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壓力大?廣汽豐田裁員約1000名勞務派遣員工

2023-07-26     汽扯扒談

2023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內卷」競爭變得愈演愈烈,各大車企的生存變得愈發艱難,一輪一輪的裁員潮席捲而來,最近這股風潮已經向合資車企蔓延,但是讓很多人沒有預料到,去年銷量突破百萬輛的廣汽豐田,近期也傳出調整型裁員的消息。

根據廣汽豐田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鑒於近期的生產水平,該公司提前終止了約1000名勞務派遣員工的合同,並不會涉及公司正式員工,該公司將依法給予經濟補償,並向受影響者說明情況。

銷量下滑,盈利壓力大

有廣汽豐田員工表示此次裁員來得非常突然,白天自己還在上班,晚上就收到消息被裁員了。好在此次廣汽豐田裁員補償非常厚道。根據賠償方案來看,賠償金主要由以下幾塊組成:經濟補償金+代通知金+感謝金+預發獎金+額外支付7月22-31日工資,總體上相當於N+3的水平,在各大車企裁員補償中算是十分厚道的,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廣汽豐田對於這次裁員的堅定立場。

目前來看廣汽豐田年產量在100萬輛左右,擁有員工約1.9萬人,公司此次裁員約1000人,占比約5%。根據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人早些時候表示,廣汽豐田在上周末解除合同並提供了補償。另據部分裁員員工稱,公司裁員背景是「價格戰壓力」和「新車銷量下滑」。

目前廣汽豐田工廠主要負責生產凱美瑞、雷凌和bZ4X等車型。被曝裁減派遣工人表明價格戰給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合資車企帶來了巨大壓力。

根據廣汽豐田官方數據顯示,廣汽豐田6月份銷量為87200輛,雖然環比增長18.5%,但對比去年同比下滑了13.5%。2023年1-6月份廣汽豐田累計銷量為452800輛,同比去年上半年銷量500200輛下滑9.48%。

從數據來看,2023年廣汽豐田無論是6月份單月,還是整個上半年銷量同比都要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因此可以看出廣汽豐田想要完成全年銷量提升10%的目標,還是有一些難度的。

另一方面廣汽豐田在電動化轉型上進展相對緩慢,目前雖然有bZ4X、威蘭達和CHR-EV等新能源車型,但不得不說這些車型的產品力有些跟不上時代而且定價虛高,不過好在今年年初廣汽豐田針對bZ4X進行了價格調整,通過大降價的方式將這款車的銷量硬拉了上去,不過這種賠本甩賣的行為只是治標不治本。

整體來看,受到自主品牌產品和新能源產品的衝擊,廣汽豐田的燃油車基盤正在逐步萎縮,新能源領域又因轉型滯後而無法延續品牌在燃油車領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廣汽本田出現了營收上升而盈利下降的情況,可見價格戰已經讓廣汽豐田感受到不小的盈利壓力。

電動化潮流引領汽車人才需求轉型

伴隨著汽車產業不斷向受到電動化潮流引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都投入到了轉型之中,因為「禁燃令」和環保積分的雙重壓力,很多車企都紛紛停止了燃油車型的更新換代和技術更新,轉而投入了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之路。

產品技術的轉型也必然會引領技術人才的轉型,對於汽車行業來說針對傳統燃油時代的裁員大潮已經來臨。由於正在經歷向新能源汽車過渡的階段,全球汽車企業紛紛採取裁員和收購策略以降低成本,自從去年以來,國內外各家車企紛紛開始「人員優化」。一方面需要注意的則是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一些傳統工作崗位逐漸消失,但同時也催生了如軟體開發和新型零部件等新興崗位。

今年3月份大眾集團旗下上海變速箱公司啟動了裁員計劃,截止到2023年5月31日,已有約300名員工簽署協商離職協議或辦理退養。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變速箱(上海)公司將在2023年3月底正式停產的消息。據悉,大眾變速箱(上海)公司曾發布一封員工新,稱收到汽車產業轉型的影響,公司唯一產品手動變速箱的市場需求在持續降低,儘管公司在產品線、生產規模、員工數量方面不斷縮減,但是依然無法對抗行業變革的宏觀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眾變速箱(上海)公司管理層慎重決定,計劃於2023年3月底正式停產,進入解散清算流程。

在裁員傳統變速箱工廠員工的同時,大眾集團正在加大電動車研發及生產。2023年5月28日,大眾安徽宣布新增231億元投資,用於電動車型研發,與之同步的是大眾安徽工廠正在招收電動汽車測試工程師在內的多個新能源方面的崗位。

今年2月份,福特汽車宣布,為削減成本並在電動車市保持競爭力,福特決定在全球開啟裁員工作,只在5月份福特中國就裁員約1300人。面對福特的裁員風波,福特汽車中國人力資源總監李寧娜在採訪中表示:「隨著業務轉型,公司對人才的要求,甚至是組織架構的要求,都非常不一樣。」 福特中國希望打破傳統認知,在百年老店底蘊之上,全力推進轉型,希望能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包括自動駕駛、軟體、電池等方面,以及其他不同行業的人才加入福特。

不可否認,越來越多車企裁員,確實是由於當下嚴峻的車市競爭形勢。另一方,對於車企而言,面對新能源浪潮,車企進行人員結構優化和調整,也成為車企裁員的「導火索」。對於車企而言,無論是產品還是人員調整,都勢在必行,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車企在人員結構上有新的動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083d0a2ccd1d95243f586d9cdc66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