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安能:「救援紅」的實力密碼與使命傳承

2024-11-02     千龍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張文暉)在抗洪搶險的堤壩上,常能見到一支身著紅色制服的搶險救援隊伍,他們便是來自全國唯一以應急救援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安能。

這家企業多次參與國家搶險救援行動,出色完成每次任務背後有著怎樣的付出與實力?近日,記者跟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織的「走進新國企·安瀾江河的水電鐵軍」主題採訪活動,前往中國安能位於廣西南寧、湖北武漢、江蘇常州等地的救援基地探尋答案。

一專多能:打磨救援利刃

10月28日,在南寧(那馬)救援基地,記者目睹救援隊員們苦練技能:手持切割機切斷緊挨燈泡上方的鐵絲、破拆救援訓練時僅約10秒就能絞斷一根鋼筋、挖掘機投籃、液壓鉗夾雞蛋等。他們以此提升救援的快速性、精準性和穩定性。

中國安能第一工程局南寧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余元強稱,為提高救援能力,基地依「精一、通二、會三」思路加強科技救援力量建設,結合分隊裝備實際,讓每名戰鬥員確定精專方向、明確會用種類,確保做到5+ N(「5」包括人人是應急救援員、會駕駛衝鋒舟、會用大功率排澇車、掌握一門重型設備操作、會用地震救援工器具,「N」指掌握高精尖設備、電力技能操作等)。

10月30日,武漢救援基地隊員在梁子湖開展拼接水上動力舟橋、衝鋒舟行進、自扶正激流救生艇操作等訓練。韋桂余曾是基地的一名汽車修理工,隨著基地裝備的不斷完善,有了掌握更多技能的想法,完成本職工作後主動學習,如今已經掌握動力舟橋等多項技能。武漢救援基地主任張衛華表示,該基地應急救援員專業技術資格認證率達90%,「精一、通二、會三」的技能救援員比例逐年上升,一專多能率達100%。

常州救援基地三中隊則通過師徒結對、外聘輔訓、選學送培等形式,培養出成熟機械操作手43人,47人學歷升級,5人獲一級建造師執業證書,6人取得註冊安全工程師證書。

科技賦能:為生命救援加速

走進南寧(那馬)救援基地,各類救援應急車輛整齊停放,通訊指揮車、子母式大功率排水車、水陸兩棲全地形多功能起重機、無人機偵察、水上動力舟橋等救援裝備一應俱全。

在武漢救援基地,一個橙色救生圈引人注目,它可遙控快速起飛,以每秒13米速度飛向指定水域。

在梁子湖,救援人員演示水上動力舟橋的拼接、行駛。據悉,動力舟橋由3個河中舟、2個岸邊舟拼接而成,寬5.7米,最大承載量60餘噸,每次可轉移受災群眾400餘人。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災害搶險中,中國安能救援隊利用其5小時內轉移被困群眾1400餘名,被網友稱為「救援航母」。

中國安能不僅積極採用先進救援設備,還不斷加強創新研發,提升救援能力和效率,為應對複雜救援築牢根基。目前,其已聯合徐工等單位,研發升級智能遙控挖掘機、動力舟橋、打樁船、砂石自動裝袋機等貼近實戰、便於機動的專業救援裝備。

紅色傳承:鑄就應急救援鐵軍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救援人員展現出的敢於打硬仗、啃硬骨頭的優良作風正是源於中國安能的紅色基因。

中國安能集團由原武警水電部隊轉隸組建,是應急救援領域專業力量,長期賡續紅色基因血脈,攻堅克難、敢打必勝,有「水電鐵軍」之譽。

近年來,南寧(那馬)救援基地先後出色完成2019年「7.23」水城特大山體滑坡搶險、2020年「7.08」松桃山體滑坡搶險、2021年「7.20」河南鄭州特大洪災搶險、2022年貴州金支泥石流搶險、2024年雲南鎮雄山體滑坡、湖南洞庭湖決口等重大搶險救援演訓任務;常州救援基地轉企後圓滿完成江西鄱陽中洲圩決口封堵、京津冀特大暴雨災害搶險、青海民和抗震救災等30餘次重大應急搶險任務;武漢救援基地6年來,奔赴6省18地,執行多樣化搶險救援和保障任務近30次。

從「橄欖綠」到「救援紅」,從武警戰士到企業職工,中國安能應急救援團隊雖著裝改變,但肩負的職責始終未變,他們以行動書寫壯麗救援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b2ac8a0c9451d3127b4c9bdf79fc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