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越是善良的人,到最後越無情

2023-12-04     洞見

原標題:莫言:越是善良的人,到最後越無情

莫言:越是善良的人,到最後越無情

若理性不存在,

則善良無意義。

作者:洞見Leyla

2012年,瑞典文學院宣布,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

一時間,莫言成為全球人民談論的焦點,風頭無限。

所謂人紅是非多。

老家的親戚們,看到莫言的成功,一個個都在心裡盤算起了主意。

表弟想沾莫言的光,讓莫言幫忙發表自己那平庸至極的詩歌;

表妹想借莫言的名聲賺錢,開口就是讓莫言贊助40000元。

起初念在親戚一場,莫言總是儘可能地給予幫助。

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幫的越多,惹來的禍端也越多。

在文壇打不出名氣的表弟,把所有的怨氣都撒給自己;

借他名氣斂財卻又賺不到錢的表妹,開始損毀他的聲譽,給他製造子虛烏有的罪名。

如此種種,都讓莫言十分寒心和失望。

於是他決定不再為任何人提供幫助,無論誰請求幫忙,都以冷漠的態度回應。

得不到好處的親戚們,紛紛痛斥莫言薄情寡義。

可薄情寡義的莫言,自此才真正活得舒心。

想起網上曾經有個問題:人為什麼會變得冷漠?

無非就是,真情總被利用,心軟總被當成柿子捏。

當付出得不到感激,再善良的人最終也會變得無情。

1

  • 人一旦善良過了頭,就容易被現實傷了心。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深信善良會帶來美好的回報。

經歷多了才明白:人性總是記仇不記恩。

有時你的真心付出,換不回別人的銘記於心,只能換回變本加厲的索取。

在俄羅斯的一個小鎮上,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故事。

有位叫默罕默德·沙文沙昂的人開著一家雜貨鋪。

某一天,有位窮苦的老人拿著僅有的幾枚硬幣來到他的商店,希望能買到最便宜的麵包。

默罕默德深受觸動,他不僅慷慨地贈送老人麵包,還決定為貧困人群發放優惠券。

誰曾想,隨著優惠券越發越多,默罕默德的店鋪也日漸虧本。

但即便如此,默罕默德也沒有停止自己的善行。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換取優惠券的人越來越多。

但凡周圍誰沒有領到優惠券,就會對著他的店鋪侮辱謾罵;

有時麵包送到店裡晚了一點,就會有顧客憤怒地砸開店門,甚至對著他的家人百般威脅。

默罕默德見此情形,瞬間心涼了半截。

無奈之下,他只好關閉店鋪,從此再也不輕易行善。

王小波說過,善良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錯誤的善良,不會給他人帶來天堂,只會拖累你掉進地獄。

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

一旦你習慣了無條件給予,就有可能助長了別人貪婪的人性。

時間久了,你的一碗米不夠,兩碗不夠,三碗四碗還是堵不住對方慾望的缺口。

好心過了頭,只會讓貪得無厭的人得寸進尺,最終受傷害的只會是自己。

2

  • 涼薄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真心。

作家周國平有個朋友,素來以好心聞名。

有一次,有位無賴找他借錢,對方答應幾天後歸還。

幾天後,朋友催無賴還錢,沒想到對方義憤填膺地說:「你怎麼這樣計較,才幾天,就來逼債?」

朋友聽完這話,內心很是自責,覺得自己太過小氣,便將此事按下不提。

又過了三年,無賴經濟條件好轉,日子過得順風順水,朋友覺得是時候要錢了。

沒想到話音剛落,對方就跳起來喊道:「你怎麼這樣計較,多久了,還念念不忘?」

最終無賴並沒有還錢,並且還逢人就造謠他的壞話,說他摳門吝嗇、不可深交。

朋友知道後心涼了半截,原來自己好心好意,最後只換來這樣的名聲和結局。

在這個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對他好。

就像金庸在《書劍恩仇錄》里說的:

江湖上人心險惡,對待朋友,當然處處以仁義為先。

但對付小人,你要是心軟待他,那就吃虧上當了。

江湖上人心險惡,對待朋友,當然處處以仁義為先。

但對付小人,你要是心軟待他,那就吃虧上當了。

梁曉聲的一位讀者,之前是開飯館的。

有一次他給梁曉聲寫信,說自己很苦惱。

在飯館開業之初,他曾邀請很多朋友來免費吃了兩個星期。

可其中的一個人,從此天天來他的飯館打卡,把他這裡當作自己的免費食堂。

一開始只是自己白吃白喝,後面竟然帶著親朋過來蹭吃蹭喝。

吃完也就算了,每次離開時還順走店裡很多飲料。

讀者想跟這位朋友說清楚,但是還沒開口內心就十分糾結。

他擔心自己把話挑明會損了對方的面子,又害怕會因為這件事傷了彼此感情。

梁曉聲聽完,回復他說:對於這種朋友,不要也罷。

因為你的善良,在他眼裡是理所當然;

你的客氣,在他眼裡是軟弱可欺。

做人行善是美德,但也要看對方是否值得。

不辨是非的好意,往往招致背叛與欺凌,而非珍視。

失去原則的善良,常常遭遇冷眼與漠視,而非感激。

與人交往,不要等到傷透了心,才發現付錯了真心。

3

  • 無情不是冷漠,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彼此。

西諺說:「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

善良不是一味的付出,而是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應對複雜的人情。

有時面對他人的求助,無情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1980年,吳孟達身處浮華的娛樂圈,無意間染上了賭博的惡習,還欠下了30萬元巨款。

但那時的他職業生涯正處於低谷,無力償還債務。

於是他想到了找自己的好朋友周潤發借錢。

沒想到一貫慷慨的周潤發,聽完吳孟達的事之後,只冷冷地甩下五個字:

「你自己解決。」

這件事讓吳孟達心如刀割,他開始對周潤發產生了深深的怨恨。

為了還清債務,他只好重新復出,努力拍攝電影賺取片酬。

短短几年之間,他不僅擺脫了債務的困擾,還一舉拿下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也是到了此時,他才理解了周潤發的良苦用心:

若不是周潤發無情拒絕自己,也許自己還是習慣於借錢去處理債務。

長此以往,只會在賭博、還債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以至陷入絕境。

羅素說:「若理性不存在,則善良無意義。」

善良如果沒有伴隨理性,只會傷人又傷己。

作家斑馬有個同學叫小A,她家裡有車有房條件很不錯。

偶然的一天,她的母親被確診為白血病。

母親確診以後,小A沒有第一時間帶母親到醫院治療,而是迅速在朋友圈發出求救信號。

她聲淚俱下地陳述著母女情深,請求大家貢獻一份力量。

很多同學聽說了這件事,紛紛發出了捐款。

但是斑馬卻沒有任何表示。

後來小A找到斑馬,說你不捐款能不能在公眾號幫忙募捐一下,畢竟你這方面做得比較好。

斑馬說:深表同情,無能為力。

小A憤怒地質問道:你也是有父母的人,怎麼這麼冷血?

斑馬回答說:你自己有收入,母親有醫保有退休金,現在剛查出癌症,你就忙著從別人口袋掏錢。你是自己有孝心,還是想讓別人幫你盡孝心?

小A聽完啞口無言,默默刪除了求助的朋友圈。

斑馬的行為,看似無情,實則經過了深深的思慮。

蘇格拉底說:無知的人是沒有資格行善的。

無知的善良往往是盲目的,它可能縱容惡行,甚至傷害自己。

但真正的善良,都帶有一些冷漠和疏離。

這份冷漠並非缺乏同情,而是在實踐善良時,不忘為自己築起一道防護的高牆。

當我們能夠以理智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才能從無知中剝離出來,去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

所有的無情,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保護,更是對善良的珍惜。

聽過一句話:「人活在世上,應該要有善良之心、學識修養,以及大大小小的美德,但卻不能過度。」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不假思索的仁慈,只會任人欺凌;不加約束的善舉,只會任人宰割。

面對他人的予取予求,試著無情一點,並不會對誰造成多大傷害。

相反,當你能冷靜看待周遭的一切,你的善良才算真正有意義。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4001048db51caf5101629b0bf1e2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