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熱度「狂飆」!淮海戰役的勝利也離不開《孫子兵法》

2023-02-03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孫子兵法》熱度「狂飆」!淮海戰役的勝利也離不開《孫子兵法》

撰文 / 陳光文

熱播電視劇《狂飆》已經大結局

大家看了嗎?

片中的主角之一高啟強

喜歡研讀《孫子兵法》

由此開啟了人生逆襲之路

「讀《孫子兵法》,品啟強人生」

一度成為網絡熱梗

《孫子兵法》也一躍成為開年最火經典名著

占據各大電商平台書籍銷售榜第一名

撇開《狂飆》帶來的熱度不論,《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本就有著極高的指導地位。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凝結了古人的智慧韜略,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其軍事思想至今仍然備受推崇。

在戰場上,運用《孫子兵法》的精彩戰例數不勝數。鄭成功收復台灣用到了「聲東擊西」的計策;第二次長沙戰役中用到了圍魏救趙之計;諾曼第登陸,可謂是綜合運用暗渡陳倉 、聲東擊西 、瞞天過海的典型戰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中,都可以看到老一輩軍事家靈活運用《孫子兵法》的經驗。接下來,讓我們以淮海戰役為例,看看解放軍指戰員是如何成功運用《孫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 分合為變」戰略戰術的吧。

殲滅第7兵團的圍點打援

1948年11月初,在中央軍委的領導與統籌指導下,淮海戰役打響了。開戰之初,黃百韜第7兵團部署在隴海鐵路東段的新安鎮一帶,是國民黨軍在徐州以東地區實力最強的一股軍事力量,全兵團下轄四個軍,總兵力約10多萬之眾。鑒於第7兵團所處的地理位置,華東野戰軍遂將其列為首要殲滅目標——這樣做不但可以對整個戰役牽一髮而動全身,還可拖住徐州方面的國民黨軍,又能實現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戰略設想。最終,在第7兵團被迫向徐州撤退之時,被華東野戰軍重重包圍在距離徐州僅有60多千米的碾莊地區,由此,戰事雙方圍繞碾莊開始了第一階段的戰事。當時,按照紙面上的軍事實力而言,國民黨方面在徐州有三個主力兵團,分別是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和孫元良第16兵團,總兵力有30多萬,救援被包圍的第7兵團應該不在話下。

《孫子兵法》指出:「善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以分合為變者也。」奇正的變化衍生成分合。意思是:一般的作戰,總是以「正兵」合戰,用「奇兵」取勝。所謂正兵就是正面作戰的部隊,奇兵都是出奇制勝的部隊。又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進一步說明奇正的變化沒有止境。古老兵法中的「奇正」概念,在淮海戰役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

在最後圍殲黃百韜的第7兵團時,作為「正兵」的華東野戰軍面對在碾莊20多個村莊固守的敵人,穿插運用「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術原則,與敵人比耐性、比韌性,一點一點消耗、吞食敵人,此戰最終取得自身傷亡小、殲敵數量多的理想戰績。此戰最終的結果就是,在長達12天的時間裡,由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的援軍(由邱清泉率領第2兵團與李彌率領第13兵團組成)卻遲遲解不了第7兵團之圍。除了這些兵團司令為保存實力不聽指揮之外,主要是因為杜聿明為了保守起見,選擇原封不動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結果在沿途遭遇各路「奇兵」的頑強阻擊,最終無功而返,第7兵團也全軍覆沒。更為嚴重的是,黃百韜第7兵團全軍覆沒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杜聿明率領的援軍也錯失了撤退的最佳時機,為其日後在陳官莊地區兵敗被俘埋下了伏筆。

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這場重要戰鬥中,粟裕就大膽並熟練運用了「奇正」戰術,通過運用「圍點打援」的作戰思路,以攻點為正,打援為奇,成功阻止了杜聿明所率兩個兵團的增援,最後取得了第一階段的關鍵勝利。從孫子兵法的觀點來看,戰場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反映了跟上敵人節奏的困難性。粟裕與其他解放軍將領在淮海戰役中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緊跟敵人節奏這一任務,而且常常是超出敵人一步,甚至兩步三步以制敵。

消滅黃維兵團的各個擊破

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抓住黃維率領的第12兵團遠道而來、孤軍深入的特點,改變我軍以往「先打弱敵」的習慣,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兵力和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之力,圍殲這支戰鬥力最強的敵軍精銳。從決戰開始到合圍形成,我軍的集中用兵戰術和敵軍的添油戰術形成鮮明對比,國民黨軍指揮混亂、連出昏招,在兵力占優勢的情況下被先後稀釋了兵力,分批次投入不同方向戰場,結果反而被我軍逐次包圍、各個擊破。戰場上,始終呈現著「我軍步步為先、敵軍招招落後」的局面。

黃維的第12兵團兵力雄厚、裝備良好、戰鬥力強大,是在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8軍的基礎上組建的,轄第18軍、第10軍、第14軍、第85軍四個軍及第四快速縱隊,更是一支總兵力約12萬人的龐大隊伍,這些部隊都是配備著美國武器的精銳部隊,絕對是蔣介石的心腹,戰鬥力驚人。當時,12兵團接到蔣介石的命令是救援被圍的黃百韜第7兵團,但當該兵團趕到半路的時候,黃百韜已經戰敗身亡了,而自己也面臨著被圍的風險。按理來說,第12兵團自身應該沒有大礙,畢竟蔣介石還安排了李延年的第6兵團和劉汝明的第8兵團來增援第12兵團。豈料第6和第8兵團為了保全自己,一早就南撤跑路了,留下了12兵團在雙堆集地區孤軍奮戰。更要命的是,作為一招「奇兵」,解放軍適時安排早已是中共秘密黨員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在關鍵時刻率眾戰場起義,這招釜底抽薪對於本來就遭受圍困的黃維兵團無異於致命的一擊。

為了保證完全殲滅黃維的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作為「奇兵」的主要任務,就是看住李延年的第6兵團和劉汝明的第8兵團,再夾住杜聿明集團,而作為「正兵」的中原野戰軍將全部精力和心血放到消滅第12兵團方面來。在中原野戰軍圍殲第12兵團過程中,針對敵人頑固堅守和我軍炮火不足特點,我軍「以地堡對地堡」「以戰壕對戰壕」,對敵展開了工程浩大的近迫作業,把交通壕逐步延伸到敵人前沿陣地,甚至進入敵人第一道鹿砦內,構成完整進攻陣地,減少我軍在開闊地衝鋒時的傷亡。同時,我軍普遍推廣中原野戰軍11旅和22旅在戰前試製成功的炸藥拋擲筒,以彌補我軍炮火不足的弱點。總攻時,各縱隊集中優勢兵力,實行有重點、多方向的連續突擊,猛烈殺傷和壓縮敵人,力求全殲守敵。最終在裡應外合之下,黃維手下的精銳兵團被我軍全殲,而黃維本人也成為了俘虜。

取勝靠戰術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之一,被世界一些軍事家譽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這是典型的以弱勝強,更是解放軍指戰員成功運用《孫子兵法》的戰場實踐。

近來有學者認為,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之所以大獲全勝,在戰術上主要是兩點:一是把敵軍分割開來殲滅:因為國軍兵力數量比自己多,而且當時他們的防禦部署是沿著鐵路線擺一字長蛇陣,兵力相對分散。通過綜合運用「奇」與「正」的兵力,將對方分割開來就可以進行包圍殲敵,使交戰時在兵力上自己保持優勢,這樣贏面更大。

二是夜晚作戰和近戰,可謂是做到了揚長避短,也有極大的「奇」與「正」特點:因為國軍的裝備更為精良,有飛機有坦克,還有火炮機槍,這方面是解放軍萬萬比不上的,所以能做的就是避開他們的優勢。而夜晚作戰,既可以起到奇襲的效果,又可以讓飛機坦克火炮等大型裝備的發揮餘地減少,而近戰也減少了士兵密集被機槍掃射的危險。此外,包圍戰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型裝備此時反而成了國軍突圍的累贅,只有被動等待被各個殲滅。

淮海戰役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解放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從淮海戰役中指揮者對兵法的運用不難看出,戰爭不僅僅包含技術,而且要求指揮員具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創造性的戰術思維。可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正是《孫子兵法》軍事謀略思想得以充分、恰當運用的最佳結果。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涵蓋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知識,

培養科學思維、科學觀念、態度責任,

啟發現在,指引未來!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你值得擁有!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奇正相生 分合為變」之淮海戰役》,作者陳光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335c3f5a086eb0d6a2dcdbe22c99e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