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監護室里住著一個三年前的病人,家屬、病人究竟是誰獲益了?

2022-05-14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重症監護室里住著一個三年前的病人,家屬、病人究竟是誰獲益了?

有一個病人,讓麻醉科的李醫生記憶深刻。以至於,時隔多年也能清晰還原當時的一切。

這是一個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手術前,大家也都做好了各項準備。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術後,這個病人一直不醒。

經過各項檢查以及多學科會診,一致同意大面積腦梗塞的診斷。

由於剛剛做過大手術,抗凝的方案第一時間就被否決了。

多個血管同時出問題,取栓也是不現實的。沒有辦法,和家屬溝通後將病人送到重症監護室。

送到重症監護室那一刻,不光家屬,醫生也在期待奇蹟發生。

之所以稱「奇蹟」,因為在所有醫生看來都不可能了。只是因為家屬有錢,一句「我們有錢,繼續搶救」。

這樣的情況,醫生找不出拒絕的理由。在國內,都勸活,沒有勸那什麼的。

就這樣,這個病人一直住著。一開始,大家三天兩頭去看這個病人的進展。到後期,幾乎所有人都把這個病人遺忘了。就連家屬也不見了蹤影。

幾個月後,家屬找了一幫人讓醫院給說法。

儘管這次意外的原因非常清楚,但家屬仍懷疑某個環節有問題。

聽到這個消息,參與這台手術的外科、麻醉、護理等學科都表情非常氣憤。這是因為,當初也是讓家屬權衡利弊才同意給他做手術的。

當時,患者處於臥床狀態。長期的臥床,下肢已經有了明顯的血栓,只是還未掉下來。如果掉下來,堵在哪裡、哪裡就會出問題。

除此之外,長期臥床導致的墜積性肺炎和各個器官功能的退化都一個不落地表現出來。

對於外科來講,除了考慮心臟功能是否能適應這麼大手術以外,更多的是考慮血栓、出血、切口癒合等因素。

但是,對於麻醉科來說卻沒那麼簡單:李醫生接到這台手術信息之後,頭一下就大了。

看過病人的各項檢查,李醫生儘管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心裡也不由得打起退堂鼓——風險太大了!

然而,家屬確實厲害。就在大家探討這台手術應不應該做的時候,家屬找到一位院領導說情。並且,還打包票:出了事,也不找醫院和醫生麻煩。

到了這裡,已經沒有退路。

在李醫生的建議下,大家開始積極做著各項術前準備。

下肢的血栓不容忽視,因此術前就在腔靜脈里下了一個網。一旦血栓脫落,也有機會網到它。

為了提高病人的肺功能,叮囑病人每天吹氣球。

但這個過程的效果並不好,因為病人有長期的高血壓,不僅心臟瓣膜和大小血管有問題,腦血管也未倖免。

就這樣,帶著永遠不可能準備更充分的術前準備,這台手術開始了。

然而,術中就發現了異常。

麻醉科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實施麻醉;另一方面是保障病人術中安全。

剛剛換好瓣膜之後,李醫生髮現病人的腦氧監測出現了異常。儘管沒有其他證據,但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病人發生了腦梗!

加快速度完成手術後,立即進行影像學檢查。結果,大面積腦梗。

如前所述,儘管大家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也只能把病人送進重症監護室。

這時,家屬反悔說是醫院誘導他們,他們才同意做手術的。醒不過來,也不排除麻醉藥用多了。就連護士也未倖免:家屬認為護士推車走路太慢,才導致送到重症監護室的過程中缺氧了。

面對這樣的說辭,大家心裡涼透了。但病人還在醫院裡,也只能繼續盡心治療。

就這樣,時間居然一拖就是三年。

有人說,家裡這麼有錢嗎?

確實有錢,聽說是一個退休幹部。

看到這樣幾乎毫無希望的治療,大家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現有的情況,也不允許醫生做決定;家屬呢,又不表態。

有人說,這麼重的病堅持不了多久吧?

這就錯了,人的生命力其實很頑強。重症監護室最大的優勢,就是有生命支持系統。

但是,這種支持無疑是對醫療資源的巨大浪費。

那麼,對病人本身或者家屬獲益了嗎?

沒有,完全沒有。

對於病人本身來說,他已毫無意識,根本就體驗不到生的快樂。僅有的一些感覺,可能也僅僅是身上各種插管的痛苦。

對於家屬來說,也許只能代表他們盡心盡力了,然後心安吧。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31af067b14edea527794686e1f89f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