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抓住「口罩機會」的人,為什麼有的巨富,有的巨虧?

2023-06-22   單仁行

原標題:在疫情期間抓住「口罩機會」的人,為什麼有的巨富,有的巨虧?

01

前些天結束《視播時代品牌增長策略》(簡稱策略班)課程之後,我和深圳牛商匯的同學們吃飯交流。

我們講,企業因機會而生,因失去機會而死。

有的同學就聊起了深圳的一些老牛商,覺得這句話不對。

這些老牛商在疫情期間發現了「口罩生意」,選擇轉型生產口罩,結果有的虧了幾百萬,有的虧了上千萬,有的直接被打回了原形,重新開啟了最初的創業。

不是說企業「因機會而生」嗎?怎麼他們明明看見機會,也勇敢去嘗試了,結果反而「因機會而死」了呢?

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我想可以對我們日後的經營帶來不小的幫助。

02

我們來想一想,為什麼這些老牛商做口罩會虧錢?

難道是他們沒有製造能力嗎?

這些學員過去有的從事五金行業,有的從事注塑行業,造個口罩在他們看來那是再簡單不過的活,沒什麼技術含量。

那是他們沒有銷售能力?

其中幾位在我們幫助下,本來在2020年之前,公司業務就做的非常優秀。

那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虧損累累呢?

我們換個角度來想,誰在疫情期間賺到口罩錢的?他憑什麼賺到?

我去問了問這些賺到錢的學員,發現他們都有幾個共同的前提:

1、原本就是做口罩相關的醫療用品生意,資格認證齊全,監管認可,有照在手。

2、擁有口罩設備、口罩原料或者供應鏈資源,不需要額外花大價錢購買,或者說懂行,不會被坑,我問我們的學員,他們同樣購買一台口罩設備和原材料,價格能相差3-5倍。

這什麼概念呢?

你生產一個口罩平均下來要10秒,1元的成本,別人可能只需要5秒,5毛的成本。

所以,從一開始,他們的時間成本和生產成本就比別人要低。

3、進入時機足夠早。

我們再來看看,同樣一個商機,為什麼有人能賺錢,有人虧大錢?

這裡面肯定有著一些運氣成分,但透過表面,我們其實能發現,在運氣之外,他們本身就做的是自己專業、擅長的事情。

03

我們每個企業從創業到發展過程中,逐漸會形成自己的基礎能力,我們把它叫做企業的能力畫布的原點。

這個能力畫布包括縱向的技術力和橫向的市場力,也就是企業的產品力和市場力。

它就像一張坐標軸,從產品技術的經線,連結市場的緯線,構築了一張網,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能力場。

這個能力場,也就是企業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優勢。

他們在能力畫布的範圍內去發展,就可以以低風險做大做強,一旦超出了能力畫布的範圍,失敗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我們可以去看一下很多企業的增長,要麼就是縱向的技術增長,也就是圍繞著公司的核心技術,不斷去發展更多的應用。

就像蘋果從電腦到iPod到iPhone到iPad,這些都是基於蘋果的產品設計能力和供應鏈優勢展開的。

就像華為從交換機到通訊基站,再到手機的延伸,還是基於通信技術的展開。

相對應的,就是橫向的市場力,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品類的延伸,延伸的品類同時又在自己的技術能力範圍內。

像美的,從電飯煲到電風扇到空調的展開邏輯就是如此。

脫離了這個邏輯,或者是隨意向四面八方去展開,對企業來說就會遭遇巨大的風險。

那些虧損的同學做口罩,確實是抓到了一個可遇不可求的風口,但問題是這樣的風口既不在自己的技術延伸線上,也不在用戶的需求延伸線上,兩眼一抹黑就上了,很多錢都白交學費了。

這就是離開了自己的能力畫布,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04

當然,我還要提醒的是,我不是說大家都得規規矩矩,墨守成規給自己「圈地為牢」了,劃個能力範圍,我這輩子就做這些事啦。

假如你的能力範圍得不到提升的話,你的業務一定是會不斷縮小的。

我們有位學員,我對他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我在問學員做什麼生意的時候,他回答的是陽台欄杆。

我心想,難道現在都做到這麼細分了?開個廠就只能做陽台欄杆?

結果詳細一了解,別說湖邊、街邊、樓梯、樓頂的欄杆能做,他們的工廠還能生產各種不鏽鋼和鐵藝類產品。

但過去十幾年,公司因為一直跟房地產開發商做配套,按照地產商的需求,只要設計和生產陽台欄杆就行了。

輕鬆,省事,錢不少,活還不難干。

久而久之,企業就變成了只會做一個產品了。

甚至自己的潛意識裡,也把自己定性為:我們家只會做這一個產品。

然後,好日子就到頭了,房地產市場遇到了寒冬,他們的生意也隨著一落千丈。

其實,我們去仔細想一想,從市場需求端來說,難道房地產商只需要陽台欄杆嗎?

樓梯欄杆、湖邊欄杆、崗亭這些配套產品,是不是他也可以去爭取這樣的機會?而不是只停留在陽台欄杆這一個產品上。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

在過去和地產商長期的穩定合作中,工廠擁有或者提升了相關產品的設計和生產能力。

那是不是可以嘗試著設計這條線上的類似產品?

像市政、物流、商管,除了地產商以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潛在用戶和潛在場景呢?

所以,上面兩個例子,我想跟大家強調,看見機會是一種能力,把握機會是另一種能力。

在機會面前,核心關鍵不是生產能力,不是設備問題,不是製造能力,而是應該思考你對市場真實機會的認知水平,它有沒有在你的能力畫布以內?你是不是占到了大勢?

就像很多人會講,企業經營要順勢而為,方有大成,但很多人忘記了下一句。

這個「勢」有外勢和內勢之分。

外勢是趨勢之力,內勢,是內部能力。

外勢通過內勢而起作用,外勢為用,內勢才是你的本。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