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吃人參,內行獨愛它!補氣養血,便宜又有效!但這幾類人慎用

2023-07-02     陌路花開

原標題:外行吃人參,內行獨愛它!補氣養血,便宜又有效!但這幾類人慎用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俗話說「外行吃人參,內行吃黃芪」,「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足以見得它強大的養生保健功效。那用黃芪來泡水、煲湯到底能收穫哪些好處呢?

補中益氣

秋冬季節,人們常容易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聲低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脈虛等症狀,這些都是氣虛證的表現。而黃芪的主要功效就是補中益氣,李時珍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氣虛的人適當食用黃芪,可有效改善症狀,對全身都有較好的滋養作用。

黃芪補氣茶

做法:取黃芪、枸杞、西洋參各10克,此為一天的用量,加適量水煎煮飲用即可。

健脾生血

中醫認為氣能生血,黃芪能大補脾肺之氣,以資生血之源,因此也可用於血虛的輔助調理。

對於有心悸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萎黃等症狀的氣血雙虧人群來說,尤其適合使用黃芪來幫助治療。

黃芪烏雞湯

做法:烏雞洗凈後,在雞腹中塞入15克黃芪片、一小把枸杞、幾枚大棗,用線紮好後放入砂鍋中,加足量清水、適量蔥姜、少許料酒一起燉煮,大火煮開後改小火慢燉2小時左右,出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強體質,防感冒,抗腫瘤

黃芪中含有的黃芪多糖可以幫助提升人體免疫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並殺死腫瘤細胞。

曾有一個實驗將小鼠分成兩組,一組服用黃芪,另一組不服用,結果發現服用黃芪的實驗小鼠體內腫瘤細胞活躍度明顯降低,小鼠存活時間更長。這就說明黃芪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輔助防癌的功效。

黃芪三子扶正煎

做法:取黃芪20克、女貞子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加水煎煮15分鐘代茶飲,或可請專業醫師將此方開到膏方中。

腫瘤病人、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容易感冒的人都適合使用此方。

利小便,消水腫

黃芪還有益衛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醫生張仲景曾在《金匱要略》中提到黃芪可用來治療風濕水腫,對於氣虛引起的水腫有很好的療效。將黃芪與其它一些藥材搭配,還有助於溫補腎陽。

長老鮮魚湯

做法:取一條約3斤重的鯽魚,洗凈後放入鍋中,與15克黃芪、10克生薑及足量清水一起大火燒開,小火熬煮8小時以上。

按方煮出來的魚湯每天一小碗,可以喝三天,有強腎提精、利尿的功效。腎炎患者也可使用此方,但切記不能放鹽。

延衰老,養容顏

黃芪中還含有較多的黃酮類成分,這類物質屬於高效抗氧化劑,能幫助清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減少細胞的氧化損傷,可起到一定的延緩衰老、美容養顏功效。

美顏湯

做法:取黃芪10克、當歸5克、菊花3克、紅花2克加沸水沖泡飲用即可。

此為一人一天的用量,喝完可繼續加水飲用。具有美容祛斑、補氣養血、活血降脂等功效,但感冒時不宜服用。

黃芪用對了是治病保健的良藥,但要是用的不對,那補益不成反而還可能傷身。尤其是下面這3個使用黃芪時的常見錯誤,你可一定要當心。

1、生黃芪、炙黃芪隨便用

生黃芪是指曬乾的黃芪,它更長於補氣固表,在提高抵抗力、防感冒、治多汗方面效果更好。

炙黃芪通常是由生黃芪加蜂蜜炒制而成,補氣生血功效相對更強,更適合用於調理肺虛氣短、脾氣虧虛、氣虛血弱等情況。

2、長期大量服用

黃芪做進補之用時應依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由少量逐漸增加。初期建議5克/日,後期逐漸加量但最多不宜超過30克/日,期間還須觀察自身狀態,如有面紅、心煩、睡眠質量變差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停用。

而且對於沒有特殊疾病的人群來說,不建議長期性地使用黃芪進補,也不可單日大量食用黃芪。

當黃芪作為疾病的治療方時,應嚴格遵守醫生所開具的劑量使用,切不可自行增減。

3、不辨體質亂用

黃芪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適用。一般來說,腎陰虛者、濕熱體質者、熱毒熾盛者都不建議使用黃芪,而正處於感冒發熱、經期、孕期、腹脹、消化不良等特殊時期的人群,也不宜使用黃芪。

腎陰虛:主要表現有眩暈、耳鳴、咽干、失眠、盜汗、五心煩熱、脈細數、長期便秘、舌紅少苔或裂或刺等。濕熱:主要表現有口乾、口苦、口臭、體味大、舌苔黃膩、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小便深黃異味大等。熱毒熾盛:主要表現有局部焮熱、面紅目赤,伴有高熱、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苔黃等症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071dbf4e73cbf26b61d36448fe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