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花園裡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這首魔性的幼兒園歌曲最近爆紅網絡,演唱這首歌曲的幾個幼兒園老師也是人氣飆升。
其中一位黃老師更是漲粉數百萬,開了幾場直播,賺了幾百萬w,賺得盆滿缽滿。
除了幾位快速吸粉的幼兒園女老師,廣大網友也加入「挖呀挖呀挖」的行列,推出了許多搞笑的版本。
「在小小的工地裡面挖呀挖呀挖,掙小小的馬尼,給我媳婦花。」
「我在小小的公司,爬啊爬,掙得少少的工資,不夠花。」
人紅是非多,也有一些吐槽的聲音出現。
比如大v胡錫進就表示:「這幾天看到一些別的大人也跟著挖呀挖呀挖,一些機構做正經宣介也要挖呀挖呀挖,就覺得有點變味了,像是社會性的精神消費降級。網際網路需要興奮感,需要狂歡,這很可以理解。
但挖呀挖呀挖不應成為模仿標版,更不應成趨之若鶩的時髦。我想說,那個幼教老師挖呀挖呀挖挺可愛,但其他大人乃至機構跟著挖呀挖呀挖,就會很滑稽,顯得傻乎乎的。」
對於胡錫進的觀點,我個人不敢苟同。其實老百姓挖呀挖,也就是圖一樂。
所謂精神消費降級,聽著不好聽,但至少能給老百姓帶來快樂。生活中有許多煩惱,「滑稽」也好,「降級」也罷,苦樂不均,貧富差距,懷才不遇,雞毛蒜皮,種種不快樂的事情纏身,如果能夠跟風湊熱鬧挖一挖,短暫忘記煩惱,短暫得到心靈的安慰,無疑也是一種好事。
畢竟,普通人不像有錢人那樣,只能「窮哈哈」,只能「傻乎乎樂一樂」。
言歸正傳,反正我這幾天也一直是在「在小小的花園裡面挖呀挖呀挖」,一不小心就挖到了3首大人小孩都愛的古詩詞,趕緊背下來。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詩詞達人,關注我,每天帶你領略詩詞之美哦。
第1首,《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駱賓王,據說是駱賓王小時候所寫。雖然駱賓王是神童,這首詩也頗有文采,但這首詩的確是以小孩子的視角來展開的。
我們知道,小孩子說話有個習慣,那就是不斷重複著某個字眼,最簡單的是「爸爸媽媽」,再比如就是「水,水,水」之類的話語,故而「鵝鵝鵝」三個字,純粹是兒童口吻,一片天真,使人聞聲而生畫面。
這首詩另一個兒童化的地方,就在於詩歌色彩分明,白、綠、紅、清,色彩鮮明,恰恰是兒童所見的世界。
兒童還不懂得世情如霜,不懂得紛繁複雜的人生,他們的眼中更多是單純的色彩,他們往往以顏色來區分世界。而這首詩圍繞色彩來詠鵝,正是自然而然,沒有半分斧鑿的痕跡。
也因此,這首詩看上去很簡單,卻具有咀嚼的美味。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鵝,也是兒童對於鵝的好奇與嚮往,看到的是兒童對於世界朝氣勃發的探索。
第2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家喻戶曉,成為小朋友必背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有趣的是,這首詩表達的是憐憫農民、珍惜糧食之意,而李紳後來貪財無度,魚肉百姓,生活豪奢。據說,李紳喜歡吃雞舌頭,所以李家院子裡死雞的屍體都堆成了一座小山。
所以,成年人再讀這首《憫農》,就會覺得意味深長了。
小朋友讀詩或者背詩,往往是囫圇吞棗,死勁硬背。雖然這首《憫農》的意思很簡單,幾乎不用死記硬背,但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很不錯,家長對小朋友的寵愛又是無以復加,現在的小朋友內心裡是很難接受「憫農」的思想的。
也因此,在小孩子口中,雖然念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浪費糧食的現象時有發生,而家長一般也不會教育孩子。原因就是孩子太小了,不值得為了一點浪費而去責怪寶貝孩子。
反而是成年人跟著孩子閱讀這首《憫農》,心中有時候泛起無奈之情。
人生行路多難,所謂粒粒皆辛苦者,大約是生活中的寫照。富人可以貪歡無度,而窮人雖然看上去衣食無憂,卻與富人過著天差地別的生活,心態上也是無限悲涼。
第3首,《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詩膾炙人口,人人都能背。
有趣的是,我給小朋友講這首詩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小朋友覺得這首詩好。
所以,我也只能把教材上誇讚這首詩的內容一股腦填鴨式灌輸到孩子的頭腦里,雖然,孩子依然不能在內心感受到這首詩的好處。
現代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就算是小孩子也有手機、智能手錶,時刻就能與家人聯絡。所以,現在的孩子,多數理解不了思鄉、思家的情緒。就算是許多大學生,也沒有什麼背井離鄉的孤獨感,而是海闊憑魚躍的自由感。
大概只有成年了的失意人,才會像李白一樣,忽然看到地上的月光,忽然就有無限思量吧。
失業在家,寫文餬口,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讚賞、收藏和轉發!1塊錢是情,2塊錢是愛,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