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峰火硝煙的抗日戰場上戰鬥過的新四軍五師文藝戰士,
他是在白色恐怖、艱苦惡劣的環境里堅持鬥爭的游擊戰士,
他是建國後文藝戰線的拓荒者、湖北戲曲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他就是黃振......
黃振
黃振別名黃焰雄、黃英雄,1920年4月10日出生於湖北省黃陂縣羅漢鄉的一個中農家庭。1926年,黃振在鄉私塾讀書4年,1937年被鄉保長抽壯丁集訓3個月。1938年11月被日寇抓去做勞工,在諶家磯修橋8個多月,不久逃跑,參加了當地抗日游擊隊,1939年10月通過敵人封鎖線,到湖北安陸趙家棚加入了轉戰於武漢外圍敵後戰場的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黃振
1941年, 參加整編後的新四軍五師司令部第一期參謀訓練班學習。黃振先生自幼曾經拜師學過楚劇,從而順理成章在參謀訓練班當上了俱樂部文娛委員。
- 1941年夏,他套用楚劇《十里涼亭》形式,自編自演了一出新楚劇《妻子送郎參軍》,得到李先念師長的誇獎—「我們的小參謀在台上大出風頭」。當年10月,他被調入師政治部文工隊。剛到,就扮演新楚劇《趙連新歸隊》主角,演出轟動全師。從此,文工隊增設楚劇組,黃振先生任副組長。
黃振同志與他的老首長、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同志在一起
楚劇組創作演出了《新古城會》、《反共害民記》等許多新楚劇。楚劇組不僅為部隊戰士演出,每逢鄂豫邊區大型群眾集會,也少不了要演出。為提高演出質量,黃振先生多次到漢口邀「角兒」,不少楚劇藝人得以參加革命。在黃振先生的精心經營下,楚劇組由開始的六七個人發展到了二十多人,行當具備,陣容整齊。
新四軍五師師長李先念(左一)在行軍途中
1942年秋,楚劇組擴編為楚劇隊,黃振先生任隊長。
從1942年組建到1946年6月參加震驚世界的新四軍五師中原突圍,黃振先生領導的五師楚劇隊(組)以舞台為陣地,以戲曲藝術為武器,創作演出了大量楚劇現代戲和古裝戲。配合戰爭形勢,進行政治宣傳鼓舞我軍士氣,瓦解敵偽軍心,用黃振先生的話說: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這支隊伍成為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文藝輕騎兵。」
出任校長
1958年秋,湖北省第一所新型中等戲曲藝術專科學校——湖北省戲曲學校開辦,黃振先生出任校長。
他知道光靠他這個校長是辦不好戲校的。他相信「名師出高徒」、「明師出高徒」。因而,湖北省戲曲學校從開辦伊始直到「文革」前夜,黃振先生在物色教師方面,摒棄「左」的規範,「廣求賢才,博納名士」,並提出「依靠教師辦好學校」的口號。只要你有本事,黃振會不擇手段、不惜代價把你請到他身邊來。
黃振和戲校78級部分學生合影(1983年,左起蔡美蘭、李晶、杜麗娟、劉丹麗、張健、宋瑋)
「文革」中黃振最重大的一條「罪狀」就是「招降納叛」、「網羅牛鬼蛇神」。今天看來,或許正因為他敢於「招降納叛」、「網羅牛鬼蛇神″,當年湖北省戲曲學校學生,才有可能頻沾雨露,茁壯成材。
創辦漢劇科
1958年,省文化局舉辦全省漢劇演員進修班,進修班的老師大多是來自省、地、市、縣漢劇名老藝人。進修班結業,省戲校掛牌。黃振把他們幾乎全留下,首先辦起了漢劇科。當時漢劇科的教戲老師可謂名流如云:
- 「一末」魏平原、
- 「二凈」吳楚臣、
- 「三生」徐繼生、
- 「四旦」劉順娥、
- 「五丑」馮小紅、
- 「六外」髙海山、
- 「八貼」萬盞燈、
- 「九夫」曾天福、
- 「十雜」徐正奎、
- 琴師董松山、鼓師王育山等等,不是清末民初的漢劇「榜眼」、「探花」,就是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三鼎甲」,或是四五千年代漢劇界的聞人名宿。
開辦京劇科
1959年,開辦京劇科。黃振先生派專人赴北京、上海不惜代價延請名師。
- 諸如曾在清朝末年被選為「內廷供奉」的張佩秋,本世紀二十年代曾與蓋叫天齊名、
- 息演後又有三十多年戲曲教學經驗的牛鑫泉(小山),
- 本世紀三十年代被譽為「鼓佬四傑」之一的鼓師魏希雲等老前輩,
- 以及琴師李炳南、笛師胡景宜等等,皆高薪請來為學生開蒙。
六十年代初,一批年富力強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加盟湖北省戲曲學校。他們是:
- 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就遍滬漢、久盛不衰的「麒派」老生陳鶴峰;
-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1930年創立,俗稱「德、和、金、玉、永」科班)高才生,
- 本世紀四十年代揚名京、津、滬、漢的名武生賀玉欽;
- 本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被譽為「坤伶祭酒」、「花衫泰斗」的名旦雲艷霞;
- 梨園世家,一門名伶,本人能演、能導、能編的小生楊玉華;
- 名丑張嘯莊、名凈葉盛茂,
- 以及老生郜俊卿、錢子卿、武功教師程文泉等。
開辦楚劇科
與京劇科同時開辦的楚劇科(曾稱「花鼓科」)教師嚴楠芳、李雅樵、詹玉魂、吳兆嵐,天沔花鼓戲(現稱荊州花鼓)教師趙德新(藝名賽雲霞)、王金苟、張守山,崑曲老師袁傳璠(專教身段)等等,都是各自劇種中聲名赫赫的大演員。
1960年代京、漢、楚各科還聘用或啟用大批青年教師,如京劇科的陳家樹、劉磊等,漢劇科的陳津俠、祝治邦等,楚劇科的余笑予、鄭維漢等。
教學理念
黃振先生很清楚,要建成「雷打不散的班子」,沒有好「角兒」是不行的。因而,他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成名角、當名演員。基本指導思想就是「拔尖」。
與學生朱世慧合影(1980年)
俗雲:「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的「狀元」大都是具有彼行彼業天賦者。天賦欠高,入門且難,遑論「狀元」!戲校招收學生,是按戲曲藝術自身的特殊要求篩選而得。一般說來,乍進校時,彼此差別不會太大。經過一段時間,儘管課程一樣,天賦較高者脫穎而出。所謂「尖子」,其實並非「拔」出,而是規律使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優勝劣汰。
1963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觀看學生演出後欣然命筆題詞
在湖北省戲曲學校當一個「尖子」學生不容易。黃振先生對「尖子」學生很「苛刻,不僅要求他們思想端正、作風正派、學習刻苦,還要求他們在學好本行當老師「看家活兒」的同時,接受更多的戲曲藝術營養。具體作法就是:「派出去」、「請進來」和「雁過拔翎」。
與58級學生合影(1980年,左起鄧春美、程彩萍、李春芳、嚴珊君)
大凡學校都有寒、暑假,湖北省戲曲學校亦然,但「尖子」學生從來沒有。每當寒、暑假,「尖子」學生大都會被老師帶出去看戲學戲。《三娘教子》、《鎖五龍》等傳統戲,《紅嫂》、《送肥》等現代戲就是這樣學回來的。為彌補當時辦學條件不足,黃振先生還把一部分「尖子」學生送到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央戲劇學院進修(時間多者長達五年)。這就是「派出去」。
黃振同志和董必武、鄧子恢、張體學同志在一起。(左2:鄧子恢,左4:董必武,左起6:張體學,右起3:黃振)
為彌補當時湖北省戲曲學校師資條件的不足,黃振先生特請校外著名戲曲藝術家來校給「尖子」學生傳藝。張君秋、李世濟、陳伯華、周天棟、沈雲陔、關嘯彬,桂劇表演藝術家尹羲等等,都曾經是湖北省戲曲學校的客師。這就是「請進來」。
外地著名戲曲劇團來漢演出,黃振先生都會不失時機派「尖子"學生去突擊學習其拿手戲或「絕活兒」,黃振先生稱之為「雁過拔翎」。《擋馬》、《掛畫》等傳統戲,《飛奪瀘定橋》、《補鍋》、《打銅鑼》、《游鄉》等現代戲,就是從這些「過雁」身上「拔」下的「翎羽」。
黃振先生
黃振先生在「拔尖」同時,並未忽視普遍培養。「紅花還需綠葉扶」,黃振先生知道:光有「角兒」,沒有「三路」等「硬里子」,「雷打不動的班子」是建起來的,即或建起來了也長不了。回想當年湖北省戲曲學校不管哪個科演出,演員陣容、舞台作風有口皆碑如果沒有「普遍培養」的基礎,焉能如此!
看今日,一大批當年湖北省戲曲學校學生,縱橫掉闔於舞台上、銀幕中、螢屏里,為發展戲曲藝術事業弘揚民族文化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其中多人已經成了流、專家。這一切,是老校長黃振先生多年前奠下鴻基:
這一切,正是他建立「雷打不動班子」美夢成真!黃振公,真戲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