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2023防務百強出爐,未上榜的企業是走向輝煌還是瀕臨破產?

2023-08-21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2023防務百強出爐,未上榜的企業是走向輝煌還是瀕臨破產?

「一周熱點」

8.14-8.21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點擊此處,聆聽本期早讀

又到了8月,防務新聞(DefenseNews)網站如期發布了2023年度全球防務企業100強(Top 100 for 2023)榜單。

在與上一年的對比中,我們發現了太多「不變」之處,如上一年文章中所提及的一些特點、趨勢等還在延續,乃至加強。所以,今年的這2篇觀察文章,一定程度上會對這些「不變」之處做附註再補充,同時也會分析新的變化。

格局穩定,排名小波動

自2000年開始發布榜單以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連續24年穩居榜首,業績上遙遙領先第二名。

2023年度榜單上,洛馬的業績是第二名RTX的近1.6倍,後者是由雷神和聯合技術昔日兩大巨頭合併產生的「巨無霸」。

除非榜單前10名的巨頭間進行合併,抑或洛馬這個史無前例的行業巨獸「拆分」,這一格局才可能被打破。但目前來看,行業前十的這些防務巨頭,在格局上已經趨於穩定,而與這種穩定相伴的是它們在榜單排名上的小浮動。

在波音從去年的第3跌至第5的同時,去年排名第5的通用動力擠至第6。而去年排名第6的中國航空工業躍至第4位。

典型的例子是波音。波音去年從榜單第3位跌至第5位,這種「滑落」的直接原因是項目進度推遲、質量問題、成本上升與超支等現象,具體到項目和型號,是KC-46「飛馬」加油機、T-7A「紅鷹」教練機以及VC-25B「空軍一號」總統專機等幾個重點軍機項目累計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持續虧損。直至去年,波音防務部門開始調整重組。

早讀 | 全球防務企業百強榜出爐,揭示中美俄歐的不同趨勢

這種穩定與小波動的特徵,也不單單適用於榜單前10名以及榜單前三分之一企業(榜單前10名企業的營收占百強營收總額的近56%),也體現在榜單中企業的地域分布。

一如既往,名單上超過一半的公司是美國企業,有不到三分之一的31家公司是歐洲企業,除去4家中國公司後亞太地區還有8家企業上榜(日韓各3家、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各1家)。另外,印度、俄羅斯的企業沒有數據,未被涵蓋。

圖為美國陸軍開始換裝的BAE系統公司的AMPV多用途裝甲車,以取代上一代的M113裝甲運兵車。

榜單中的諸多巨頭都是超大型的跨國企業,也會有在美國的銷售額高於公司總部所在地的情況,就比如英國BAE系統公司、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

不在榜單之中的「低調者」

沒有出現在榜單上的不只是俄羅斯、印度的防務企業,還有一些有著大量防務收入的私營企業。

比如已成為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重要太空發射提供商的SpaceX,以及2022財年裡收穫美國國防部超過20億美元合同的無人機廠商通用原子,而今年防務新聞的報道中還為我們標記了ADS(大西洋潛水供應)——這是一家從小型潛水裝備商店發展壯大而來的家族企業,是美國國防部的重要的戰術裝備分銷商。

ADS官網介紹,「20多年前開始為海豹突擊隊配備優質潛水設備。」「管理著3000個供應商夥伴,供應著5萬多種軍事裝備和戰術裝備產品。」

因為美國政府監管機構不要求私營企業披露收入、利潤或資本投資等財務信息,因此許多私營公司選擇對外保密其財務數據。

雖然這份百強榜單中一些私營企業出於擴大企業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考慮對外披露了數據,但更多公司則選擇了「隱身」,對防務業務規模三緘其口。

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產品大名在外、銷路頗廣,但對其真實業績情況卻秘而不宣。

但這不妨礙媒體對這種行業現象進行報道。防務新聞在揭曉榜單的同時,預言「私人資本正崛起成為國防領域關鍵參與者」。

其直接原因在於:防務業務的利潤率雖完全無法與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相比,但這塊市場的風險又相對較低,且客戶是有著穩定現金流的政府客戶,確定性更強。因此,防務業務成了私人資本靈活廣泛的投資組合中一部分,成為「可以盛放雞蛋的又一個籃子」。

防務新聞報道稱,高超聲速、商業航天等成為私人資本投資的熱門領域。

同樣不對外披露其防務收入、在榜單中「隱身」的還有網際網路科技公司。

這一點在去年的文章就有說到,但今年防務新聞「預言」了其「崛起」——服務和信息技術部門作為該行業主要組成部分的地位日益突出

比如去年底,亞馬遜、谷歌、微軟和甲骨文四家公司參與競標的「聯合作戰雲能力」(JWCC),JWCC這項雲服務潛在合同高達90億美元,涵蓋非機密、秘密和絕密級別的業務。而其「突出地位」的一面在於美國的國防機構、軍事部門等在工作中是首選使用JWCC,比如在處理國家最敏感的數據時。

美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將其技術能力在軍用領域投射也是早已有之了。

走向破產?走向輝煌?

雖然俄羅斯防務企業沒有出現在百強榜單中,但這絲毫沒有降低防務新聞對它們的高度關注,乃至刊登專文評析「為什麼數十家俄羅斯企業破產或走向破產」。

文章中盤點了一些俄羅斯防務企業所面臨的諸多狀況:從通貨膨脹、成本上漲到人才流失;從固定價格合同中企業不得不承受的虧損到俄羅斯國防部的付款延遲、企業只好選擇貸款度日;以及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對俄全方位制裁之下,這些情況的進一步惡化,企業的交付延遲、為受制裁零部件尋找替代品所支付的高昂成本等。

在這些狀況相互疊加之下,一些俄羅斯防務企業正在被拖入債務困境,瀕臨破產邊緣……

防務新聞專文敘述《為什麼數十家俄羅斯企業破產或走向破產》,「俄羅斯政府的國防預算不斷增長,但仍有數十家俄羅斯防務工廠正在進行破產程序或申請破產。」

相比於俄羅斯防務企業的「被唱衰」,防務新聞這份榜單中的烏克蘭國有的烏克蘭國防工業(Ukroboronprom)則比上一年排名上升24位,達到第65位,收入增長70%,達到了12.85億美元。

同樣,因俄烏戰爭而在近年業績中有著「立竿見影」式表現的還有航空環境公司。該公司雖然未能上榜百強,但其憑藉俄烏戰場上的明星武器裝備「彈簧刀」巡飛彈,在2022財年裡防務收入增長了8%,達到2.94億美元。

俄烏戰爭初期,「彈簧刀」巡飛彈和「標槍」反坦克飛彈等一併成為一時風光無兩的美式明星武器裝備。

防務新聞如此報道:「航空環境公司在俄烏戰爭中的突出作用及其過去一年的業績增長,標誌著小型防務公司在市場中的格局發生變化。

而航空環境公司CEO瓦希德·納瓦比(Wahid Nawabi)在今年6月的採訪時表示,「(美國)從高度依賴無人機的反恐戰爭到為大國衝突做準備的轉變,並不意味著小型無人系統就無用武之地了……我們在烏克蘭看到的是這種分布式戰爭的概念,是更小的團隊、更小的部隊參與其中。小型無人機和巡飛彈藥使烏克蘭軍隊能夠做出許多以前沒有人認為他們能做到的事情。」

這位航空環境公司CEO所言,表明俄烏戰爭對小型無人機技術和產品產生了直接的推動,正在給行業帶來顯著「變化」。

不止於此,從技術角度而言,防務行業正在醞釀著或者已處於風口之上的「變化」還包括高超音速、「忠誠僚機」、無人水面艦艇、人工智慧、更為廉價的巡飛彈等等。而這些新技術又「恰好」被視為一些中小型防務企業發展乃至異軍突起的機遇。下周的早讀中,我們將繼續這一觀察。

排版:陳奕煊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fe0c7afd3e85fd293a67011feb05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