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務員做起,到擁有自己的大酒店!溫州這位女老闆太勵志

2022-04-06     溫州古道

原標題:從服務員做起,到擁有自己的大酒店!溫州這位女老闆太勵志

來源/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3月29日,2022年3月「溫州好人榜」名單公布,經群眾推薦、基層遴選、網絡投票和評委會綜合審議,永嘉縣楓林鎮楓一村村民徐曉芳入選孝老愛親好人榜。

2004年,徐曉芳28歲的丈夫突遭不測癱瘓在床,生活全然無法自理。徐曉芳堅韌不拔,一邊耐心服侍臥病在床的殘疾丈夫,一邊含辛茹苦拉扯兩個年幼孩子,弱小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給予的所有不幸。

生活報之以痛我報之以歌的徐曉芳,邊謀生邊學習,幾番磨琢終成器。她從給人端菜、洗碗的服務生做起,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楓林大酒店,又於2015年研發出可口的雜糧黃饅頭,註冊創立「楠溪楓林阿芳黃饅頭」品牌。先後獲得「巧廚娘」「市民最喜愛的永嘉十佳美食」等榮譽,從此「黃饅頭」銷路遍布全國各地。

此時的徐曉芳不僅還清了債務,常懷感恩之心的她還加入了楓林楓緣閣慈善義工隊,共同參與為孤寡老人舉辦新年酒,捐資修路、修補祠堂,疫情期間免費送餐等,她用嘉言懿行治癒自己的同時也為家庭、為社會注入向上向善的力量,也獲得了「永嘉好人」榮譽稱號。

新聞+

1996年,20歲的徐曉芳嫁給了徐建隆,次年就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丈夫幫人彈棉花,自己做手工、忙裁縫,幸福的一家,小日子蒸蒸日上,令人羨慕。2004年9月,全家還沉浸在兒女雙全的幸福當中,丈夫突然因腦動脈瘤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高昂的醫療費,常年臥床的丈夫,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這些重擔一下子壓在徐曉芳瘦小的肩頭。「在醫院搶救加治療足足待了4個多月,那時候他已經不能正常說話,連最基本的吃飯、刷牙、洗臉都要靠家人照料,每隔2、3小時還要給他翻身做肢體康復訓練,加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那時候我一個人根本照顧不來,所以公公婆婆也幫我一起照顧。」徐曉芳說,當時的自己只有70多斤,身邊不少親友偷偷勸曉芳改嫁,可她卻堅毅果斷的拒絕。「我若走了,這個家就散了,我的孩子還那么小,我不忍心,而且我相信付出就有回報。」

在一家人的細心照料常下,丈夫徐建隆開始恢復,開始能講簡短的話語、簡單地生活自理,甚至能慢慢的邁開腿走兩步。看到兒媳這般用心,婆婆陳朝漫心裡百感交集。「這些年為難她了,家裡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靠她,很慶幸我兒子能娶到這樣的媳婦,她的堅持才能讓這個家一直到現在。」

徐曉芳為了補貼家用,就在隔壁鄰居的飯店打工,每天起早貪黑,從買菜、洗菜到桌前點餐、端菜到後廚洗碗拖地,忙得團團轉,下午有一點空餘時間還會做點臨工補貼家用。這樣一干就是四年。她的努力、勤快早已感染了老闆一家,這一年老闆舉家南下廣州經商,他將經營多年的店鋪送給了徐曉芳,老闆對他語重心長地說,「這麼多年你對這家店的付出早已超出了我給你的工資,現在我將這家店送給你,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經營的很好!」帶著老闆的祝福徐曉芳開始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為了給子女傳遞正確的三觀,給孩子做好榜樣,徐曉芳自強不息,樂於學習。有著多年的餐飲經驗,徐曉芳從以前的打工妹,搖身一變成為了楠溪美廚娘。2009年,徐曉芳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在楓林的經營起了一家自己的農家樂,忙碌得小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每天上午9點,徐曉芳所經營的農家樂已開始忙活,廚房裡,大廳里,徐曉芳忙進忙出。準備好南瓜、小麥粉和玉米粉,製作店裡最受歡迎的黃饅頭。「客人經常說大魚大肉吃膩了,想換換口味嘛,我們看自己村裡玉米南瓜又多又便宜,而且又健康,所以就開始研製如何做雜糧黃饅頭,一開始做的不好的,我們就一直試,大概試了半個多月才有點結果。」徐曉芳說,當年研發時的失敗品,不是扁的,就是硬了,賣相全無,只能自己消化或者免費分給鄰居,後來,反覆和姐姐研究,才有了如今飽滿而又香軟可口的黃饅頭,也因此成為了客人必點的一道鎮店美食。家住沙頭鎮的朱阿姨和朋友們專門來這裡吃飯,黃饅頭剛剛端上桌,大夥就迫不及待地品嘗了起來。「我自己在家也嘗試做這樣的饅頭,但是沒這裡做的好吃,沒那麼鬆軟,所以就只能來這裡吃了,而且吃了我還要帶一點走。」

小小的黃饅頭不僅註冊了商標,同時徐曉芳也積極開拓了線上市場。待蒸好的黃饅頭冷卻後,徐曉芳一袋袋打包起來,等著下午快遞來取貨。「有些客人喜歡吃我家的黃饅頭,所以我就給他們寄到溫州市區,還有杭州、北京、東北,快遞寄的,以後想辦法把那個紙袋真空包裝再弄,也會讓客人更喜歡。」

下午兩點半,店裡的忙碌告一段落,徐曉芳便單獨拿著一袋黃饅頭來看同村的徐美珠婆婆,雖沒有血緣關係,但徐婆婆卻一口一個「孫女」地喊著。「她都會東西拿過來給我吃,都說我們對她好,其實是她對我們更好,不僅僅是我,其他的老人她也都有去看的,她人非常好。」

原來,當年丈夫徐建隆生病後,村裡不少老人都來看望,徐婆婆就是其中一位,徐曉芳將這份恩情一直記到現在。「當時我老公以前的身體不好了,很多老人過來看我們老公,他們提著點水果還有一些東西,雖不是貴重的東西,但是他們會過來看我們的,就看得起我們。做人,要知道是感恩。」

為了感謝曾今幫助過他們的老人,徐曉芳還加入了楓林楓緣閣慈善義工隊,在能力範圍內還會積極參與社會上的公益事業,連續多年協助楓緣閣慈善義工隊為孤寡老人舉辦新年酒。捐資修路,疫情期間免費給孤寡老人送糧等,她用最溫暖的善意治癒自己的同時反饋社會,用堅定的信心對殘疾丈夫不離不棄,用點滴平凡傳承孝老愛親傳統美德,用普通的雙手創造不凡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愛與親情,詮釋了「家」的含義。

看著丈夫一天比一天好,甚至可以借力獨自慢慢行走,兒女長大成才,徐曉芳如釋重負,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如今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新家,一家人圓圓滿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4a7e184f256a692fb976fb3e0ea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