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娃邏輯思維強大的秘密,就藏在這幾張圖里

2019-12-02     CC爸媽

後台常有媽媽留言想讓C媽分享一下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在美國,它是一款從幼兒到職場一直都能用的思維神器。

思維導圖的英文名叫Thinking Map,又稱心智地圖。它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一種特別簡單又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很多人都說為啥外國小孩思維能力都那麼強,思維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嗎?

顯然不是,其中的差異源於我們基礎教育的不同。

在美國,從幼兒園的寶寶,到高中、大學(再到職場),老師都很喜歡用思維導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很熟練自然地被運用,因為美國人在教育中,特別重視對圖像、畫面和色彩的運用。

在美國孩子的教室里,我們常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圖片,經實踐發現,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全美各地,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專家和學者,都對思維導圖進行過反覆驗證。

有實驗表明,從小接受思維導圖訓練的孩子,其智商水平,比對照組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北卡羅來納一所名為Chadbourn的小學,貧困學生的比例高達90%,在使用了思維導圖教學方法以後,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全學區11所小學中名列第一。

思維導圖,能夠幫孩子學習高效地做課堂筆記,把作業時間縮短將近一半,還能讓知識學習更加有趣。

《媽媽是超人3》里,黃聖依兒子安迪要參加「媽媽炫耀大賽」,為了幫助安迪準備演講,黃聖依一邊給安迪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一邊讓安迪按照思維導圖的邏輯畫了出來。

黃聖依在節目裡說教安迪用思維導圖的原因:因為孩子還不太認識字,但通過一些標誌性的圖像(圖形,曲線等)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去理解、記憶。

只要用的對,1歲多的孩子也能「玩」起來,不過思維導圖那麼多,哪些適合低幼的寶寶呢?

C媽親測,幾種思維導圖裡,更適合寶寶的是這五種!

今天就把最簡單的操作呈現給大家~

思維導圖,重在「圖」。

如果可以,可以讓娃嘗試把能畫的都畫出來,像與不像沒關係,圖像更能幫助孩子理解,重點在於孩子的參與過程。

1

流程圖(Flow Chart)

用來理清事情發生的過程或先後順序,用於分析事物的發展、整理故事的內在邏輯,有利於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這個很好理解,流程圖在生活中的應用最為廣泛,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選題開始,用一個清晰的邏輯把整個流程串在一起就可以了。

潛移默化的引導+圖片直觀的呈現,鍛鍊寶寶的記憶力。

最初幫助CC梳理睡前程序時,我們用的正是這樣的順序表:

不知道你家娃啥樣,反正那時候的CC每天睡覺之前,我跟C爸都要叨叨,刷牙、洗臉、上廁所、講故事睡覺。

但你叨叨一百遍,娃好像永遠記不住,或者記住了也不會乖乖地跟你的流程走,永遠神遊在狀況外。

但當我們給CC準備了這樣一張【睡前程序表】的時候,一切就非常清晰了。

實際上CC的睡前程序表

由此及彼,孩子做事會越來越有條理,大人也省心不少。

這個思維導圖也非常適合帶娃讀繪本。

很多媽媽抱怨過,C媽啊,同一個故事給娃講了很多遍,等問她的時候為什麼還是說不出一二三。

我明白這種心情,我們給娃講繪本的目的不是說讓她背故事,但如果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識的加入一些邏輯思維的引導,效果就會大不相同

在CC的閱讀啟蒙階段,C媽便開始培養她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借著簡單的繪本閱讀,利用思維導圖,變成了拓展她思維的啟蒙工具。

尤其是,有先後順序故事性較強的繪本。

就拿我給CC講《母雞蘿絲去散步(Rosie's Walk)》舉例。

這就是一本非常典型的通過排序記憶故事走向的繪本。(當然咱們中國娃都熟知的《小蝌蚪找媽媽》也屬於同一類)

母雞蘿絲出門散步,狐狸不懷好意的跟在她後面,想找個機會把她吃掉。

蘿絲走過了院子,狐狸跟在後面一腳踩在了耙子上,耙上豎起來把狐狸打得頭暈腦脹。

蘿絲繼續往前走,她繞過了池塘,狐狸正準備撲向她,一不小心,又掉進了池塘。

在這之後又經過了乾草堆,磨坊、籬笆、蜜蜂房...

每經過一個地方,狐狸身上都發生一場鬧劇。

那麼這個長長的故事就可以做成簡單的思維導圖,元素就是每個地點。

可以是這樣的:

可以是這樣的: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梳理事件順序,第一、第二....最後。

這樣一來孩子腦子裡的思路會非常清晰,回憶或者敘述起故事來也能頭頭是道了,好的表達能力的前提一定是清晰的邏輯思維

有了這種思路,以後孩子上學學知識也會更快!

2

圓圈圖(Circle Map)

中間是主題,周圍是相關信息。

這也是一種最簡單、最基礎鍛鍊孩子發散思維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練習歸類、聯想。

比如說到蘋果你都能想到啥呢?所有天馬行空的點子都可以往裡填。

每次跟CC玩「圓圈遊戲」,用發散出來的思維隨機編故事,她都高興的不得了。

以「蘋果」為例:

CC很快想到了這是她最愛吃的水果。

還可以作為聖誕節的平安果。

甚至還想到了白雪公主是吃了毒蘋果才生病的…

我幫她把這些詞一個個填到圓圈裡,根據這些關鍵詞,CC獨立創編了一個時長一分半鐘的故事。

通過這樣的訓練,感覺CC的思維比以前開拓了很多,跳躍的老母親都表示跟不上。

可別小看這倆圓圈,它對開拓思維幫助可大啦~

C媽建議:我們還可以根據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思維拓展,比如男孩子會喜歡「汽車品牌」、女孩子喜歡的「洋娃娃」。

有了這些線索,與之相關的發散思維都不再是難事~

圓圈圖也可以用來教寶寶做很多知識鞏固練習。

比如學習形狀:

#身邊都有哪些是正方形呢?

學習數字:

#數字3可以有哪些表達方式呢?

3

氣泡圖(Bubble Map)

多用於描述實物的性質與特徵,用更多的形容詞來集中描述一個事物的屬性,關鍵點在於「描述」,也是用於初步整理思路最常見的一種思維導圖。

它跟圓圈圖有點像,但圓圈圖側重練習歸類、聯想,而是氣泡圖思維更為天馬行空。

拿咱們中國媽媽都非常熟悉的小蝌蚪找媽媽繪本舉例,當時帶CC讀的時候,我們便以「青蛙媽媽」為主題,做了一個簡單的的思維導圖:

#青蛙媽媽都有什麼特點呢?

在思維導圖的引導和鼓勵之下,CC發散想到了青蛙媽媽有一雙鼓鼓的大眼睛、白肚皮、身穿綠衣服、四條腿、會呱呱叫……

4

雙氣泡圖(Double Bubble Map)

顧名思義,就是將兩個氣泡圖合二為一。不同的兩個主題,外圍是它們各自的特點,中間是它們的相似之處,一目了然。

單獨的氣泡圖等孩子掌握之後,可以讓娃玩一下升級版~

還拿《小青蛙找媽媽》舉例:

#青蛙媽媽和魚媽媽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呀?

有時候家裡來了小客人,塗塗畫畫之餘,我也會鼓勵他們來一場「氣泡遊戲」。

有了小夥伴的參與,娃的積極性就更高啦。

兩小夥伴實行競賽制,誰先說完這兩種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就加5分,比比誰平時的觀察力和思考力更強,玩的不亦樂乎。

這款「雙氣泡圖」,能列舉的主題就太多啦,可以是「中餐-西餐」、「牛奶-豆漿」這種簡單、習以為常的,也可以是「星星-月亮」、「水生生物-與陸生生物」這種複雜、需要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認識了解的。

雙氣泡圖很適合幫助孩子對事物進行觀察和分析,觀察事物與事物間的聯繫和不同點,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5

樹狀圖(Tree Map)

用於分類、歸納和組織結構,也是我們在工作上常用的一種思維導圖。

例如最常見的家族關係樹狀圖,幫助孩子捋順家族關係~

CC現在正在學自然拼讀的時候,每節課都學一個新字母以及一些相關的單詞,為了更方便記憶,她自己還發明了一套樹狀圖:

比如所有以不同字母開頭的英文單詞,後來列著列著又發現,其實還可以進一步提煉。

比如以A開頭的職業,以B開頭的物品,以C開頭的食物,以D開頭的動物...

我看後頗為驚喜,又疑惑,怎麼這麼巧,她學的單詞剛好能歸類呢?

難道教材是按這樣的主題設計的,於是細細研究了下教材。

還真不是。

比如字母C這節,學了很多詞:

但是她只挑出了蔬菜:(cucumber、carrot、cauliflower、cabbage)

再比如字母D這節,她只選了動物這個小類,有這節課學的(duck、dragon 、dog),還聯想了之前她會的(dolphin、dinosaur、donkey)。

最後才做了這樣一個思維導圖,我當時真心覺得,這孩子確實動腦筋了。

C媽說:

看了這些,相信媽媽們也會有所啟發,趕快帶寶寶試一下吧,C媽親測有效~

以上幾個使用思維導圖的實操小例子,都是些很簡單的畫法,媽媽們需要做的是多引導娃、鼓勵娃。

當然咱們也要學會變通,無論用線段還是用泡泡,無論畫的像還是不像,都只是指導思路的框架,重點還是孩子參與的過程,讓他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只要他自己能看懂,能解釋給別人聽懂就可以了,畢竟這只是個工具,一切都是搭台階的過程。

行動派的媽媽們現在就可以陪寶寶玩起來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kzy2W4BMH2_cNUgV7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