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企業的市盈率!不懂市盈率你也敢炒股?

2019-07-20   老鄧價值

每個人來股市投資都只有一個目的:賺錢。而結果是大多數散戶都虧損連連。為什麼?因為在股票市場,人類的貪婪和恐懼會被放大到極致:漲了貪婪——不捨得賣;跌了恐懼——不敢去買。沒有系統的選股分析方法,更沒有克制人性的規則和紀律,那自然就不會有好的收益。今天看到了一則和尚炒股賺錢的小故事,很有感悟,分享給大家。

話說一個和尚來股市做投資:市場一片大好,股票價格持續上漲,人們都在搶購,生怕慢一步就買不到籌碼。和尚悲天憫人:我不施捨誰施捨?於是賣出了手中的股票,結果市場見頂回落快速殺跌,和尚因此躲過了一場大跌。之後市場一路繼續下行,許多股價都被攔腰斬斷,很多股民都套牢嚴重,並且出現恐慌性拋售,和尚看到這樣的情景,心中又生憐憫: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你們不要了就給我吧。結果反到買在了最低點,接著市場見底後強勁反彈,和尚賺的盆滿缽溢。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滑稽,想賺錢的鎩羽而歸,不想賺錢的卻收益頗非。但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時:這其中卻道出了股市投資的根本。股市中一紅一綠的K線除了記錄股價漲跌的信息之外,更是投資者所有心理變化的影射。市場上漲時,散戶怕踏空想獲得更多的收益,故追價而入,即便有不錯的利潤也會因為貪婪而不捨得賣出,結果轉贏為虧;市場下跌時,散戶怕跌的更多資金繼續虧損,因為害怕恐懼而無奈的拋出手中籌碼,結果後市大漲。這樣的結局在大多數散戶身上不斷的上演,而致使虧損最大的因素就是靠貪婪和恐懼在股市操作。而和尚能炒股獲利,卻正是因為他的心態超越了人性的不足,在大家都貪婪的時候,他勇於捨棄;在大家都恐懼的時候,他敢於出手。沒錯,炒股是和人性的一種較量。

擁有好的心態是在股市贏得利潤所必須的,好的心態+好的規則+好的技術=長期穩健的獲利,,若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心態方面的知識可點擊投資心理分析欄目進入學習。希望每個散戶在認真學習的東西,建立自己的操作規則,學習佛家的智慧,在股市實戰買賣中,去克服心性,漲時不貪——該賣則賣,跌時不懼——該買則買,從容淡定的在股市獲利。


什麼是市盈率 PE,怎麼理解市盈率 PE?

怎麼理解市盈率 PE?股票的市盈率(Price-to-EarningRatio,P/E或PER),又稱為本益比,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EarningsPer Share,EPS),通常作為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通貨膨脹會使每股收益虛增,從而扭曲市盈率的比較價值)。市盈率把企業的股價與其製造財富的能力聯繫起來。

每股盈利的計算方法,一般是以該企業在過去一年的凈利潤除以總發行已售出股數。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相對較低價格購入股票。假設某股票的市價為24元,而過去一年的每股盈利為3元,則市盈率為24/3=8。該股票被視為有8倍的市盈率,即在假設該企業以後每年凈利潤和去年相同的基礎上,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回本期為8年,摺合平均年回報率為12.5%(每年賺3元,投入24元,3/24=12.5%),投資者每付出8元可分享1元的企業盈利。但上市公司通常只會把部分盈利用來派發股息,其餘用來作進一步發展,所以市盈率的倒數不等於股息率。

投資者計算市盈率,主要用來比較不同股票的價值。理論上,股票的市盈率愈低,表示該股票的投資風險越小,愈值得投資。比較不同行業、不同國家、不同時段的市盈率是不大可靠的。比較同類股票的市盈率較有實用價值。

如果某股票有較高市盈率,則有可能因以下原因:

市場預測未來的盈利增長速度快。

該企業一向錄得可觀盈利,但在前一個年度出現一次過的特殊支出,降低了盈利。

出現泡沫,該股被以超過其內在價值的價格在交易。

該企業有特殊的優勢,保證能在低風險情況下持久錄得盈利。

市場上可選擇的股票有限,在供求定律下,股價將上升。這令跨時間的市盈率比較變得意義不大。

如果某股票有較低市盈率,則有可能因以下原因:

市場預測該企業和去年相比較,盈利將減少,企業價值將下降。

該企業在去年出現過一次性的特殊收入,暫時提高了去年的盈利。

該股的價格被市場低估。

股票的供給超過了市場上資金的投資需求。


那麼市盈率背後的信息都有哪些呢?

1. 市盈率反映了我們願意為獲取1元的凈利潤付出多少代價。

例如,某個公司的市盈率是10,就代表我們願意為這個公司的1元盈利付出10元。

2. 估算市值

一個公司一年賺100億元凈利潤,市盈率是10,其市值就是1000億元。

很多公司的市值在牛市是大幅上漲,在熊市時大幅下跌,原因就是在於市盈率估值的大幅波動。

3. 市盈率的適用範圍:流通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

市盈率包括兩個變量:市值和盈利。所有應用市盈率的前提有兩個,一是流通性好,能夠以市價成交;二是盈利穩定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1)流通性好。

這是很關鍵的卻經常被忽視的因素。

很多流通性不好的股票,只需要很少的資金買賣,就會導致暴漲暴跌,市盈率會有好幾百倍。流通性越不好的股票,市盈率越沒有參考價值。

有比較合理的流通性,是應用一切估值指標的前提。一般能夠進入滬深300、中證500之類指數的股票,流通性都沒什麼問題。

(2)盈利穩定。

這是使用市盈率的第二個前提。有的行業盈利並不穩定,不適用市盈率,有的行業處於成長期或者虧損期,也不適用市盈率。

有的行業市盈率很低,但是實際上行業進入了下行周期,盈利在不斷減少。從PE=P/E這個角度,盈利E不斷減少,PE就會不斷增大,不再低估,這就是「市盈率陷阱」。

周期行業也不適用市盈率。例如證券行業,在牛市的時候利潤暴漲數倍,原本四五十倍的市盈率瞬間變為個位數。但是等景氣周期一過,行業的利潤就會驟減,市盈率又從個位數變為幾十。周期性行業有很多,例如鋼鐵、煤炭、證券、航空、航運等。

通常情況下30倍以上的市盈率算高,5~10倍的算低,15倍為正常。當然不同行業的市盈率一般都是不一樣的,有些行業的市盈率普遍就比較高,需要結合其他的指標來判斷股票的好壞。

總的來說,流通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就可以使用市盈率為其估值。



股票的市盈率和股價是怎樣的關係?

現在股票的市盈率,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可以代表一隻股票上市企業的價值,市盈率=股價/每股盈利,一家上市企業股價漲越高,對應市盈率也越高,估值水平也越高,同時風險也跟隨股價上漲而同步放大。反過來,股價越低,市盈率也越低,估值水平也越低,投資機會也越大,這就是所謂的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

就那現在的銀行股來說,他們完全屬於的是一個低於22倍市盈率,並且保持極低市盈率運行的狀態,可是他們的市值非常的大,所以要另外考慮。而對於那些常年保持績優的個股來說,市盈率突然跌至22倍左右,甚至以下的情況出現,可能就是股價超跌或者某一個周期里業績不理想導致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用進行低吸和布局了。因為對於一隻上市績優股來說22倍左右的市盈率是一個分割線,是一個標準,大於22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往往代表著泡沫和風險,而跌至22倍左右,甚至22倍以下,則相對較安全。

不過也要看具體什麼股票,如果投資者買的是那種業績時虧時贏的又不穩定的問題股,那麼市盈率的參考價值就非常低了,因為在大部分的時候這些垃圾股的市盈率非常高,但是可能在某一段時間裡,公司利用財務上的漏洞和規則進行集中一個時期的業績提高,造成市盈率的下降,這個時候顯現出來的就是風險。

接下來,我們通過大盤的市盈率和價格走勢來給大家做一個分析:

1996年1月18日,上證綜指512點,平均市盈率19.44倍左右,平均市凈率2.44倍左右,之後蜿蜒漲至2001年6月14日的第二次歷史高點2245點;

2005年5月24日,上證綜指998點,平均市盈率15.87倍左右,平均市凈率1.7倍左右,之後直上雲霄漲至2007年10月16日的第三次歷史最高點6124點;

2008年10月27日,滬綜指1664點,平均市盈率14.24倍左右,平均市凈率1.95倍左右,之後小步漲至2009年8月4日的3478點。

2013年的時候,滬指達到了1849點底部附近,市盈率創造了歷史最低9.76倍,隨後即進入了5178點的大牛市行情;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大環境的市盈率跌至一個熊市底部階段的時候,往往就能夠說明市場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只要選對股票,不要頻繁的進行操作,順著市場的趨勢持股,盈利也是很輕鬆的事情。


投機像群山一樣古老,只因人性有著不可逾越的極限,在一個狹隘的維度重複著同樣的思想與行為,才有了亘古不變的歷史重複,有了周而復始的牛熊轉換,有了重複的市場波動,有了重複捕捉市場波動的交易系統。

故股票交易,看似交易的是重複不變的市場周期波動,實則交易的是重複不變的人性周期本身。

人性、市場、交易,就像是一個圓,關鍵就在於首尾相連,深刻理解,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人性不變,或者說人性的重複,是指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或行為習慣,指導著大家做著重複性的思考與行動。

這些思維與行為通常都是生活中養成的不完全理性判斷與行為習慣,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思想與行為比較專注和清明之人才能養成較為理性的判斷和行為習慣。並且思維與行為方式如果不能通過快速的學習進步,短期之內難以改觀。

拒絕學習,就只會在原有的思維和行動圈子裡重複打轉,無法獲得突破。故平庸之輩者眾多,出類拔萃者寥寥。

但無論人們怎麼掙扎,都無法擺脫人類自身的行為局限,總是在某一個邊限之內活動。即使這個邊限緩慢的向外擴張,最終還是要回到原點。有始就有終,有生就有滅,周而復始,循環不止。如果能用本不生滅的出世觀來看待人性,或許會更加清晰明了。

市場不變,或者說市場的重複,不過是人性思維與行為的重複在股市的反應而已。

人性的廣度決定了市場的寬度,故市場總是穿梭於牛熊之間,而絕不會朝著一個方向一直走下去。猶如在一張白紙間,畫一條曲線,無論怎麼發揮,都不會逾越上下的邊限,而只能在期間不斷地反覆。看似是一條市場價格的曲線,實則是一條人性思維情緒的曲線。

情緒有極端低迷與亢奮,市場有熊市大底與牛市大頂,情緒的小悲小喜,造就了市場的小幅反覆。大的時間周期產生較少的反覆和較大的幅度,小的時間周期產生較多的反覆和較小的幅度。市場就是這樣在人性思維與行為的影響下,不斷重複著相似的波動。

交易不變,或者說重複的交易,即重複捕捉某種市場波動的交易系統,是指在認清了市場的重複波動的規律後,專注於其中一種市場波動的捕捉策略和體系。

交易系統的建立,在時間上分為不同周期的策略,在空間上分為震盪與突破策略等。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系統本身都呈現中性的特徵,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針對不同波動的不同設計而已,同時面臨著同一種波動下風險與機會均等的現實,且系統本身並不會自帶收益。所以,當堅守系統與不按系統操作面臨同樣的虧損結果時,就有人會懷疑堅守系統的意義。就像平時遇到的努力與不努力面臨同樣的結局一樣,否定努力的意義。

努力需要有一個方向,而堅守系統同樣需要在一個模式下不斷提高認識系統與執行系統的能力。機械的努力與機械的堅守系統,不過是低頭拉車,盲目的重複。更重要的一點,雖然大部分交易者意識到了建立系統的重要性,可大部分系統都不是通過自己實戰摸索,一步步總結而來,而是通過書籍或網絡了解到一種功成者總結的系統,二者有天壤之別,絕非一句完全理解就能把握得到的。除非經過自己實戰總結之後,發現自己的系統與某成功者的系統非常相近,才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悟。所以,不論是自己摸索的系統,還是拿來主義,都要通過自己的方式深刻透徹的理解系統前前後後的理念,邏輯,原則,策略甚至技巧等等,才能在實戰中明白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以做。

理解越深刻,系統的威力才能源源不斷的發揮出來。絕不可因幾次交易的失敗而否定系統,而應反思自身的學識不夠,不足以理解系統與市場。系統策略就是建立在不斷重複的市場波動上,而市場波動由於時過境遷,絕不會簡單的重複,就要求交易者必須從當下的市場環境出發來理解和判斷每一次機會。

人性的周期,決定了市場的周期,進而決定了交易的周期。重複的周期,重複的波動,重複的應對。然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就要不停地學習,提高,升華對人性的認識,對市場的理解,對交易的領悟!

人性不變,市場不變,交易不變,學習不變!

越是著急,最後越是虧損的越多,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關注筆者公眾號:老鄧侃股(ki36881),更多財經資訊、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以及獲取莊家主力戰法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