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劉學州生前被網暴一案開庭審理。本案原告——劉學州養父母家的舅媽柴女士表示,被告為兩名網絡大V,曾對劉學州有過極其嚴重的網暴傷害(據9月25日光明網)。
2022年1月24日,因尋親走紅的男孩劉學州在尋親成功後自殺身亡,在其留下的遺書中提及自己受到嚴重的網絡暴力。無獨有偶,湖北武漢某小學被撞死亡男孩母親因著裝被網暴,最終自殺;浙江女孩鄭靈華因染粉色頭髮曬照而遭遇網暴,不幸離世……劉學州案尚在庭審階段,案件事實還有待釐清,但以上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件中,我們必須看到,網絡暴力正在嚴重威脅著網絡中的每一個人。
網絡暴力傷人於無形,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個鍵盤,「鍵盤俠們」不費吹灰之力,倏忽間數以萬計的冷言惡語、造謠侮辱就如利劍般刺向無辜的靶心,傷害呈幾何倍數加重,處在輿論風暴中的人們不僅人格尊嚴受辱,遭遇「社會性死亡」,甚至付出生命代價。而對於網際網路大眾而言,「按鍵傷人」甚至「按鍵殺人」的網暴者肆意攪動輿論旋渦,致使網絡空間戾氣橫行,嚴重影響了公眾的安全感。重拳治理網暴亂象,已經迫在眉睫。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新修訂的《網際網路用戶公眾帳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公眾帳號生產運營者不得編造虛假信息、煽動極端情緒、實施網絡暴力等違法違規行為。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對網絡暴力犯罪的重點打擊對象、從重處罰情形、公訴標準和程序、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受害者維權等都作出明確規定。《指導意見》的出台,充分展現了國家從嚴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決心,同時也提示我們,遏制網絡暴力犯罪,不能只靠巨害發生之後事後救濟,更應加強事前事中預防,強化溯源治理,健全長效機制。而打擊網暴相關法律規範的逐步嚴密化和完善化,也為網暴現象的事前、事中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執法和司法依據。
做好網絡暴力溯源治理,必須釐清各方責任,促進多元共治。首先,網絡用戶應該審慎用好手中的「麥克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一句惡語就能引髮網暴的蝴蝶效應,作為社交網絡「意見領袖」的網絡大V,有著影響「意見氣候」的重要作用,應當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應謹慎使用自己的話語權,看清事實、理性發聲。對於普通網民而言,應該秉持理性看待熱點事件的態度,「讓子彈飛一會兒」,小心別成為他人輿論遊戲中的工具人。
其次,網際網路平台也應該積極承擔起維護網絡空間秩序的責任。《指導意見》明確,對於不履行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的,檢察機關可提起公益訴訟。因此,平台方應儘快完善關於懲處造謠、誹謗、人肉搜索等網暴行為的管理規範,如加強對謠言信息的核查和識別,強化標籤明示建立溯源機制,對涉嫌網暴的帳號主體加大懲處力度,建立「黑名單」制度予以嚴厲懲戒,健全用戶的投訴舉報渠道。針對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網暴事件,平台應自覺配合司法機關調查取證。
最後,對於網絡暴力案件,執法司法機關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更準確、更及時、更堅決地介入,同時,切實加強與網信、宣傳等有關主管部門的協同聯動,形成監管合力。
(來源:檢察日報· 法治新聞版 作者:何慧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89f86feb0b0abab72160d9a246c1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