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成為這些年比較高頻的一個詞。而幸福感缺失或者幸福感爆棚,也成為很多孩子們的口頭禪,雖然他們認為的幸福,或許是一種長久的感受,或許只是短暫的一件事而已。
但是,作為父母來講,想要孩子獲得幸福,就要做好足夠的準備,讓自己成為好父母,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幸福感爆棚。
1、美好的家庭時光
我們看很多國外的電影或者紀錄片,能夠看到很多家庭非常重視「居家時光」,爸爸媽媽們十分享受下班後以及周末和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而不可否認,很多國外的孩子獨立自主性非常的好。
這就是因為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給足他們美好的家庭時光,同時也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夠充滿信心,獨立感也很強,同時感受幸福的能力更強。
所以,我們想要孩子擁有幸福感,就要給孩子足夠陪伴的家庭時光,具體做什麼可能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可以促進親子間的溝通和情感。哪怕是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每周末的外出就餐、或者每月一次的居家旅行……
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活動,或者通過引導後孩子樂於接受的活動,就可以堅持下去,成為親子間最為堅固的紐帶,也是孩子們幸福感爆棚的源泉。
2、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被人尊重,同時也是一種被人認可、得到承認的一種情感。成年人在社會上打拚,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非常重要;而孩子能夠得到父母的尊重,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夠真正捕捉到幸福感。
所以,作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權威看得太重,覺得父母就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就應該是聽話的,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壓抑,也會沒有安全感。
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但是任何父母都能夠找到讓孩子滿足並感受到被尊重的方式。讓孩子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獨一無二的,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也是孩子獲得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3、鼓勵孩子勇敢探索和發現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也很富有想像力。所以不斷地探索,也是孩子們學習的一種方式。因此父母對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的探索或者探險,不要有太多的限制。
比如動輒「不能爬沙發」「不可以動剪刀」「離水坑遠一點」……相信這些都是父母未雨綢繆的一種遠見,但是過多的「不能」和「不許」,會讓孩子逐漸對未知的事情充滿恐懼和退縮。
不如換一種方式:在沙發下面墊上一層地墊,就不必怕孩子從沙發上摔下來太疼;把剪刀換成寶寶安全剪,讓他對比安全剪和剪刀的區別,先從安全剪用起,能夠靈活使用後再過渡;下雨的時候帶著孩子踩踩水,滿足他們玩水的興趣,若是去水庫或者有水池的地方玩耍,就要提醒孩子之餘,還要時時刻刻盯著孩子注意安全了。
當孩子積極探索世界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積極回應和鼓勵以及幫助,這樣他們就能夠更加勇敢地去接觸更為寬廣的天地,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發現生活,幸福感滿滿。
另外,永遠不要嘲笑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更要及時對孩子的成敗探索給予反饋。
4、給孩子建立規則,並堅持執行
有研究表明,家教嚴明的孩子,更能夠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因為良好的規則會讓孩子學會自控,得到自信。
孩子需要指令明確、同時又不會朝令夕改的規則,也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和長期的堅持。
所以父母不能只是按照自己一時的感覺和興趣來隨便修改規則,更不能「嚴於對孩子,寬鬆對自己」。這樣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也會不重視規則。
要知道,沒有計劃、隨心所欲的生活,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相反是會讓人倍感空虛,何來幸福感?
5、不要吝嗇告訴孩子:「我愛你!」
經常獲得父母愛的表示,孩子會在失望、沮喪的時候依舊能夠積極面對生活,並且尋找辦法來處理或擺脫困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生活在愛中,明白自己的幸福所在,從而也會非常珍惜自己的幸福感。
太多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斷地給孩子說「我愛你」,等孩子逐漸長大,卻越來越吝嗇說出愛、展開笑、甚至對孩子沒有擁抱,只有不斷地命令和催促學習、學習、學習!說實話,孩子會在這樣的生活中失去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因為愛,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戰勝一切的能源!
請父母堅持每天陪孩子出發去上學和晚上臨睡前,告訴孩子「我愛你」;讓孩子看到自己爸爸媽媽的相親相愛;孩子就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愛,捕捉到生活中的幸福感!
要知道,充實愉快的家庭時光是孩子終生幸福的基石,父母的愛和信任、尊重才是孩子砥礪前行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139bda665d2ac7d064deb48510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