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了107歲,給國家捐了6000多座樓

2023-08-17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他活了107歲,給國家捐了6000多座樓

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卻是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文 | 華商韜略

他是全球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他出生時,慈禧還活著;他念中學時,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歷經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尊「神祇」。

作為曾經的亞洲娛樂之王,他拍了一千多部電影和電視劇,是香港成就「東方好萊塢」的奠基人;他捧紅了數以千計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但他締造的廣闊娛樂版圖,在另一張圖前卻黯然失色——遍布中國的、密密麻麻的逸夫樓分布圖。而他公司拍的所有電影,精彩程度也都不及他本身的百年人生傳奇。

他活了107歲,但鼎盛時代的他,一年做的事,比絕大多數人的一輩子都精彩。

【被逼下南洋】

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浙江寧波,後到上海念書。他本名邵仁楞,在家中排行老六,「逸夫」是他後來自起的「號」,意為一生安逸。

邵家曾是滬上的大戶人家,其父邵玉軒經營顏料生意,頗有名望,去世時包括康有為等名流都曾前往弔唁。

就在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父親邵玉軒第一次看到電影,然後決定投資,當時,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剛誕生2年。

中學時,邵逸夫經歷父親去世和家道中落,家產只留下一棟房子和一家劇院。在優越環境成長的兄弟幾人均無意接手父親的顏料生意,而是抱團闖進了尚屬草創時期的電影行業。

1925年,大哥邵醉翁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擔任經理,其他幾個兄弟則分管會計、發行等。

左:大哥邵醉翁夫婦 右:天一影片公司上海舊址

邵氏兄弟都很有能力,天一影片也迅速崛起,依靠古裝片闖出一片天地。

但天一影片的發展侵蝕了傳統電影公司的利益,並因此遭遇反制。1927年,「明星」公司聯合其他5家電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業」,試圖以強大資源優勢圍剿天一影片等後起之秀。

六合影業與包括南洋片商在內的發行商簽訂合約,六合、天一隻能「二選一」。

當時的六合占據中國電影市場大半江山,各發行商不敢得罪,紛紛拒絕經銷天一的影片。

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場記錄在案的商戰,史稱「六合圍剿」。

遭圍剿之下,天一風雨飄搖。中學畢業後,邵逸夫義不容辭地加入天一影業,與兄弟們並肩作戰。因為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被安排南下新加坡,去發展當時已是中國商人重要海外疆土的南洋市場。

但「圍剿」行動讓通過南洋市場的通道也都被堵死,邵氏兄弟只能開闢新市場。20歲的邵逸夫於是帶著無聲放映機和天一的影片去到窮鄉僻壤,向鄉民們推銷電影。

他住鄉村的小店,有時甚至露宿野外,當時放電影需要人力手搖,一場電影下來,往往累到胳膊都抬不起來。

兩年後,六合從內部瓦解,圍剿戰以邵氏兄弟取勝告終。收復國內失地的同時,他們也在南洋站穩了腳跟,開始兩地發展。

此後幾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擁有了超過100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建立了完整的娛樂產業鏈條。

當邵氏因國內形勢變化遷往香港後,南洋版圖是其根基,這段圍剿往事也被解讀為世事難料:如果沒有當年的被迫下南洋,邵氏電影帝國的發展未必會如此順利。

【與死亡親密接觸】

活了107歲的邵逸夫,絕對是上天眷顧的人。

他一生多次歷險,但最終都安然無恙,繼續瀟洒走世界。

1930年,邵氏決定發展有聲電影,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器材。途中,乘坐的輪船觸礁沉沒,他抱著一塊木舢板,漂泊了一夜,被救生還。

驚魂未定,邵逸夫卻決定繼續之前的計劃,到好萊塢買回了所需的「講話機器」。

帶著這部機器回國,他親任導演和製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並創造出票房奇蹟:成本僅一萬元的影片,收穫了百萬級的回報。

邵氏電影在國內和南洋齊頭並進之際,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對中國和南洋的全面入侵摧毀了電影行業,邵氏多年的積澱面臨崩盤,生意難以為繼,影院被迫關門。

在新加坡,邵氏旗下所有的戲院都被「充公」,淪陷時期,邵逸夫還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抓。幸運的是,他未遭受嚴刑拷打,並在兩周後獲釋。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邵逸夫後來回憶說。

抗戰勝利後,邵氏電影重新出發,邵逸夫在新加坡重建「邵氏兄弟」,二哥邵仁棣回香港創建「邵氏父子」。

分離之後,邵逸夫在新加坡做得順風順水,但哥哥在香港市場卻舉步維艱。因為當時的香港,已經有了「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邵氏父子」只能夾縫求生。

年歲偏大的邵仁棣無心戀戰,寫信向兄弟們求援,希望有人前往執掌大局。

1957年,邵逸夫接受挑戰,來到香港,並於次年在「邵氏父子」的基礎上成立邵氏兄弟影視公司。

【51歲再出發】

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的這一年,邵逸夫已經51歲。

到香港之前,他曾去美國考察,並在考察中認定:邵氏的電影事業需要的不是恢復,而是更進一步。具體計劃是,在香港建立一個全產業鏈條,包攬影院、影片拍攝和發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邵逸夫賭上了全部身家。

拍電影需要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寸土寸金,邵逸夫只買得起清水灣的一座荒山。然後開荒拓地,邵逸夫建成了電影製片廠,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了50萬港元。

電影是一個嚴重依賴人的產業。如何突出重圍,邵逸夫首先走的就是挖人路線,用比對手更好的待遇,從對手處挖人,做出比對手更好的作品。

他先是請來導演李翰祥,又以雙倍薪酬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這對組合隨後創作了《貂禪》和《江山美人》,連創票房紀錄。

打響第一炮之後,邵氏兄弟又拍攝了《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電影引發了轟動,火遍港澳台和東南亞。當年曾有報道稱,一位台灣的老太太連續看了100多場,還在台灣引發了黃梅戲熱潮。

邵氏兄弟通過這種辦法殺出一條血路,但競爭剛剛開始,其主要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電懋老闆陸運濤的父親是當時的新馬首富,家族財富遠超邵氏。這兩家公司一度斗得水深火熱,甚至互派「間諜」,競拍相同題材的影片,鬧得香港影壇雞飛狗跳。

爭鬥中,邵氏和電懋都「很受傷」,兩家企業遂簽訂了一份良性競爭條約。但條約還沒來得及履行,1964年,陸運濤和電懋其他近60名高管在從台灣飛香港的途中,不幸飛機失事,機上乘客全部罹難,電懋也就此退出電影舞台。

這次意外,也被稱為改變香港電影史的一次空難。

【影響世界的卲式流派】

競爭對手意外退場後,邵氏兄弟突飛猛進,每年有超過40部影片製作完成,流向世界各地。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巔峰期,每周都有超過200萬觀眾觀看邵氏的電影。

邵逸夫也因此被稱為亞洲的「娛樂之王」。

邵氏的崛起不僅改變了香港影壇,也影響了世界電影行業。時至今日,邵逸夫的風格仍深深烙刻在諸多電影之中。

邵逸夫之前,香港是文藝片的天下,本土影片大多只能在小劇院播放,大市場被進口片占據。1966年,邵氏兄弟的《獨臂刀》上映,這是邵氏武俠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該電影令邵逸夫狂收百萬票房。

這部電影之後,香港影業的主流轉向商業片,邵氏緊接著推出了同樣留名影史的《大醉俠》,武俠片、功夫片從此正式成為新的流派。

邵氏時期的電影,均帶有濃重的「邵逸夫情結」。

雖然經常去歐美取經,但邵逸夫的電影理念迥異於歐美,他希望在電影里突出家國情懷,強調忠孝、仁義,將俠義貫穿電影的始終。

這也是早期武俠片得以風靡的最根本原因,其重要性大於炫目的武術動作設計。

以邵氏武俠片為起點,香港開始擁有角逐、影響世界電影潮流的資本。這一流派被發揚光大後,有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影響了吳宇森、昆汀-塔倫蒂諾,並催生了如今好萊塢大片中令人眼花繚亂的打鬥動作,「Kungfu」也成了英文中的固有單詞。

作為該流派的起點,外界一度以「有華人處必有邵氏電影」來形容其影響力。

在此過程中,邵逸夫一手捧紅了大量影星。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邵氏旗下的丁紅、杜娟、范麗等明星紅遍亞洲。

邵逸夫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他的天才,更離不開他的勤奮。創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電影中的幾乎任何工作,導演、劇本、剪輯、攝影、化妝,他樣樣在行,經常親自上陣。

帶著專業的眼光,邵逸夫對於影片的質量有著近乎偏執的完美追求,低劣影片到他手裡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精品」也因此深入人心。

邵逸夫的勤奮更是讓常人難以忍受。年輕時,他每天只睡5個小時,一有時間就「看電影」。經營邵氏兄弟期間,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電影,巔峰時期,他曾在一天看過9部完整的電影,號稱自己是看過電影最多的中國人。

看電影就是他的工作。好電影、壞電影他都看,邊看邊研究好在哪裡、壞在哪裡。曾有人問生命中什麼最重要,他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他回答「還是工作。」

邵逸夫很早看到電影製作必須和發行緊密結合、並對此進行了深入布局。

邵氏兄弟步入正軌之後,他就實行「每月一院」的制度,在香港和東南亞鋪下了巨大的影院網絡。進入70年代後,邵氏影院開始走出亞洲,在北美、歐洲自建戲院,組織發行渠道,讓中國電影得以順利進入歐美市場,也因此對外輸出了中國文化。

【錙銖必較的生意人】

不過,早年間,輿論並未認識到、或者並不關心邵逸夫作為企業家的魄力與眼光。身為娛樂大亨,他的相關新聞也趨於八卦,報道稱邵逸夫錙銖必較。

邵逸夫是出了名的「愛談錢、摳門」。

曾有人問哪部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他回答說「最賺錢的電影,就是最喜歡的」。

創業時,公司劇務申請拿20港元買100個生煎饅頭,邵逸夫不予批准,理由是公司食堂的饅頭才一毛錢一個。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為沒有早餐吃鬧罷工,公司因此損失逾萬元。

有人因此勸說邵逸夫,不要那麼摳,不要那麼細。但這之後,邵逸夫非但不改錙銖必較的秉性,還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眾說紛紜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下屬「背叛」。邵逸夫在早年慧眼相中了名不見經傳的鄒文懷做製片部經理。據說鄒文懷有大才,是邵氏電影得以獨領風騷的重要功臣。

1970年,獨當一面的鄒文懷提出參與邵氏的股票分紅,遭到邵逸夫的拒絕。不久後,鄒文懷對外稱,「他和邵逸夫是一種人,一山不容二虎」,遂出走自立門戶。

鄒文懷創立的公司,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嘉禾影業,是邵氏兄弟日後最大的競爭對手。而嘉禾影業能快速崛起,也是靠鄒文懷對邵氏的挖角,尤其是邵氏旗下的一大批導演。這些導演也都曾提出希望獲得票房分紅的要求,並都被邵逸夫拒絕了。

鄒文懷離開的同一年,因為錢的問題,邵逸夫還經歷了一出「最令人遺憾的錯過」。

1970年,從美國返港的李小龍找到邵逸夫,提出1萬美元的片酬條件,邵逸夫認為這個要價太狂妄,只願意給2500美元。

結果,嘉禾以1.5萬美元簽下李小龍兩部片約,並在隨後依靠《猛龍過江》狂攬530萬票房。而李小龍則很快紅遍世界,成為香港影壇名副其實的「印鈔機」。

邵逸夫曾希望挽回這次錯誤,他約談李小龍、提高片酬的價碼。但嘉禾隨即給出了更大的合同,於是,最有影響力的功夫巨星和最有影響力的功夫片老闆,最終有緣無份、遺憾錯過。

但邵逸夫似乎並不是很糾結於這次「錯過」,他稱自己「是一個生意人」,付籌碼要按照生意的制度。這之後,出於類似的理念,邵氏還相繼錯過了許冠傑、成龍、徐克等人,公司原本擁有的不少優秀導演和演員也因此出走,邵氏影業逐漸沒落。

邵逸夫這套制度的成敗得失,外界很難評判。

他一直這麼做生意,嚴格控制成本,不似同行般為大腕兒演員一擲千金。在最早期通過挖人打開突破口後,邵逸夫始終堅持內部造星,通過不斷培育新血液搭建娛樂帝國。他相信這套方法不僅能保證利潤的最大化,也能牢牢把控主動權。

而且,他親手再造了一個成功案例——就在外界認為邵逸夫的保守直接導致了邵氏兄弟沒落之時,他依靠同樣的策略,在新領域開闢了不遜色於邵氏影業的娛樂版圖。

【造星機器TVB】

電視的逐漸普及,讓邵逸夫看到新娛樂時代的來臨。

1967年,他和朋友聯手創建了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以免費模式對抗當時香港電視台的「一哥」亞視(當時月費25港元)。

TVB逐漸成型後,邵逸夫索性關掉邵氏影業,全力投入電視產業。他延續了此前的模式,創立培訓班,批量打造明星,再造娛樂王國。

這套體系很快成為香港娛樂界的標杆,湧出了大批紅至當下的「男神」。從周潤發、周星馳、無線五虎、四大天王,到鄭伊健、甄子丹、古天樂……新世紀初有一種說法是:

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

除培訓班體系外,邵逸夫還一手打造了「港姐」選舉活動,趙雅芝、李嘉欣、張曼玉、邱淑貞等女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大眾情人。

邵逸夫一手打造的「港姐」選舉,捧紅了一大批大眾情人

對於內地觀眾而言,早年的邵氏影業只是一個飄渺的傳說,TVB才是真真實實締造了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80年代,內地開始引入TVB劇集,就此掀起了持續的觀影熱潮。

《霍元甲》來了,萬人空巷;《上海灘》上映,萬人空巷;《射鵰英雄傳》開播,萬人空巷……至今網絡上,還有海量的關於這些電視劇的回憶與討論。

那個年代,電視在內地還算不上普及,因此經常出現左鄰右舍提前占座等開播,甚至幾百人坐在大院裡,一邊翹首以盼、一邊七嘴八舌討論劇情的場景。

郭靖殘血夕陽下的彎弓搭箭,讓一代青少年萌生了武俠夢;一響起「浪奔、浪流」,幾乎人人都能接著吟唱幾句。從坊間,到廟堂,TVB的電視劇就這樣在反覆的「萬人空巷」間,於兩岸三地持續火爆了十幾年,一代又一代港台明星闖入內地觀眾的視野。

邵逸夫則始終是這條綿延長線的最大推手,就連金庸、瓊瑤走上神壇,也有他的不小功勞。

從電影延續至電視,邵逸夫的成就越疊越多,身家也愈發豐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權市值超過100億,加上地產等其他資產,他的總資產超越200億港元。

不過,他還是像以前一樣錙銖必較。業內稱TVB的員工是出了名的干最多的工作、拿最少的工資。這也給其他競爭者效仿嘉禾乘虛而上的機會,比如亞視,就曾以高出3倍的薪酬挖走了沈殿霞、曾志偉、黃日華、鄭少秋等一眾明星,令TVB一時之間元氣大傷。

但邵逸夫依舊如故,他似乎並不在意這條流水線上的某些不和諧聲音。坊間流傳稱他手下的總監面對明星們的抱怨時曾說:「你們來這裡混個臉熟,接的廣告不是錢嗎?」

和之前的邵氏兄弟一樣,邵逸夫體系下的TVB,也在盛極一時之後,陷入增長緩慢的境地。在內地影視行業崛起、大筆資金注入的情況下,港台的電視劇不再像以前般具有影響力,而TVB的一些明星,北上便能賺到10倍於之前的片酬,也紛紛揚長而去。

只不過,此時的邵逸夫已經不太在意經營上的成敗了。

2011年,他賣掉了所持的TVB股份,也退出了主席的位置,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宣告結束。他離開後,由他一手推動的香港娛樂產業開始走下坡,其多年的老對手處境更是艱難——2016年3月,亞視正式宣布停播。

【人走了,樓還在】

邵逸夫所持TVB股份加上其清水灣的地皮,一共賣了86億港元,價值相較5年前(2006年)有了大幅度的滑坡,但此時,社會對邵逸夫的關注點,早已不在他的生意之上。

經營上錙銖必較的另一邊,邵逸夫無比的闊綽與大方。當他告別歷史舞台時,這些闊綽與大方所築起的豐碑,已遠遠超越他開創香港娛樂業的光芒。

邵逸夫1975年就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開始系統性地大額捐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和其他福利事業。那時候他便說:

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在內地展開持續巨額捐獻,每年的款項穩定在1億港元左右。其中80%的資金投入了教育項目。他說:

「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據不完全統計,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計向內地捐款47.5億港元,以「逸夫樓」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醫療中心等機構,幾乎遍布中國,僅逸夫樓就有6000多座。

除固定捐款外,邵逸夫還有不定期的救急救難的大額捐贈。

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災區建起了118所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億港幣;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萬人民幣……

過百歲生日之前,他還捐了2億港元,惠及內地340多所學校。

這使得他成了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最摳門的老闆、最慷慨的慈善家。

邵逸夫近80%的捐款投入了教育項目

更奇怪的是,邵逸夫在內地的善行,絕大部分香港人並不清楚。一位香港記者曾說:

「我們到內地採訪,看到到處都有逸夫樓,才知道他在內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因為很多企業家的捐款都配套有生意發展,香港媒體還一度因此懷疑邵逸夫也是這樣。並試圖挖掘邵逸夫在內地的生意,但最後,他們調查發現:

相比很多在內地豪賺的企業家,邵逸夫在內地的生意少得可憐,很多接受他捐贈的地方,起初甚至都不清楚,他到底是做什麼生意的。

為什麼如此慷慨地捐贈內地,邵逸夫的說法也非常簡單:做一些實際的事。

2014年1月7日,做了一輩子「實事」的邵逸夫辭世,享年107歲。

國家領導人在悼詞中寫道:聞悉邵逸夫先生辭世,謹致哀悼,並向其親屬深表慰問。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

人們無法不銘記邵逸夫。即便不少國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許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看到鐫刻著逸夫字樣的大樓,而其後輩,也將繼續如此。

邵逸夫辭世後,有網友貼出圖片: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地圖上密密麻麻全是紅點。

還有網友如此總結邵逸夫的辭別:人走了,樓還在。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