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嫌棄一個女人的3種反應,占一條都要趁早放手!

2022-07-22   白蘭花Michelia

原標題:男人嫌棄一個女人的3種反應,占一條都要趁早放手!

「 點擊下方的音樂,陪你聽一首好歌 」

文 | 顧清臨

來源 | 顧清臨(ID:Gu-QingLin)

「在愛情方面,女人可能是很堅強的,也可能是很懦弱的。要麼是愛別人,要麼是接受別人的愛。一旦陷入情網之後,就是有人命令她朝火里鑽,她也會心甘情願服從的。」

「在愛情方面,女人可能是很堅強的,也可能是很懦弱的。要麼是愛別人,要麼是接受別人的愛。一旦陷入情網之後,就是有人命令她朝火里鑽,她也會心甘情願服從的。」

文學家朱耀燮關於愛情的這一番見解,不無道理。

很多時候,女人都是更感性的那一個。

一旦投入其中,就容易不管不顧,言聽計從。

只不過,世間情愛,自古多變。

男人當初有多愛你,變心之後就會有多嫌棄你。

就像下面這3種反應,如果他還愛你就一定不會出現,否則,對你再好也是裝的。

女人一定要「擦亮」雙眼,重新審視這份感情,才不至於被騙。

無視你的需求

作家亦舒說過:

「喜歡一個人,總覺得她是天底下最笨的,處處都需要人操心照顧。」

「喜歡一個人,總覺得她是天底下最笨的,處處都需要人操心照顧。」

真愛,是會讓人生憂,也會讓人生慮的。

對於男人來說,更是如此。

倘若他心裡一直裝著你,那他對你一定是放心不下的,會時時刻刻留意著你的需求。

見你生病了,立刻跑來照料;

看你難過了,立刻送來安慰;

聽你有事了,立刻給你幫助。

總之——

他會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給你無微不至的呵護與溫柔。

因此,當一個男人不再擔心你的身體狀況,不再關心你的生活冷暖,也不再過問的情緒變化……

你就應該明白,他已經不愛你了!

有句話說的好:

「愛你的人,永遠會在乎你的需求;只有不愛你的人,才會對你不聞不問。」

「愛你的人,永遠會在乎你的需求;只有不愛你的人,才會對你不聞不問。」

一段感情的結束,往往就是從一方的冷漠與無視開始的。

如果需要他的時候總不在,以後也就沒有需要的時候了。

開始用「嗯」

回覆你的一切消息

「微信聊天中,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能得到回覆,正如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得到回應。」

「微信聊天中,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能得到回覆,正如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得到回應。」

網上的這句話,一語道破了一個事實——

得不到回應的愛,才最扎心。

一次兩次的敷衍,或許是工作太忙,但每次都用「嗯」來回復,沒有別的理由,就是嫌你煩了,才隨便應付。

正如主持人蔡康永所說:

「如果想念你,他會找;如果想要你,他會說;如果在乎你,他會真情流露;如果這些都沒發生,那麼他就不勞你費心了。」

「如果想念你,他會找;如果想要你,他會說;如果在乎你,他會真情流露;如果這些都沒發生,那麼他就不勞你費心了。」

成年人的感情,其實很明顯。

一個男人如果真的愛你,他不會看到了不回復,也不會隨隨便便地應付。

而是再忙,都會抽出時間主動給你發消息。

因為在他的心裡,你比什麼都重要,比什麼都珍貴,所以捨不得讓你胡思亂想,更捨不得讓你失落難過。

但是當這個男人不再愛你時,對你的態度就只剩下了冷淡與敷衍。

對他而言,你並不重要,也就不值得他再浪費時間與精力去多打那幾個字。

總是挑你的「毛病」

愛一個人,最明顯的表現是什麼?

兩個字:包容。

願意包容你的男人,會一次次遷就你的想法,容忍你的任性,慣著你的脾氣。

這樣的男人,是真的愛你。

但如果有一天,你在他身邊,做什麼都是錯,說什麼都不對,除非是你真的太笨,否則就只剩下一個原因——

他已經開始嫌棄你,厭倦你了。

亦舒就說:

「當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也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都是錯的。」

「當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也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都是錯的。」

不愛,才會受不了;

厭棄,才會不耐煩。

每一次的吹毛求疵與得寸進尺,都是他不願再為你設身處地著想的「藉口」罷了。

感情就是這樣——

沒有不爭吵的愛人,只有不肯包容的心。

當他開始沒來由地挑剔你的毛病,指責你的錯誤,你就不要再對他一往情深了。

因為無論你怎麼努力或挽回,都已無濟於事。

有句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真正美好的感情,不論過去多久,都不會有冷漠、敷衍與計較。

愛你的男人,也不會因為現實誘惑就變心,更不會因為歲月變遷就拋棄。

他會牽著你的手,將所有的體貼與溫柔揉進時光里,給你無盡的繾綣。

只有遇到這樣的男人,餘生才配擁有。

到那時,你就會明白,其餘的人都叫將就。

點個【贊】+【在看】,讓分享成為一種習慣,願晚安!

作者:婉笙,來源:顧清臨(ID:Gu-QingLin)。別總是來日方長,這世上回首之間的都是人走茶涼,每晚九點半,我在這裡等你!白蘭花Michelia 經授權發布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