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418字,閱讀約4分鐘)
前天和朋友逛街的時候,看到我的一個同事和她的兒子一起買鞋,以前就聽說他家兒子是個暖男,但沒有見過,這次著實把我羨慕壞了。
她的兒子都上初中了,但是像小孩子一樣特別懂事,跟媽媽很親,媽媽買的衣服鞋子,他都拎著;
而且一直攙著媽媽的胳膊,左一個「媽渴不渴?」右一個「我媽挑的最好看!」
看著這懂事的孩子,我們不禁紛紛誇讚她,怎麼培養了一個這麼懂事的孩子,不僅孝順還善解人意,這兒子真是媽媽的皮夾克啊。
相信沒有一個媽媽想讓孩子和自己越來越疏遠吧,但是有的孩子在上了初中之後,很多媽媽卻發現,曾經那個總是找媽媽、粘著媽媽的孩子,不再想跟自己多說幾句話了,也沒有那麼的想跟媽媽待在一塊兒了。
縱觀成年後,還跟媽媽「親一輩子」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建立良好「溝通氛圍」的家庭:
良好的溝通氛圍,可以幫助孩子表達自己,並建立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和理解。
家長最好每天抽出時間與孩子保持開放和親密的聊天溝通;
適時地傾聽他們學校和生活中的需求和感受,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
這樣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溝通氛圍,往往可以伴隨孩子一生。
主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家庭:
通過這樣的鍛鍊,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逐步讓孩子掌握「管理自我」和自我決策的能力,進而變得更加獨立自主,並"責任感」滿滿。
家長要給予孩子適度的「自主權力」,讓他們有機會獨立思考、獨立制定小目標和獨立解決各種小問題。
有「安全感」的家庭:
孩子需要在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因此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制定合理的「家規」。
規矩的制定要清晰明確,同時要注重適度和公正,讓孩子明白家庭中每個成員的權益和責任。
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陪伴」的家庭:
每個孩子都需要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因此家長們應儘量騰出固定的時間,與孩子每天進行家庭活動、交流互動,如:"談心""做家務"等......
讓孩子感到被重視和被愛,從而培養出孝順和懂事的優良品質。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也要做好示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榜樣,只有父母積極地展示出孝順、尊敬和關心長輩的行為,孩子才能去模仿和學習。
在培養出優秀「好兒郎」的道路上,父母還有很多路要走......
其實,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己體現出孝順和懂事的品質,孩子才能從中學習到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父母要鼓勵孩子承擔適當的責任,如照顧自己的個人物品、參與家務、關心家庭成員等。
通過適度的責任分擔,孩子可以培養責任感和懂事的品質。
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和愛心意識:
父母要引導孩子多多善解人意,理解他人和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
可以通過參與志願者活動等方式,讓孩子從小參與和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意義和快樂。
鼓勵孩子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要給予孩子言語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同時,要教導孩子如何與他人溝通和解決問題,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和衝突解決能力。
保持耐心和理解: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家長要常常保持耐心,多多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要期望孩子一步登天、一蹴而就。
要相信孩子未來的潛力,給予他們適度的發展空間和時間,畢竟我們自己也是那個年齡段走來的,讓他們慢慢成長切勿「拔苗助長」。
辣媽語錄:
孝順懂事的好孩子,往往出自「有愛」和「和睦」的大家庭。
家長要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鼓勵他們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肯定等,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懂事和孝順的品質。
家長們,你的孩子有和你漸漸疏遠嗎?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