攻克就完的,而應該是第三帝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本身作為政治實體的崩塌。

用老北京的話說,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你想要樓塌了,你首先要告訴觀眾樓在哪兒。有樓,才能塌房。

這就是為什麼其他電影總會安排主角發表演講,或者用蒙太奇閃回的方式先告訴觀眾主角的理念,拔高這個標準,再一步到位看著它陷落。

《帝國的毀滅》也有類似的劇情,但基本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的。就是元首借鑑納粹經濟部門負責人斯佩爾,站在規劃中的柏林新首都模型前的那段談話,談話內容還沒什麼營養,只是用鏡頭展現了新首都在規劃中的波瀾壯闊。

這其實並沒有很好地建立元首的政治理念,也就談不上最後的崩塌了。

所以大家看完之後只是驚訝於為什麼布魯諾岡茨把希特勒演成了一個手抖的老頭兒,面對部下嚴厲,但也迷茫,面對服務人員和藹可親,一點沒有傳統意義上「惡魔」的樣子。

並且這麼做是刻意的,其實仔細看劇情的話,有很多很多可以發揮的點,來展現行將就木的帝國,來展現勢必將要毀滅的局勢。導演設計了這些劇情,卻並沒有對元首有相應的表現,這就很難讓人懷疑導演的意圖了。

比如,那個納粹腦上頭的孩子,因為一丁點小戰功就獲得了鐵十字勳章,還是元首親自給頒了獎。如果你是一個國家領導人,正在為了保衛首都而戰,看到你要頒獎的戰士是個小屁孩的時候,你會意識到什麼?這個國家的抵抗力量在哪裡?衛戍部隊還剩下多少?怎麼這個半大孩子都頂上來了?那一刻你會不會意識到滅亡的恐懼?

既然導演設計了男孩這個角色,想要表現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毋庸置疑,但為什麼這個思想卻沒有傳遞給元首?

在這一刻,元首做為一個角色和整個劇情是脫節的,這種敗亡的情感毫無疑問再被劇情描寫,卻沒有體現在元首身上,這本是一個絕佳的表現機會,像上面說的,建立情感基礎,為之後的崩塌做準備。

那這段劇情設計出來有什麼功能呢?就是為了一副敗亡的眾生相給個註腳嗎?

司令部里高官們的戲份也沒什麼營養,更多的是伴隨著元首而伴生的,而影片設計的平民戲份也有些不知所云,比如那位黨衛軍旗隊長,軍醫,國防軍營養顧問申克,他就像是個導遊,不停的穿起一個一個場景,但這個角色卻缺乏塑造,還不如那個小男孩豐滿。

至於黨衛軍組織手無寸鐵的平民敢死隊衝鋒送死,就被當成一個場景,拍出來擺一下,就過去了。和上層機關並沒有情感上的互動,不展開,也不細說,但拍出來了。你還不能說它沒提。

注意到了嗎?這些都是可以深度發掘的納粹罪行。為什麼不挖掘?因為導演不想。

當這些劇情不被發掘,卻依然擺上檯面的時候,他們想幹什麼呢?展現德國人民的苦難麼?

那深挖一下黨衛軍的無恥操作,不是能更加升華這一點麼?

為什麼不幹呢?

類似的升華點舉不勝舉,你能發現很多,但都被當做罐頭一樣丟的到處都是。只充門面,不展開。這給人極大的衝擊,你很不適應,非常的驚愕,當你看見一段劇情,滿懷希望的等待它升華的時候,他偏不,於是你被震驚了。

為什麼導演能夠如此揮霍,放著這麼多華點卻置之不理?

因為他能交出的菜譜足夠硬。

影片有兩個華點,導演自己設計的。一個是希特勒的妹夫赫爾曼費格萊茵的死亡。這個場景在電影里主要是描寫愛娃布勞恩的兄妹情,他不希望自己的妹夫被處死。但實際上它的政治意義其實更大一些,但電影沒怎麼解釋這個問題。這是最討厭的地方,它不解釋為什麼費格萊茵要被處死。只想挖掘愛娃的感情線。

實際上費格萊茵是黨衛軍全國領袖希姆萊的聯絡官,而希姆萊此時已經和西方暗通環取,影片里直接給了台詞「英美需要我的黨衛軍維持秩序」,說明希姆萊的叛變已經既成事實。但和談是一回事,叛逃是另一回事,希姆萊叛逃意味著黨衛軍做為一隻武裝力量已經不可能再為帝國貢獻什麼價值了。這代表了兩個結局,一個是元首不可能移居他處繼續作戰,因為黨衛軍領袖希姆萊和陸軍元帥赫爾曼戈林都不在了,唯一堅持的只有海軍的鄧尼茨,而單靠海軍是不可能堅持到割據的。

這也同樣意味著元首既然不能離開,也就一定要死在柏林,至於是戰後被絞死還是戰死,其實沒什麼區別。

可以說希姆萊的叛逃奠定了元首一定會死在柏林的基礎。

這一政治影響這麼大的事件在電影里用聯絡官費格萊茵被處決就划過去了。感覺有那麼點大材小用。

第二個華點就是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一家。

這是全片最震撼的場景,似乎指代了整個納粹黨和千千萬萬忠誠黨徒的內心。

相信戈培爾夫婦毒殺孩子們的場景深深震撼了觀影的每一個人,甚至比元首的死更加令人震撼。當然這樣的設置雖然很震撼,但也會給人疑惑,為什麼如此有戲劇張力的戲份會搶走元首的風頭。整場戲份的設計還是慢慢遞進的,情緒上還有成長曲線,整部電影下來,從元首到主角榮格女士,所有人都沒有成長曲線,只有戈培爾的孩子們有,包括元首在內,從剛從掩體里聽見炮聲,到確定斯坦納無法解圍,元首發怒了,咆哮了,甚至發出了現在網上喜聞樂見的空耳「我從河北省來」,但那只是劇情推進的一部分,元首本人的情緒並沒有很明顯的從樂觀到崩潰,從正常到絕望的轉變。就像上面說的,從給娃娃兵頒勳章,從平民敢死隊,從希姆萊叛變,有那麼多可以體現情緒轉壞,崩塌的機會,但元首都沒有互動到。

斯坦納的事件也只是表現元首和總參謀長之間關於命令上行下效的分歧,元首從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變化,想像中的幻滅,崩潰,都沒有發生。

這不是演員的問題,事實上布魯諾岡茨表現得非常好,他塑造了一個和藹可親,患有帕金森症的希特勒。他在這個小框框里儘可能大的表演了元首在那個絕望的時刻所應該有的表現。

是劇情設置沒有給他發泄,崩潰,以及幻滅的機會。他最大的發怒也就是斯坦納那次。剩下的劇情有一個人安靜且彬彬有禮的享用小蛋糕,還和廚師說了謝謝,以及和愛娃的婚禮。

記得一部蘇聯電影里對於婚禮的描寫,兩個絕望抵抗的軍官跑進狼穴乞求支援,被告知啥也沒有,唯一的好消息是元首結婚了。

當時兩名軍官那個苦笑啊。然後絕望地離開狼穴,投入戰火中。

當時這個場景看得我好震撼。《帝國的毀滅》里也有類似的場景,但總感覺差點意思,導演並不想往這個方向發力。

正是元首在這方面發力明顯被抑制,才導致戈培爾一家的死亡顯得那麼有張力。但是你細想一下,戈培爾一家的死亡承擔了多少東西?或者說,靈魂拷問一下,納粹德國究竟為什麼邪惡?他的忠誠黨徒邪惡在哪裡?具體表現是什麼?這些問題被回答了沒有?

因為這部電影它不是《意志的勝利》。它是反戰的,但它真的反思了這些問題沒有?

2005年的時候我第一次看,我很驚艷,我覺得這個便宜棒極了。這是我看過最好的關於二戰納粹德國的電影。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我們的父輩》。

以後我隔一陣子就會重溫這部電影,努力搞清楚裡面那些納粹高官配角,比如參謀總長漢斯克萊勃斯,空軍元帥羅伯特里德爾馮格萊姆。但我從沒反思過,其實電影有沒有認真檢討總結過納粹。

它只在片尾通過榮格女士的台詞短暫提及了納粹的那些戰爭罪行,而在影片本身,那些市民敢死隊,孩子,這些元素的設置似乎都迴避了這個直擊靈魂的問題。

相比於日本那邊岡本喜八的《日本最長的一天》來說,這種對比就更明顯了。

岡本喜八的劇本也沒有直接指出如南京大屠殺,馬來屠殺等戰爭罪行,而是忠實的還原了停戰日的那場宮城事變的前因後果,我寫過,但當時因為個人能力問題說的不是那麼清楚,只闡述了宮城事件的過程,沒有怎麼多談電影。

實際上,岡本喜八通過對幾個參謀官瘋狂心理的描寫,以小見大的描繪了軍國主義日本的瘋狂,從幾個參謀官的野心伊始,到逐漸瘋狂,再到無比絕望,然後破罐子破摔的強行政變,尤其是槍殺近衛師團長森糾的那一槍,你仿佛能看見五一五事件中刺殺犬養毅等等歷史上的軍國主義狂熱軍官的影子。

這是同一類人,同一群人,其實《日本最長的一天》通過這樣一個軍官小團體的瘋狂徹底展現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

批判的有夠深刻的了。

當然我說的是岡本喜八的老版。

新版里加入的天皇和首相的各種生活細節真的有點倒胃口。

然後你再回來看看《帝國的毀滅》,看看元首吃蛋糕的那場戲,有什麼意義嗎?會不會沖淡整部電影的絕望格調呢?

這些生活化場景,可以說唯一有用的就是戈培爾的孩子們為元首唱歌的那場戲。那是為了他們最後被毒殺做的感情鋪墊,同時也是整部戲裡唯一有溫情的脈絡。

這個鏡頭有多溫馨,最後他們被親生母親毒殺就有多殘酷。

我依舊很喜歡《帝國的毀滅》,我依舊認為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描寫第三帝國的電影

但十幾年過去了,我再也不是那個翩翩少年了。

當年我覺得終於有一部不談猶太人的納粹電影了。

現在我覺得是沒有談過猶太人了,但好像真的沒有批判過納粹本身哦。

猶太人問題我們下期說,這期我們要搞清楚,納粹到底邪惡在哪裡?

大屠殺是邪惡,但你不能光批判大屠殺本身,造成大屠殺的原因才是真正邪惡的,這才是很多人的思維誤區,如果大屠殺才是邪惡的,那麼就應該去追索大屠殺的兇手,卻忽略了納粹黨本身,他所制定的制度,他所秉持的理念,才是邪惡的本源,懂我的意思嗎?種族滅絕的政策,最終處理的思想,絕育,自然消亡的理念,遠比那個開槍殺人的士兵邪惡的多的多。

這一切內容我們放在下一期《萬湖會議》里慢慢展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4d5a585740e1a66dd9579c8f35c40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