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書法寫成「麻繩體」,竟然是練了這塊「冷門」碑,還秘不示人……

2024-10-07     櫻花細雨話文字

在每位書法人的學書過程中,都在竭力尋找自己的風格。筆者曾經聽一位書法圈內大佬講,有些書家為了讓自己的書法風格保持神秘感,往往把自己風格形成的一些關鍵資料私藏密不示人,這樣顯得自己十分高明。

而康有為,這位晚清變法維新的重要人物,不僅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書法領域也獨樹一幟。他的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背後藏著怎樣的秘籍?

談及康有為,他的書法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從最初的唐楷,到後來轉向魏碑,康有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許多人認為,這種風格主要來源於《石門銘》。

然而,有學者指出,在康有為16年的海外流亡期間,他的書法經歷了顯著的演變,其實是練了一塊唐碑——《石亭記千秋亭記》。

這一時期的創作充滿了力量感和節奏感,尤其擅長行草,草書字體流暢自然,都是得益於此碑。

他的書法明顯取法 《石亭記千秋亭記》,以平長弧線為基調,轉折圓轉為主,粗茁渾重,氣勢開張,這種風格也被後世稱為「破體」。

這塊碑刻於唐代開元十九年(731年),由趙演、崔文邕和郭延瑾三人共同完成。雖然他們的事跡已不可考,但這塊碑卻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而流傳至今。

雖然原石已毀,僅存的拓片卻足以讓人領略其風采。 當我們細細欣賞這些拓片的時候,不難發現,康有為筆下那些熟悉的筆畫,竟然在這裡找到了原型。

據說,康有為在獲得這些拓片後,高興得不得了並將其視為珍寶,從來秘而不宣,偷偷地默默研習。

商承柞先生更是直言:「康氏得此拓本後,視為至寶,刻意摹寫,並在該刻筆勢的基礎上,予以進一步的誇張,遂成『康體』」。這足以說明,《石亭記千秋亭記》對康有為書法風格的影響之深。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並非只有經典才能成就一位書法家。事實上,像《石亭記千秋亭記》這樣的「冷門」作品,往往更能激發書法家的創新精神。

因為它們並非傳統經典,所以更容易讓人在其中找到新的靈感和創作空間。當然,這需要書法家有足夠的悟性、實踐和積澱。

古人曾說:「得前人隻字片紙反覆玩味即可得真傳」。在康有為的時代,能夠獲得這樣一塊拓片並從中學習到其天然樸素的特質,實屬不易。

他選擇深入研究《石亭記千秋亭記》這一不常見的碑文,體現了他眼光的獨到和書法路徑的獨特。通過一段時間的專注學習和實踐,他確實在書壇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康有為的書法之路告訴我們,無論是經典的還是「冷門」的作品,都有可能成為書法家們創作的源泉。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有足夠的悟性和實踐能力去挖掘其中的價值。

他的書法風格的形成,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又有敢於突破的勇氣。這種精神,對於今天我們學習書法乃至其他藝術形式,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185d1b9a478692fb4c325a9ba15823.html
















喜結金頂!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