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府城歲月

2023-11-05     忻州網

原標題:寧武府城歲月

據《山西通志》載,清代山西省的行政區劃為九府、十六州、九十縣。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設寧武府,轄寧武、神池、五寨、偏關。

寧武鼓樓(西門)。王文君

寧武縣古城牆。吳建軍

寧武,明成化二年(1466年)設關,弘治十一年置守御千戶所。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城牆包磚,並築東西關城。東西為街,南北為巷,共41條街巷。那雄偉高大的城牆,把城池包裹得嚴嚴實實。《寧武府志》記載,周長七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六尺。東門曰「仁勝」,西門曰「仁和」,南門曰「迎熏」,北門曰「鎮朔」,上建飛樓。1606年,寧武道郭光復又築東西關城,西關門曰「永寧」,其南出者曰「阜財」:東關門曰「久安」,其南出者曰「解慍」。萬曆二年(1574年)築護城墩於城北山上,基高二丈,基上為台,台上有樓三重,登之可眺百里。乾隆六年(1741年),東關門樓圮,知府魏元樞重修,曰「望華」,並修南北二角樓。城南接鳳凰山,寧武人又呼之為「鳳城」。1937年,日軍侵占寧武縣城,這些城樓遭到嚴重毀壞。

府城建築布局合理

府城雖然不大,但布局頗為合理。街道以「百戶」為名。這特殊的名稱,源自明朝在此曾設守御千戶所,其首領稱「千戶把總」。街道即以首領依次命名為頭百戶、二百戶……直至九百戶。上世紀50年代初,方改現名。

寧武鼓樓(東門)。宮清華

地處府城中心的鼓樓,是府城的最高建築。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建成,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鼓樓通高20米,磚石結構台基,上有三層建築。鼓樓的奇特之處是底層磚碹洞是十字洞,東西南北四面皆通。東西兩個洞使七百戶街保持直通,成為寧武府城最長最寬的街。南北兩洞延伸,將頭百戶、三百戶、五百戶、九百戶幾條街連成一片,既便於排水,又方便出行。西門刻「鳳儀」,東門刻「含陽」,下題「光緒辛卯圜郡重建」。磚洞以上是三層木結構建築,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四周圍廊,檐柱間設雀替。三重檐歇山頂,一重檐下東西設隔扇門,其餘為牆體。二、三重檐下東西面懸匾,東為「樓煩重鎮」「毓秀鍾靈」,西為「奎光普照」「層霄聳翠」。鼓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六百戶街的父子進士坊,給府城增加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清《山西寧武守御所志》記載,「父子進士坊,在六百戶街,萬曆乙丑,癸未科進士,父潘文、子潘雲翼建」。潘文歷任河南布政司,潘雲翼歷任湖廣道御史。遺憾的是上世紀60年代初,縣城安裝自來水施工時被拆毀。

府城的寺廟很多,社稷壇、先農壇、風雲雷雨壇;火神廟、財神廟、周總兵廟;廷慶寺、萬福寺、清泉寺;呂祖閣、觀音閣、真武閣;忠烈祠、周公祠、節孝祠,能數起來的就有三十多處。

周總兵廟是為三關總兵周遇吉修建的。周遇吉與李自成的寧武關一戰,使寧武關走進史書,名揚天下。周遇吉雖然敗了,但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人間。戲劇《寧武關》至今活躍在北路梆子的舞台上。而今,周總兵廟和周公祠雖然已毀,但棲鳳公園中的周遇吉雕像時有遊人憑弔。

延慶寺。吳建軍

延慶寺是府城內最大的寺廟。這裡的龍華會,是明王朝「欽命」,清朝皇帝「賜傳」的廟會。龍華會每隔十二年舉辦一次,會期通常為一個月,正日為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龍華會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延慶寺藏有很多珍貴的資料,比如明代《萬曆藏》。此藏為《永曆南藏》的復刻本,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入延慶寺,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府城大院人才輩出

府城的大院、名院很多。三座「旗杆院」最引人注目。

頭百戶街的「旗杆院」是一座三進院落,如今院子裡仍多為王姓後人居住。北京飯店的原經理齊永勝幼年時就是在此度過的。他少時參加八路軍,後加入中國共產黨。負傷後轉業至山東,後又調到北京工作,1955年任北京飯店副經理、經理。曾參與過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京西賓館的籌建。他在北京飯店工作40年,負責接待國際友人和外國元首,為黨和國家爭得了榮譽。

西門街的「旗杆院」,老人們至今仍稱楊家院。那是江西南昌守備楊光祖先祖的院落。楊光祖在征討「三藩之亂」時戰死。其長子楊鯤因難蔭而立,從康熙年間江南江寧城石營守備起,歷任廣西、甘肅、山西、直隸務關營參將。雍正五年(1727年)成了直隸一省綠營最高的軍事長官,全武職從一品,駐密雲縣古北口關城。雍正七年(1729年)成為直隸第六任直隸總督,統領直隸全省文武官員,且為全國九大總督之首,主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直隸總督署。楊光祖次子楊鵬任襄陽總兵。

雲路街「旗杆院」,是留法學生劉敬業祖上的院落。劉敬業,1890年出生,童年在鶴鳴書院讀書,後考入太原鐵路中學。1918年到法國勤工儉學。先在里昂中法大學學習,後在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學習。六年後學成回國,在太原飛機場兼職法語翻譯。1928年,在太原市汾河西岸的窊流村,建起山西第一座燒洋灰的爐窖。後籌建西北洋灰廠,成功生產出山西自己的水泥,成為三晉水泥工業的創始人。「七七事變」爆發後,工廠被迫解散。劉敬業堅決不為日軍辦事,離開了山西,49歲時於陝西病逝。

多年的風吹日曬,旗杆倒了,但故事永遠留給後人。

頭百戶街還有一座顯赫的九進院。

九進院,實際是九個院子,依次相通,從頭百戶街的正大門進入,直通小教場街。清末民初,是九進院趙家最鼎盛的時期。他們從軍報國,走進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走進了黃埔軍校。他們走出國門,走進了英國皇家理工大學、走進了南威爾斯大學。清末民初,山西兩次共選送34名官費留英學生,寧武府城竟有4人,其中九進院趙家就有2人。趙廷雅(1890年——1968年),字宜齋,清末舉人。1907年考取官費留英學生,英國皇家理工大學工科碩士,1914年任山西大學工科教授。趙錚(1880年——1960年),字鐵卿,清末舉人,是1912年山西官費選送的第二批留英學生,在英國南威爾斯大學專攻冶金專業,獲碩士學位。1917年出任陽泉保晉公司鐵廠廠長兼總技師,成為三晉第一煉鐵人。解放後把太原的房產捐獻給國家,被選為山西省政協委員。

趙家女子也絕非尋常。趙廷雅的女兒趙梅生堪稱典範。

趙梅生,後改名趙黛莉,1920年生。她12歲開始讀巴金先生的作品。1936年在太原女子師範讀書期間,曾多次給巴金先生寫信,與巴金先生談生活、談社會。1936年到1937年初,巴金先生先後給黛莉回過七封信。這些信件,成為研究巴金先生的寶貴資料。

著名作家趙瑜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調查,寫出了轟動全國的報告文學《尋找巴金的黛莉》。

九進院斜對面,南城牆下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郭家院。有碑文記載,這是唐代汾陽王郭子儀第43世孫郭豐幫於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咸豐四年(1773年——1854年)建造的。院子坐北朝南,木雕花窗,上下兩院。中間垂花門古色古香,懸掛著「孝恩不匱」「學吃虧」等牌匾。

九進院往東不遠是王家巷(原財神廟附近),清末出了一位舉人王憲(1884年——1953年)。1906年山西官派留英,獲英國帝國大學採礦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成為寧武歷史上第一位博士。在那裡他結識了英國姑娘愛倫·派克,並訂立終身。1913年王憲學成回國,愛倫也來到山西。王憲初任保晉煤礦總工程師,後任山西大學工學院院長。他與同學一起組建了「國際網球會」,女兒王春菁、王春葳,六七歲開始跟著大人們學打球,在1933年舊中國第五屆全運會、1935年的舊中國第六屆全運會上獲女子網球單打、雙打冠軍,為山西代表團贏得了榮譽。那些年,她們還多次代表山西參加比賽,取得了不俗戰績。

在寧武府城,名聲更大的是南桂馨(1884年——1967年),字佩蘭,清末秀才,1902年于山西大學堂西齋學習,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赴日留學。1911年參加太原起義,曾專赴南京,請孫中山先生支持山西革命。民國以來,曾任河東籌餉局局長、都督府參謀長、糧服局長、山西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所長、山西省防疫局長,北方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主任等職。抗日戰爭時期,避居天津拒不出任偽職。新中國成立後,將多處房產捐獻給政府。曾任山西省政協委員。

由東關入城後,六百戶街北面第一個院就是他的老院。清末民初,這座院子的兩代人中有七個留學生(日本兩個,法國一個,美國四個)。

府城書院教化人生

歷史上,這裡曾有兩座書院。明代的「寧文書院」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時任兵備修築寧文堡時修建的,以教軍余之俊秀者,後改建於北城之陽、火神廟東。清代的「鶴鳴書院」是乾隆皇帝登基後,山西新建57所書院中最早的一所。乾隆三年(1738年)秋,知府魏元樞便籌劃設立書院。第二年四月,於府署西南鳳凰街選擇吉地,劃地4畝,魏元樞第一個捐出俸銀,知縣施作楫苦心操持,兩個月後書院竣工,費銀360多兩。書院為四進院落,30多間房屋,取名「鶴鳴書院」。

寧武古城文廟。王文君

明朝年間,寧武關的才女養艷姬被選為崇禎皇帝的妃子。李自成攻取北京後,養艷姬與另一宮女逃出皇宮,落腳到青島嶗山百福庵。在那裡,她們二人精心研究道樂,改編民歌,充實完善道樂曲牌。周遇吉、養艷姬,讓青島人記下了寧武關。1932年,青島市內還修下一條「寧武關路」。

府城還有一座貢院,那是專門考試的地方。九進院趙氏家譜記載,趙鋆曾任寧武府貢院總長。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8月,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下令各省所有書院改設學堂。1906年「鶴鳴書院」改為寧武中學堂。1913年新建山西省立第五中學校,新中國成立以後為山西省林牧學校。1954年改為寧武中學校。

書院、學堂、學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府城學子滿懷求知慾望和報國熱情,下東洋、行西歐,開闊視野,學習文化、學習科學技術。四百戶街大店院的劉效文、劉肇文堂弟兄,1904年到日本留學,是府城最早的留學生。回國後,劉效文曾任繁峙縣知事,劉肇文曾任靈石縣縣長。南門街李臻1905年留日就讀於東京宏文學院,回國後加入同盟會。冀學蓬1906年赴日留學,民國初任山西省立一中校長、襄陵縣知事。

省立五中是當年晉北十七個縣優秀學子讀書的地方。曾任天津市委書記的黃志剛,陝西省省長李啟民,晉綏六專署副專員兼忻縣縣長趙安干,留美碩士孫文郁(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副院長),留法博士孫文明(湖南大學教授)都是五中走出的學生。抗日戰爭時期,五中許多學生參加了120師教導團,走上抗日前線。晉綏軍區五分區騎兵營營長齊義昌,25歲為國捐軀,中共塞北區工委追記他為革命烈士。

府城經濟繁榮商賈雲集

當年的寧武府城,堪稱晉西北的經濟中心。頭百戶、西門街、南門街以及東關街,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城裡的住戶,或做買賣,或從事小手工藝加工,鐵匠、銀匠、毛毛匠各有特色。下關街的「六合棧」、雙水口的「復興棧」「德慶店」、頭百戶的「義三成」,都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客棧,接待著南來北往的客人。七百戶的「高升店」,是專門進行糧油交易的場所。老人們說,東關街以糧食、木材為主;南門街以棉、麻、雜貨為主,大小店鋪三四十家。各種藥鋪也有十幾家,李家「中和堂」、郭家「育齡堂」、辛家「春和堂」,行醫兼賣藥,治病救人。光緒年間,王理中的「體仁堂」藥鋪,曾給山西撫台剛毅看過病,撫台還贈送了「妙手回春」牌匾。九進院裡趙廷元開辦的豐寧公司,走出寧武,走進了大同、綏遠等地。而五台、原平(崞縣)的一些商人也來到寧武城,開起了門店。

為了謀求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清光緒年間,寧武城的人們還興起了一股走口外熱。他們騎毛驢、坐馬車,行至遙遠的海拉爾,開闢新的商貿市場,成為當時晉商的一支重要力量。正陽街上,寧武人開的商鋪,有李家的「玉升和」、畢家的「同義升」、王家的「廣利恆」、譚家的「福新永」等等,前面門店零售,後院庫房批發,正陽街也被稱為寧武街。新中國成立以後,來到海拉爾的寧武人同海拉爾人民一起,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公私合營,為建設海拉爾出力。他們的子女上學、參軍,參加了黨和政府的工作,有的走上領導崗位。譚俊曾擔任海拉爾市委組織部部長、市委副書記、呼盟交通局局長、海拉爾市政府經濟顧問。趙志成、趙志遠兄弟2人,一個曾任物資局局長、一個曾任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寧武人經商,重信用,講道德。他們同當地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共同發展,在海拉爾大地留下了美名。

辛亥革命後,寧武廢府留縣。歷經54任知府,均為外省人氏。第五任知府魏元樞編纂了《寧武府志》。然而,書未成即調任汾州知府。第七任知府周景柱,又作修纂。第八任知府李維梓完成《寧武府志》的刻印。任職時間最長的是第十任知府薄岱,順天府大興縣進士(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任期13年。第十八任知府裘行簡是江西新建縣人(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三年),後擢升任直隸總督。

1937年,日軍侵占寧武城,4000多人一次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下。1945年,寧武設立第八專員公署,轄寧武、岢嵐、河曲、五寨、保德、神池、朔縣七縣。194671日,寧武縣城解放。

時光流逝,府城的印記漸行漸遠。而今,一座現代化的寧武縣城正在恢河岸上崛起。(齊文義)

來源:忻州在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432564e33c33bdec6493d509999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