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簽證私有化」到底動了誰的蛋糕?

2019-12-17     南心只要九塊九

澳洲政府最近是不是有點缺錢?

實際上,雖然對於財政盈餘的目標仍然堅定不移,但澳洲財政部對於盈餘的數字距離半年前卻已是打了一個不小的折扣。

根據昨日剛發布的澳大利亞「中期經濟與財政展望」,由於預計的稅收收入不足,澳洲財政部已將截至2020年6月的本財年盈餘估計值,從今年4月份給出的71億澳元大幅縮水至50億澳元,並預計接下來三個財政年度均會出現盈餘削減。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盈餘」——當在稅收這條路走得沒那麼容易的同時,澳洲政府又重新打起了另外一樁價值上億澳元、每年可影響約1000萬人「大買賣」的主意:「簽證私有化」


價值10億澳元的簽證私有化之爭

據悉,澳洲內政部預計將在明年初對於「簽證處理私有化計劃」做出最終決定。

業內預計,該計劃的競標額可高達10億澳元,某些行業人士甚至給出了近30億澳元的驚人數字。而該計劃的中標者,則將新建以及管理一個被稱之為「破時代」的在線簽證處理系統,以滿足每年90%的澳大利亞簽證審理與發放的需求。



對於從來不願空著手回家的投資者來說,這幾乎算得上是一個「躺賺」的藍海市場:「據估計,澳大利亞簽證申請人數將從2016年的870萬人,增長至2026-27年的1300萬人。」

事實上,這個頗有含金量的項目反反覆復被提上案頭其實也已有兩年有餘。但由於澳洲朝野兩黨之間為此久爭不下,這個計劃也被一拖再拖,以至於在如今仍然還是「在雲端」的狀態。

據可靠消息稱,最終關於本項目的決定原定於今年10月公布,但臨了又又又又延期了。——不過,這對於「待價而沽」的澳洲內政部來說,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畢竟每一次拉長該計劃競購的時間線,競標者報出的數字都會比上一次往上再多加數千萬澳元。

而參與該計劃競標併入圍最終決選的,分別是一份來自澳洲郵政與埃森哲的聯合報價,以及一個名為「澳大利亞簽證處理」(Australian Visa Processing,以下簡稱AVP)的財團。後者由Ellerston Capital、普華永道、澳航風投、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和太平洋藍色資本組成。


——這兩個財團的來頭可都不小。


澳洲內政部長Peter Dutton

事實上,本次招標由澳洲內政部負責管理,而移民部長科爾曼與總理莫里森卻均與該招標項目保持著距離。而究其原因,則或是因為他們與AVP的領頭人布里格斯之間,不管在工作還是私人場合都有著長期的往來。而這位在澳洲政商兩界馳騁二十餘年的布里格斯,有著多重「沉甸甸」的身份:

他曾任新州自由黨高管,既被視作現任總理莫里森的「夥伴」,也曾參與前總理特恩布爾的私人投資;此外,他還曾為新聞集團遊說,甚至在派克皇冠賭場陷入醜聞危機後為其擔任顧問。


澳洲簽證私有化中的核心人物,Scott Briggs為左一

而他所代表的AVP財團所面臨的競爭對手,也就是澳洲郵政與埃森哲財團,與「自由黨」之間的關係也未必就摘得清楚:以澳洲郵政為例,其董事會的自由黨人脈覆蓋了澳大利亞全國的大部分地區,這主要是因為與寬頻網絡類似的是,該公司的董事會由特恩布爾從2013年接任交通部長時開始重組,其中還不乏許多他本人的「夥伴」。

除此之外,此前澳洲財經見聞還曾報道過,包括埃森哲與普華永道在內的諮詢公司早已在澳洲政府的一些公共服務領域靠諮詢顧問費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下子,事情無疑在朝著更有意思的方向發展:這些大型諮詢公司已經不僅僅再滿足於顧問的角色,而且還在以自己的名義堂而皇之地競購澳大利亞的公共資產。

不過根據澳洲內政部的官方說法,簽證私有化不僅可以提高處理簽證的效率,還能降低成本,而且將來經該新簽證處理平台處理的申請,也僅限於被認定為「低風險」的簽證。

事實上,澳洲內政部早就力排眾議,在該系統的設計和採購上迄今已斥資8000萬澳元。而在上個月參議院的一次問詢中,內政部副部長戈萊特利也肯定了該系統將提高部門處理簽證的效率,並可提供「無縫數字體驗」。

說實話,一想到澳洲政府辦事與某些簽證辦理的等候時間之長,這個說法確實也有幾分可信度。

但過去的事實告訴我們真的如此嗎?


澳洲政府公信力的最後一塊「處女地」

雖然從理論角度上分析,私營公司確實可能比政府運作更為高效:畢竟不同於政府的「鐵飯碗」,對於私營公司來說,如果其表現低於合同中規定的標準,那麼它們就會有失去合同的風險。

但西雪梨大學高級研究員羅伯森指出,在現實中,政府不僅很少對私營公司執行問責制,而且由於某些因素還甚至使許多表現欠佳的公司能夠繼續經營下去。

事實上,澳大利亞並不是第一次將與傳統政府公共服務「私有化」,更不是第一次因其引起民怨:

比如這些年在澳洲電網私有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見證了「飆升的電價」;

比如在基建私有化的大浪潮中,我們又見證了在新收費高速入口處,人們為避開高速而將車流堵成長龍的戲劇性畫面。


由於M4公路開始收費,本來就堵的Parramatta路因為免費就更堵了

而「殺傷力」更大的一起事故,則是在2016年,澳洲全國人口普查系統遭受的4次分布式阻斷服務攻擊。

實際上,這次事故引發該系統關閉40小時,造成數百萬澳洲人無法上網登記,並導致澳洲統計局在這次故障中大約損失3000萬澳元——而該系統的供應商為IBM。

時任總理的特恩布爾形容這一事故「完全可以預料,完全可以預見」。在澳大利亞議會委員會就此出具的調查報告《2016人口普查:信任問題》中,指出了這次人口普查存在「重大、明顯疏忽」,具體則包括缺乏緩衝方案、負責的公司缺乏足夠測試、對項目存在的「高風險」缺乏網絡保護等問題。

據該報告稱,這次人口普查故障嚴重了影響公眾對於澳洲政府服務的信心。

而在移民管制方面,其實早在1996年全球範圍內開始萌生公共服務管理私有化的趨勢時,澳大利亞就跟上了這波「潮流」,並首次嘗試了將非法移民羈押中心私有化的舉措。

在西雪梨大學的羅伯森看來,包括聖誕島在內的一些被商業化的非法移民羈押中心,這些年來已經體現了澳大利亞在移民管制上進行私有化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腐敗、簽證申請者的權益保護問題以及簽證系統公正性的潛在影響


聖誕島難民羈押中心


打個比方,一些私營公司為了賺取更多的營業收入,甚至可能會故意拖沓難民簽證的審批流程,使得滯留在難民羈押中心的人數更多、時間更長。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前的澳洲政府首次提出難民羈押中心私有化,以作為財政預算的補充。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這份初衷似乎仍然未改,而私有化也終於輪到了澳洲政府公信力的最後一塊「處女地」,一塊財源滾滾的金礦,也本應是一道神聖的「國門」:簽證。


私有化對於簽證申請者的影響

那麼對於申請辦理澳洲簽證的普通人來說,私有化之後的系統又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

澳大利亞移民協會總裁霍里根認為,在簽證私有化之後,該系統將淪為被「濫用附加服務和比如住宿、交通在內高級服務職能的商業化平台」,從而增加申請者進入澳大利亞的成本和難度。

「許多申請人需支付與簽證申請有關的大量額外費用,包括進行技能評估和健康檢查。這些費用再加上增長的申請費可能會造成移民澳洲的劣勢局面,這並不利於政府吸引那些』最優秀和最聰明』的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的計劃。」

霍里根補充,隨著近年來在澳洲學生轉永居的難度越來越大,學生簽證申請數量的大幅下降或也會影響該平台的收入。——而在這個時候,盯著營業額的投資者們,就有可能開始考慮提升其他類簽證申請的費用來補這個缺。

除此之外,私營公司將留存哪些個人信息,以及如何使用或出售這些信息,這些至今也統統都是未知數。



在「公共服務」上監管私營公司有多難?

實際上,與難民羈押中心情形相似的是,一個簽證處理私有化的平台也有可能非常容易孳生腐敗的風險。這是因為在移民管制的過程中,這些私營公司將不再僅僅是純粹在經濟層面參與,甚至還將成為移民政策制定、談判和執行中的關鍵角色。

這也意味著譬如AVP之類的大型財團,可以通過遊說、並為澳洲政府提供專業及政策諮詢,從而對監管基本框架產生影響。

一般而言,在政府參與的項目中,建立出資、管理、監管「三足鼎立」的體制與機制、並使三方獨立保持相互制衡顯得尤其重要。然而,在澳洲簽證私有化中利益粘連成這樣「一灘渾水」的監管制度中,又真的還能夠分辨出多少真假呢?


「澳大利亞,請別犯英國犯過的錯。」

一位最近在辦理英國簽證的澳洲研究人士在採訪中痛心疾首地說。

「(私有化之後),辦理簽證比以前更不方便,卻更昂貴——況且這以前也並不方便,也不便宜。」

實際上,在簽訂簽證私有化合同之前,絕大多數英國簽證的申請者都可以在英國大使館或領事館遞交申請,並在那裡等候他們的文件被處理並作出決定,而且沒有什麼所謂優先權或額外收費的「增值」服務的制度。

但當這項服務在2014年被外包給一家總部在杜拜的公司VFS時,這些決策卻被挪到了由該公司運營的大型服務中心,而英國內政部當時對此表示,這將「提高簽證決策的效率和一致性」。

從那以後,辦理英國簽證的費用就一直保持著十分可觀的增幅。

比如申請標準旅遊簽證(最受歡迎的類型)的費用上升了14%,從2014年的83英鎊上升到2019年的95英鎊;而申請定居的費用則在五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從885英鎊增加到1523英鎊,增長了72%。

究竟是誰在為群雄逐鹿的這塊蛋糕買單,一目了然。

採訪的最後,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澳洲研究人士補充,「如果一個國家真的想要一個能夠真正歡迎人們到來的簽證系統,那麼最好還是自己運行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q2OF28BMH2_cNUgwm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