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時評:清明「雲」祭祖,海外寄哀思

2020-03-30     美國僑報網

只要華僑華人心中有牽掛,別樣的清明也是一樣的「情」。

3月20日,揚州墓園舉行生態葬安放暨集體代祭掃儀式。(圖片來源:中新網)

【僑報3月30日「四合院」時評】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到來。這是全球華僑華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也是他們返回祖(籍)國祭祖尋根的高峰期。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下,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存在著極大風險。近日,「僑鄉」廣東倡導華僑華人暫不返粵祭祖探親,而是採用雲祭祀等方式取代。

除了廣東,中國其他地區也呼籲華僑華人採取延後拜祭、網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等方式寄託哀思、緬懷先人。清明祭祖是中國綿延了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日子。放在往年,中國從官方到民間也推崇和鼓勵華僑華人回鄉祭祖,畢竟這也是他們與祖(籍)國情感聯結的重要紐帶。可中外經驗都已表明,外出活動、群體聚集是疫情加速擴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減少外出、儘量居家則是有效的防疫良藥。

當前,新冠疫情已升級為「全球大流行」。截至3月30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突破72萬,並波及到200個國家和地區。這意味著世界各國幾乎全部「淪陷」,也說明感染風險較之前翻了幾番。這個時候舟車勞頓、不遠萬里赴華祭祖,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既是對自身安全不負責,也容易給住在國和祖(籍)國防控大局帶來麻煩。

清明祭祖在心不在形式。只要心懷先祖、不忘感恩,便是在盡孝;只要心存敬畏、弘揚祖德,便沒有忘本。中國各地推出的網絡祭祀、信件寄哀等形式,改變的也只是華僑華人祭祖的形式,卻未減弱他們對先輩的尊重和敬仰,也未改變他們對親人的緬懷和懷念。比如,中國推出的雲祭祀等網絡祭拜方式,便能實現獻花、點燭、獻茶、供祭品、敬香、留言等基本功能,還可編輯發表先人生平事跡。一些地方提供的「信郵哀思」服務則能讓生者的哀思被陳列於逝者墓前,讓其傾訴先人「被看見」。

大「疫」當前,安全至上。生者時刻心懷逝者追憶先祖這是難能可貴的孝行,但生者的平安健康也是對逝者親人的最好告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事急從權」的智慧,所以即便在盡孝道、話親情、慶團圓的農曆春節期間,中國人還是願意配合大局宅家抗疫。對於特殊時期的清明節,華僑華人也應拿出變通的智慧,無須拘泥於祭拜形式。只要心中有牽掛,別樣的清明也是一樣的「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lLwKnEBnkjnB-0zbc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