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阿Q正傳》:嚴順開一夜成名,六小齡童銀幕首秀

2022-08-16     電影聚焦

原標題:1981年的《阿Q正傳》:嚴順開一夜成名,六小齡童銀幕首秀

1981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一系列改編自魯迅作品的電影接連上映。

在此之前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並不多,觀眾最熟悉的大概就是1956年桑弧導演的《祝福》。

恰逢這個重要的時刻,不少大導演都紛紛上陣把魯迅的作品搬上大銀幕,比如長影廠的導演呂紹連拍的《藥》,北影廠的水華導演執導的《傷逝》,都拍出了不同的風格。

這其中最為觀眾認可的,當屬1981年岑范導演的《阿Q正傳》。

影片上映後不僅在國內廣受好評,在國際上也大放異彩,曾入圍坎城電影節。

特別是飾演阿Q的嚴順開把角色演繹得極其深入人心,完美還原了觀眾對阿Q的想像,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而且還獲得了第二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拐杖獎」。

01、原定趙丹來演阿Q,卻成為永遠的遺憾

《阿Q正傳》電影的誕生,最早源於趙丹和陳白塵的一個約定。

一位是憑藉《馬路天使》《林則徐》《烈火中永生》等名垂影視的演員,一位是在劇壇馳騁50年的編劇,兩位都是當年中國影壇前輩級的人物。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兩人就曾商議拍電影《魯迅傳》,還準備邀請於藍、孫道臨、謝添等大牌影星出演。

但由於種種原因耽擱,這個願望一直沒能實現,直到1980年隨著魯迅誕辰100周年的日子即將到來,趙丹和陳白塵聚在一起又提起了《魯迅傳》的拍攝。

但對於魯迅這一角色的選擇,兩人一直爭議不下,就在這時陳白塵突然冒出一個想法。

與其在《魯迅傳》上左右為難,不如把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搬上大銀幕,作為魯迅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實在應該拍成電影。

雖然早在1958年香港就把這部作品拍成了電影,但在內地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

陳白塵問趙丹願不願意演阿Q,趙丹一聽非常興奮。

自從1965年拍完《烈火中永生》後,趙丹已經15年沒有拍過戲,而且這又是魯迅的經典作品,趙丹非常渴望這次機會。

幾天後,上影廠通過了陳白塵的提議,《阿Q正傳》的拍攝也正式提上日程。

之後就進入電影的籌備工作,先是定下老導演黃佐臨執導本片,同時陳白塵也迅速投入工作,在當年的9月份就完成了劇本。

但意外也隨之到來:趙丹被查出胰腺癌晚期,無法再參與拍攝。

一個多月後65歲的趙丹去世,這次未能實現的合作也成了陳白塵永遠的遺憾。

黃佐臨導演也因為趙丹去世不願再拍,所以之後就由岑范導演接過導筒,繼續拍攝和選角的工作。

02、選角引發爭議,導演力保嚴順開出演

作為魯迅先生筆下最鮮活的角色之一,阿Q是不少演員都非常想演的人物。

其中不少人給岑范導演推薦了郭凱敏,當時的他憑藉電影《廬山戀》名氣正盛,是年輕演員里的領軍人物。

但岑范覺得郭凱敏實在是太帥了,不太符合阿Q的形象,恰好執行導演石勇也給他推薦了上海滑稽劇團的演員嚴順開。

40多歲的嚴順開在劇團已經摸爬滾打近20年,儘管舞台經驗豐富,但還沒有過拍電影經歷。

電影廠也傳來一些反對的聲音,覺得嚴順開只演過滑稽戲,而且他的外形也不夠「上相」,演不了這個角色。

就這樣嚴順開來來回回被叫到片場試鏡好幾次,一度讓他十分崩潰,差點要放棄這個機會。

雖然一直有反對聲音,但岑范堅持啟用嚴順開,他認定了看似貌不驚人的嚴順開絕對能演好這個角色。

為了不辜負導演的期望,嚴順開提前幾個月就來到紹興農村體驗生活,跟著當地的農民學習勞作,讓自己慢慢找到阿Q的感覺。

拍攝期間嚴順開也非常敬業,每天頂著炎炎夏日穿著長衫馬褂拍攝,也從沒叫過一句苦。

在拍一場偷蘿蔔翻牆的戲時,道具組為了還原情景在牆邊放了一條狗,嚴順開翻牆時嚇了一跳,從牆上摔了下來摔傷了肋骨。

但他處理好傷口後沒有休息,忍著疼打上石膏,接著就回到片場繼續拍攝。

嚴順開把自己全部沉浸到角色里,即便拍完一場戲休息時,他也很久都回不過神來,完全把自己當成了阿Q。

事實證明嚴順開把角色拿捏的入木三分,既有滑稽可笑的喜劇性,還有卑微無依的悲劇性,賦予了阿Q血肉和靈魂。

嚴順開的表演讓他接連獲得百花獎和瑞士國際喜劇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更是在觀眾中間打響了知名度。

1983年的春晚上,受到總導演黃一鶴邀請的嚴順開表演了《阿Q的獨白》,台上的他眉飛色舞,用生動的表情和台詞再次演繹阿Q,表演水平堪稱一流。

03、導演是夏夢前男友,六小齡童客串出演

除了嚴順開,本片的導演岑范也同樣值得一提。

從1947年開始,話劇演員出身的岑范就作為大導演朱石麟的助手,在香港參與了多部電影的拍攝。

這期間他還和長城公司的女明星夏夢墜入愛河,但後來岑范回到內地,夏夢留在香港,這段感情也無疾而終。

回到內地後岑范導演了《群英會》《借東風》《牛郎織女》等多部戲曲片,此外還和鄭君里共同導演了經典影片《林則徐》。

經驗豐富的他在拍《阿Q正傳》時,特彆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原著。

比如原著中有很多阿Q的心理活動和描述性的文字,很難在電影中直接呈現,所以岑范就提出使用畫外音來彌補。

為此他專門找來配音水平一流的孫道臨配音,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感情,完全能把原著的情境更好地傳達給觀眾。

此外,紹劇表演藝術家六齡童也是本片的顧問之一,他對劇本涉及的紹興當地的風土人情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

他的兒子、當時只有22歲的六小齡童也在劇中客串了一個革命黨的角色,雖然只有寥寥幾個鏡頭也沒有台詞,但也成為他的銀幕處女秀。

一年後,六小齡童被楊潔導演選中,自此成為響徹全國的「美猴王」。

40年過去,影片的大多主創人員都已經不在人世。

岑范導演早已於2008年去世,而帶給觀眾無數歡樂的嚴順開也在2017年離開。

此外,為本片配音的孫道臨,飾演趙太爺的李緯等,也都已經不在人世。

斯人已去,感謝他們留下這樣一部藝術經典永存於世,為一代代觀眾所喜愛。(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2f694a73aa2d4f668e81383e5ab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