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 張金明: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一生踐行跟黨走

2019-10-23     磁力磁縣

編者按

有一種力量叫催人奮進,有一種堅守叫不忘初心,有一種希望叫鼓舞人心。在磁縣,在我們身邊,就有多位建國前老革命、老幹部、老黨員、老軍人,在給我們年輕的一代默默耕耘的同時,也傳承著老一輩的那份堅定信仰。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生活工作的標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建國前老黨員——張金明,感受榜樣的力量。

張金明,漢族,1929年8月生,磁縣黃沙鎮南上莊村人。在那個災荒的年代,張金明自幼父母去世,後由姥姥撫養了四年,但姥姥也不幸去世,十歲的他開始給地主放羊,做起了長工,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為了生活,12歲的張金明開始下井挖煤,當年礦井條件惡劣,挖掘技術差,張金明和其他工人經常受傷。

1948年,全國處於國共內戰中,一貧如洗的張金明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積極參加敵後保障工作:籌備軍糧、捐棉花、做鞋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同時他在夜校參加掃盲班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同年8月,張金明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張金明在村任副大隊長職務,每天帶領村民開荒種田,利用牲畜糞便改良土壤,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百姓安居樂業,上級政府年年把南上莊評為「先進黨支部」。

1963年全國開展四清運動(清工分,清帳目,清倉庫和清財物),張金明同志由於黨性高,原則性強,不貪污,大家一致認為張金明適合干村會計崗位。1976年,張繼明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了3個孩子,最小的孩子剛剛滿四個月。由於他是村裡的副書記兼生產大隊長,經常到外地考察學習,就把孩子們寄養在親戚家裡。每次把孩子送走時,孩子的哭聲,使他心如刀絞,但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工作一刻沒有落下。1971年,村裡辦了大型煤礦——黃沙礦,井內的地下水需要排到井外才能正常生產,而排出的水則正好可以用來澆地,於是他把村民集合起來,修建了3000米的水渠,全村的土地變成了水澆地,水渠至今仍在為村民服務。

1980年國家對計劃生育越來越重視,張金明主動請纓,擔任村計劃生育負責人,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工作,經常挨罵,他苦口婆心的給村民講政策,所做的工作多次得到上級的表揚,並且頒發錦旗。1982年,國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張金明參與分地工作,把村裡的土地公平合理的分給村民。1984年張金明積極籌備村辦企業:一號煤礦、二號煤礦、村辦焦化廠等,村裡一片欣欣向榮。村集體的收入增加了,也翻蓋了學校、戲台子等。

煙散盡,更見英雄本色,老驥伏櫪,壯志凌雲千里。張金明任勞任怨,一心為民,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黨的理想,是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於擔當作為的楷模,「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讓我們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鋒精神。

來源:磁縣主題教育辦公室

編輯:王曉波 校對:劉佳琪

初審:李偉如 終審:范雲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dy_G0BMH2_cNUgxJhI.html

















感謝,有你!

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