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0202了,咱能不這樣逗娃了嗎?(附春節應對「熊親戚」指南)

2020-01-22     CC爸媽

眼看要春節,很多媽媽又犯難了。

  • 「去年過年娃被逗哭了兩次,今年春節還沒到我已經開始發愁了!」
  • 「誰說不是呢,當場反對吧,顯得氣量小,還容易得罪人;不反對吧,又害怕孩子受委屈,左右為難!」
  • 「孩子懟吧說娃不懂事,孩子哭吧說娃不經逗,總之就是各種鬧心……」

說起「中國式逗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很多家長都是這樣被虐著長大的。

又是一年春節,是不是想說,都0202了,我都有孩子了,咱能不這樣逗娃了嗎?

今年C媽不僅整理了入圍「中國式逗娃」榜單TOP10,還附上了應對「熊親戚」的指南,速來圍觀,手持錦囊妙計,方能安心過年!

TOP1「小臉肉嘟嘟的,好可愛,來~讓我親一口!」

親一口真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對小月齡寶寶而言。

醫生「@張思萊醫師」微博曾爆出,爺爺下巴長膿包還親吻新生兒的孫子,導致孫子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死亡!

越小的嬰兒抵抗力越弱,成人嘴裡含有多種細菌、病毒,嬰兒的皮膚就像成人裸露的傷口,很有可能滲透皮膚導致孩子被感染

#應對指南:

小寶寶的話,媽媽可以明確告訴對方:「小寶寶不適合親親哈,可以抱一下!」說罷就把孩子抱起來。

大一點的娃可以說:「我先親你一下吧!嘛!~」(飛吻)說完掉頭就走~或岔話題:「我不喜歡被親哈,還是一起捉迷藏吧!~」

TOP2「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呀?」

這真是一個世紀性的選擇題,先不說怎麼回答,無聊才是真的!

有的媽媽說了:「我跟你有多大仇啊,你要這樣問我家娃?孩子被問哭是小事,留下心理陰影怎麼辦?」

#應對指南:

這個問題一般不會問小寶寶,提前給娃做好心理建設就可以了!

《爸爸去哪兒》中,村長就問了黃多多這個問題,當時多多是這樣回答的:不可以問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都很愛爸爸媽媽。

若你選爸爸、媽媽會很傷心,媽媽很艱難才生的你;如果你選媽媽,爸爸也會很傷心,因為爸爸一直在賺錢,都是為了你。

上邊是很禮貌的回應,也可以說:「你這樣問真的很壞誒!如果讓你選你會怎麼選?」

童言無忌嘛,哈哈哈。

TOP3「有了弟弟/妹妹,你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對於二胎家庭而言,這是最傷人的話題了!

爸爸媽媽唯恐給老大造成什麼影響,而一些不相干的人卻唯恐天下不大亂。

此前,一個5歲的小女孩將自己的親弟弟從5樓的陽台上扔下去,弟弟當場沒了生命體徵。

原因竟是因為早晨鄰居逗女孩說:你媽媽不喜歡你了,只要弟弟。女孩聽完當場就哭了,到中午就把弟弟扔下了樓。

大人所謂的玩笑話,在尚無辨別能力的孩子那裡,句句都會當真!

#應對指南:

媽媽要提前給老大做預警,甚至可以模擬被逗場景,讓孩子知道這些不過是別人的「戲言」不要當真,並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永遠都愛你。」

現場的話大人可以直接說:「拜託不要再這樣說了,孩子會當真的。」大點的孩子也可以直接教他開懟:「我爸媽才沒有呢!難道你不喜歡你家大寶嗎?」

TOP4「來小伙兒!是男子漢就得喝兩口兒!」

很多長輩也會對孩子勸酒,甚至用筷子蘸著白酒喂還沒滿月的嬰兒。

曾有新聞報道:廣西玉林一男童因喝米酒險變植物人!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肝臟和代謝功能不完善,對酒精中乙醇的耐受和分解能力都比成人差很多

即便是度數較低的酒,比如米酒,其中所含的酒精也容易淤積在體內,引起中毒。進而導致發育受阻、思維遲緩,損傷肝臟,慢性消化系統疾病。

#應對指南:

這個是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們必須果斷拒絕:「這個可不是玩笑,絕對不能給小孩子喝的!」

TOP5「這個堅果好吃,還有這個巧克力糖,吃一個!吃一個!」

這一幕通常是親友非常熱情的招待。

大把大把的給娃塞糖或各種堅果,這熱情讓老母親們著實感動,但孩子吃太多糖不及時刷牙的話容易蛀牙,小一點的寶寶吃堅果或果凍這類容易卡喉或噎到,甚至還沒添加輔食的寶貝吃了可能會出現過敏現象。

#應對指南:

面對好意,媽媽可以友善的提醒:「孩子太小還不能吃這些。」也可以先接過來,自己吃了或者再放下。

大一點的娃可以提前約定好吃糖數量,然後自己進行這波兒操作,既不駁面兒,又解決問題!~

TOP6「聽說你學舞蹈呢,給我們跳個舞吧!唱個歌兒也行~」

此時孩子如果有很強的表演欲還好說,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那麼讓他在陌生人群面前得到鍛鍊,也的確是不錯的機會。

但問題是孩子如果不願意,還面臨各種強求,甚至被貼標籤「放不開」「膽子小」「不大氣」等那就簡直了,孩子別說鍛鍊了,妥妥兒的受挫!

#應對指南: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鼓勵孩子,但不要強迫,一定要有保孩子自尊心,舍老母親臉面的大義之舉哈!

隨便幾句話就搪塞過去了:「我們寶寶還不熟悉環境呢是吧?等熟悉了再說吧~」

TOP7「給大伯磕個頭,磕頭給紅包!」

用紅包逼寶寶做他不願意的事真的是屢見不鮮~

比如磕頭、表演等。

說實話,學齡前孩子的性格一直都在培養階段,強迫或進行利益誘惑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包括日常帶娃,孩子需要大人的尊重,大人也會教會孩子表達感謝。

#應對指南:

此情此景恐怕很多媽媽的內心已經萬馬奔騰:去你大伯的,愛給不給吧!但說不出口不是。

小點的娃媽媽可以直接回答:「我們還不會吶,等長大吧~」。

大一點的娃還是要提前做好預警,不願意做的就直接跑走丟下一句:「媽,我先找某某某玩去啦!」老母親趕緊回應:「你看這孩子!~」面對不「善意」的逗娃,套路一下又何妨。

TOP8「來,叫阿姨,叫一個給你糖吃,快叫~誒,這孩子怎麼不叫人呢?!」

這個猛一聽和TOP7差不多,但實際上這個看似損失小的被逼打招呼,可能影響會更大。

尤其是小一點的寶寶,有的4個月就已經進入了認生的階段,這個時期也是寶寶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過程,如果被強迫和人打招呼,很有可能留下不愉快的交往印象,甚至對日後產生影響。

大一點的孩子如果被貼「不愛打招呼」「不懂事」等標籤,甚至會因此產生牴觸心理。

#應對指南:

小寶寶很好說哈,媽媽模仿小孩子的語氣說一句:「阿姨好!~」「阿姨過年好!」就過去了。

大一點的孩子如果不願意叫也真的不要強迫,首先爸爸媽媽要把心態放輕鬆,可以摸摸孩子的頭,眼神溫柔的看看孩子,(意在:沒關係)然後跟親友說:「孩子有點累了。」或者「可能跟你還不熟絡,一會兒就好了呵~」

TOP9「來飛高高啦!坐飛機!」「拔個蘿蔔怎麼樣?」

這絕對是「熊親戚」才能幹出來的!

想和孩子玩沒錯,但是像這些被舉高,甚至在頭頂上轉圈,還有拔腦袋等等,真的實在太危險,一不小心磕了碰了、關節脫臼了、脊椎骨受損了,別說高興了,年都沒法過了!

還是穩穩噹噹的玩個安全係數高點的遊戲吧!

#應對指南:

家長毫無商量餘地的去拒絕,被整的是自家孩子,受傷了可是孩子身疼你心疼啊,不要存僥倖心理。

能跑會跳的孩子可以教給他直接說:「我不喜歡這樣的遊戲,這是有危險的,我們還是玩積木/過家家/跳房子遊戲吧!」

TOP10「追我啊,來追我啊,追上了就給你!」

如果說TOP9是親戚「熊大」那這個無疑就是「熊二」了。

簡直就是「逗娃」專業戶,專門讓孩子滿屋子跑,上躥下跳,著急上火。好像只有你不開心他才開心,哭了最高興。

#應對指南:

如果是2-4歲的娃,家長完全可以拿起自家玩具轉移娃的注意力,或者抱起孩子快步追上半開玩笑的說:「拿到啦!」然後一把搶回~~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禮貌的說:「叔叔,你玩吧,我不要了!」或者高冷的走開,留「熊親戚」一個人跑……

在那些所謂的「不經逗」的瞬間,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也太矯情、太玻璃心了吧!

的確,可能很多逗孩子的長輩們並沒有什麼惡意,但孩子畢竟還小,他們沒有成人的判斷力和承受力,或許在我們看來是一句玩笑話,但對於孩子而言就有可能感到惶恐、無助、不安,甚至產生心理陰影

所以,七大姑八大姨們,還有我們可愛的街坊鄰居們,如果真的喜歡孩子,就別再延續這些「中國式逗娃」了,謝謝大家!我們和娃提前給您拜年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oLKz28B3uTiws8K4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