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搶人大戰,南陽出手太遲了

2019-09-19     大宛樓市



1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落戶,還是不落戶,是個問題。——莎士比亞

9月,南陽有一條不起眼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聞,就是南陽官方宣布徹底放開了城鎮落戶的戶籍限制。



簡單來說,不管你是哪裡人,只要願意來南陽,就能零門檻成為南陽人。

雖然這是一項遲到二十年的政策,但總體是個好事。只有人口流入了,城市發展才有希望和動力。

政府的政策,一類屬於開拓性政策,即有創見的,敢為人先的。例如辦兩節一會,扶持玉雕和中醫藥產業,在師院建立玉雕學院,培養玉雕人才,引進汽車產業;一類是順水推舟的政策,即對上面的文件做個回應,貫徹落實。

這個放開戶籍政策就是個順水推舟,比其他城市晚了幾年。

城市戶口的含金量早已今非昔比,南陽市區以外的人,真的會因為戶籍限制取消而湧入南陽嗎?

農村大媽都能想明白。

2

中央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三點:

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政策一出,天津、鄭州、西安、杭州等城市紛紛拉開搶人大戰。




當然,這個搶人大戰,主角是新一線和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只能跟風。

南陽也出台了相關政策。譬如說,本科生、研究生首次在南陽創業,政府給5000元開業補貼,個別行業給予2萬元至15萬元資金扶持。

高端人才在外地工作,可以在南陽掛職,即你人可以不在南陽,只要為南陽做貢獻,南陽也給發工資。還有南陽高校定向培養的人才,南陽也會給補貼。

不管是搶人大戰的主角城市,還是南陽這類的三線,搶奪人才概括起來,就是:給錢、給榮譽、給政策、給補貼,個性化解決。各地大同小異,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比的就是誰跑得快,誰的尺度更大,誰的門檻更低。

因為衡量一個城市潛力的,還要看城市的人才厚度,有了人才的厚度,城市才會爆發更大的創造力。




與人才爭奪相對應的,是搶人。

2014年,李總理提出,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這句話有個大背景,就是未來大城市要發展都市圈,各地人口向城市圈匯聚,勢必要出現三四線城市的人口缺口。如何補上?找農民。

對於許多大學畢業生來說,三線城市安放不下靈魂,要去一二線打拚。

但對於農民工兄弟來說,一線城市不是歸宿,三線城市買房才更實際。能把更多的農村人口吸引到市區,就算三線城市的成功。

一二線要人才,要高端;三線,要人,有人就行。

3


如果回顧落戶歷史,我不禁感慨萬千。曾經有幾億人,拿不到城市戶口,被擋在了城市的圍牆外。

一、計劃經濟時代:

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偷偷跑到城市郊區找生計的農民,或者沒工作的青年,還被稱作「盲流」、「投機倒把者」,就是不長眼亂竄的人,要東躲西藏,偷偷摸摸。

為了工業化需要,國家當時的政策是將農民綁定在土地上,穩定糧食生產,防止過多非工業人口湧入城市,甚至還號召幾千萬的知識青年下鄉,不然哪裡有那麼多的糧食?

就像當年中科大要來,南陽人掐指一算,說,哪裡有那麼多紅薯干讓他們吃?

在那個時代,靠農業餬口的農村是貧窮的,靠農村供血的城市是自私的,只有那些有幸嫁給城裡人的姑娘,考上大學的農村孩子,才能成為「城裡人」。

二、1992年—2013年:

計劃經濟轉軌以後,種糧食不掙錢了,農村生活也完全貨幣化了。農民就自發地離開了土地,毫不猶豫地集體奔向了城市。

他們挑著挑子將農產品運到城市,他們憑著自己的雙手在城市出賣勞力,他們起早貪黑、躲來躲去做個小營生。



他們沒有城市戶口,沒有暫住證,但他們卻在為農村的家人過得更好而努力,在為這個城市,貢獻一張雞蛋灌餅、一個肉夾饃、一杯豆漿、地攤上的一隻打火機、街口的一個「甜里甜里很」的西瓜……

但受限制於保守的戶籍政策,這些農民因為交不起入場費,時常受到文明城市規則的驅趕和排斥,他們拿不到城市戶口,享受不到戶口附加的福利,還要面對子女在城市上學的種種手續辦理,譬如勞動合同、社保、租房合同、計生證明等,還要面對城市上學的各種隱性消費和盤剝。

農民來到城市了,卻因為各種配套政策的阻礙,因為買不起房子,讓他們不能把農村的家也帶過來,他們像浮萍一樣漂浮,像城市的膏藥,被用過之後,隨便拋棄。

三、2013年之後

國家終於放開了戶籍政策,但此時城市戶口已經沒有什麼實質的含金量,真正決定農民是否能留在城市的,是房子,不是戶籍。

況且如今的農業戶口,比城市戶口更有含金量,不僅醫保能多報,還有糧食、分紅,村裡選舉還能拿點錢,農民不願放棄農村戶口的附加利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一些農民,住在自己蓋的大別墅里,吃著村裡發的大米,花著每年發的分子錢,還有資格參加選舉當個村官,空氣清新,日子過得比城裡舒坦。

除非子女上學、工作需要等必須,如今的農民基本不會主動放棄農村戶口。

4

南陽市引進人才,開放落戶,是跟隨時代的大潮,並沒有特別之處,對於改變南陽的人口外流現狀,作用有多大,可以預見。



(18年來,南陽常住人口下降了45萬人 數據來源:《南陽統計年鑑2018年》)



‍(襄陽在8年里,GDP完成了2.6倍的大跨步發展,南陽不到2倍,被徹底甩開)

農民和人才無法留在南陽,有這麼幾點阻礙:

1、就業機會少,平均工資低:

我的表叔在北京酒店裡做了十多年大廚,高級廚師,川菜、粵菜、宴會菜都能做,人到四十,孩子也大了,想回咱南陽老家發展,陪陪老婆孩子。

但是回來找了一圈,南陽像樣的酒店和餐館,廚師基本飽和,能去的飯店工資也開得不理想。無奈又回了北京。

2、強縣弱市,市區吸引力弱:

按常住人口計算,南陽市區(臥龍、宛城區)人均GDP收入為3.09萬元,鄧州為2.96萬元,鎮平為3.01萬元,西峽縣人均5.8萬元。




可見南陽個別縣區,經濟比較發達,其原因在於有特色產業。如鎮平的玉石加工、西峽的「果、菌、藥」產業、鄧州的紡織服裝和汽車零配件。

3、特色產業不突出:

在南陽80年代的土特產名錄中,南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土特」,譬如說大米品牌就有「香湯丸」、「長慶大米」、「九月寒」三個品類,有南陽小磨油、界中米醋等農業品牌,有時新布鞋、黃河載重汽車等工業產品。




可惜三十年過去,這些本地品牌有的消失了,有的依然默默無聞。

4、房價高,市場亂:

如今流行談二代農民工,他們沒有六個錢包,但南陽的房價不親民,南陽的本地房地產沒有商業道德可言。僅僅這一點,就將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排斥在外。買不起市裡的房子,那就回老家縣城看看吧。

5、做小生意制度成本高:

南陽到如今,也沒有形成管理規範的農貿市場或農貿點。跑攤做個生意,就像打游擊。做個坐攤生意,也不容易。

一位長輩的店面成了危房,給村委會和城市管理者上報翻修,獲批後叫來水泥車澆築,水泥車剛走到村口,就有人來阻攔和收費,談話間地痞坐在車邊來碰瓷。類似情況,數不勝數。

農村孩子想來南陽做個小生意,難。

5

結論:

地方按照中央精神開放戶籍限制,但吸引人口前來的,早已不是城市戶口本身,而是這個城市的機會和頂層設計。

讓來南陽的農民和外地人,有事業奮鬥,有房子住,有制度養老,有病看得起……農村人口融入市區後的生活和工作,南陽還有待完善制度對接。

和中心城市比起來,南陽這樣的三線城市如果不發展特色產業,不打造人性化的城市服務,很難留住人。

只有知道南陽目前吸引人口的阻礙,才有機會抓住未來,彎道超車。

當鄭萬高鐵開通,當房地產大起大落的時代落幕,當加工產業逐漸向內地轉移,未來十年,是南陽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虎踞龍盤今勝昔,人間正道是滄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vm_XW0BJleJMoPMmT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