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祖國大陸 成就香港繁榮

2022-07-11   祖國網

原標題:背靠祖國大陸 成就香港繁榮

文/楊樂

香港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與祖國大陸密不可分,香港同胞,也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對香港發展而言,國家改革開放就是最大的舞台,「一國兩制」就是最大的優勢,祖國的強大更是香港繁榮穩定的最大保障。

我們先來看看以下一則耐人尋味的信息:據多家網媒報道,李嘉誠開始陸續拋售他在英國的資產,2021年,長實集團通過不同渠道在香港增加4幅地皮,涉及地價共約173.8億港元;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李嘉誠還向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捐贈了1.5億港元。李嘉誠之子李澤鉅表示,香港及內地為集團地產業務重點市場,將繼續物色合適物業發展機會,對前景充滿信心。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社會安定、經濟穩步發展的大背景下,香港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吸引大量資金投向「東方之珠」。其中李嘉誠作為香港首富也是世界頂級富商俱樂部成員,他每一次在中國香港和內地的投資興業都取得非凡的成功,那麼他的回歸,具有很強的指向性作用和帶動作用,預示香港未來美好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後,中國宣布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行使主權,由於不少香港企業家和民眾受到英國殖民化洗腦多年,對香港回歸後缺乏信心於是選擇移民國外。後來,這些變賣香港資產跑路的港人都感覺到自己虧了。而熱愛祖國、熱愛香港的香港成功人士,充分感到不跑路、留在香港和到祖國大陸搞發展才是正確的選擇。 例如以霍英東、李嘉誠、鄭裕彤等為代表的一批香港著名企業家,在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後到回歸前的那段日子裡,不僅不從香港跑路,反倒看好祖國大陸發展紛紛北上投資,結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完成了企業的再次升級和財富的巨大積累。他們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吸引了更多國內外、港台澳的資本進入中國內地投資。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許多境外企業對在中國大陸投資興業心裡沒底,中國在引進外資還比較有限的情況下,來自香港和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華人圈的投資一度占到大頭,這與眾多香港知名企業家北上投資並取得成功起到的示範效應當然不無關聯。而距離祖國內地最近的香港與祖國大陸聯繫最為緊密,有天然的地利優勢,加之我國建設深圳特區,並將整個珠三角地區規劃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大批愛國港商攜資北上,為廣東、深圳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的同時,這些投資祖國內地的港商也取得了巨大收益。

港商北上取得成功,而港商華商在西方國家發展卻遭遇「天花板」,加之中國經濟發展迅猛,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快速上升期結束,北上港商取得成功的消息在整個華人社會不脛而走,一向消息靈通的華人資本大量湧向祖國內地一度成為外資的主體,他們取得巨大成功後,又讓大量國外企業清楚的看到了,再不投資中國就晚了。隨後,中國大陸成為國外投資的首選地一直保持了幾十年。

然而外商在中國投資說起來簡單,但讓這些資金進入內地、落地某個省市建立企業、蓋起廠房、找來員工搞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還要能賣出去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得有人干。可以說,這一系列的事情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都還「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要想干成也並不容易。在當時,中國內地的外向型經濟人才短缺,而外國人熟悉中國國情的人更少,內地的關係也不多。於是,大量香港經濟和企業管理人才填補了這一空白,他們不僅比外國人更懂如何在中國辦企業,有更多祖國大陸的人脈關係,熟悉了解祖國大陸的市場和經濟結構,相對內地人,他們又更了解國際經濟環境、規則,擁有更多的引進資本渠道和國外市場渠道。於是,很多港商不僅自己投資內地,很多還成為中國外資引進的牽線搭橋的「紅娘」和外企中高層管理者。有的香港人瞅准祖國內地發展機遇從國外直接引資當前台老闆來內地做企業。可以說,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十年,港商和港資在為中國改革開放起步確實做了不少貢獻。

改革開放能否取得成功,一來看我國是否能夠成功引入經濟發展急需的資金,二來要看我國能否發展起成功的外向型經濟,畢竟外資進來不能只讓它們賺中國市場上的錢,還要讓它們去占領更多的海外市場,為中國贏得更多的外匯收入,這可是當年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這需要在當時競爭力較強的外資和合資企業,以及國內國營民營出口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通過外貿取得。可當時的國內企業,海外市場渠道並不像現在這麼暢通。於是,相對更加熟悉海外銷售渠道的港商發揮出內引外聯重要作用,為中國產品進入海外市場貢獻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香港獅子山下

與此同時,在中國內地要想更好開拓海外市場,還特別需要一個基礎設施相對較好、商貿體系健全、具備天然良港和自由貿易條件的、距離中國大陸較近的出口基地,中國內地發展急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重要設備的進口同樣也需要這樣一個自由貿易港。在中國的港口建設還不能滿足上述要求的情況下,香港就承擔起這一地利優勢,在為祖國大陸經濟建設貢獻的同時,自身也收穫了巨額財富。此時深圳和珠三角地區也迅速崛起,粵港澳經濟帶的雛形形成,並為早期改革開放服務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正是由於服務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香港和香港的企業家,實現了全面的升級。中國上世紀改革開放後到香港回歸的一二十年時間,香港的經濟GDP、外匯儲備量、人均GDP、股市景氣指數等一系列重要經濟指標都走在世界前列,真正坐實鞏固了其亞太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地位。回歸後,香港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特別是背靠祖國大陸,享受祖國快速發展紅利和生產生活必須的資源(如水電)、食品(如糧油、蔬菜、副食品等)輸入優惠政策,給香港經濟繁榮,民生安樂帶來諸多利好。香港還被譽為世界旅遊、美食和購物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