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唐則天皇后萬歲通天元年(696)三月,唐軍王孝傑、婁師德率軍與吐蕃在素羅汗山大戰,唐軍大敗。
吐蕃君王叫「贊普」,主帥論欽陵是權臣,「論」是宰相的意思,論欽陵就是欽陵宰相。
他極善於用兵,有過三次大勝唐軍的非凡戰績。
670年,大非川之戰,擊敗大唐老將薛仁貴,占領青海西部;
678年,青海之戰,擊敗十八萬唐軍;
這次唐軍再敗,論欽陵完全是大唐的頭號大敵。
九月,吐蕃使者前來談和,論欽陵的條件是:
一、大唐撤去安西四鎮的駐軍;
二、十姓突厥的地盤讓給吐蕃。
這明白要割斷大唐對西域的控制。
女皇武則天派出將軍郭元振到吐蕃去談判。
郭元振長得雄姿英發,見到吐蕃贊普,只行禮不下拜,贊普非常看重他:「我見到的漢人使者多了,沒有一個比得上將軍!」
郭將軍說:「安西四鎮、突厥十姓和你們吐蕃人不同種族,你們現在要求撤去唐軍,不是要搞兼并活動嗎?」
論欽陵說:「我們如果是貪圖地盤,肯定向東攻打甘州、涼州,幹麼要求萬里之外的四鎮、十姓呢?」
郭元振洞察敵意:論欽陵趁著戰勝之機,提出和談,不能草率地拒絕。
但他要占四鎮、十姓地盤,讓大唐在西域諸國中丟掉信用和威望,居心不良,要找個理由,不讓他得逞。
於是說:吐蕃真心要和平,就把占領的吐谷渾部的舊地和青海故地,歸還給大唐。那麼突厥十姓的地盤自然歸吐蕃所有。
一句話,以地換地講和平。論欽陵沒轍,陰謀不成。
回到中原,郭元振建議:
論欽陵在吐蕃權勢很大,已威脅到吐蕃贊普的地位。
連年戰爭,吐蕃老百姓吃不消,早就厭煩了打戰服役,只有論欽陵家族在戰爭中受益最大,特別想打。
咱們就要擴大論欽陵與吐蕃贊普的矛盾,每年都派和親使者到吐蕃去,讓吐蕃人都知道是論欽陵不要和平要戰爭。
699年,離間計成功,贊普果然動手,殺掉論欽陵及黨羽兩千多人,論欽陵的弟弟和兒子帶著手下好幾千人馬投降。
大唐與吐蕃的實力對比,再次大占上風。
02
這個郭元振的計謀太厲害。
搞陰謀詭計,未開化的吐蕃人,哪裡是幾千年傳統的大漢人的對手。
701年,吐蕃、突厥聯手進攻大唐西域,武則天派郭元振為涼州都督,率五萬大軍西征。
吐蕃人久聞其名,說道:「咱們贊普還害怕他,我們還和他打什麼?」撤軍。
郭元振在涼州北部建白亭軍,扼制突厥;南邊建和戎城,遙控吐蕃,涼州城下,再也聽不到胡馬蕭蕭。
轄區水草豐美的甘州大力開展屯田,以前一斛麥子幾千錢,幾年以後,一匹帛就買幾十斛,糧食存儲達十年的量。
後方穩固,郭元振主動出擊,徵集隴右兵馬一百二十多萬,分十路浩浩蕩蕩開進青海,幾乎抵達吐蕃贊普的宮殿。
吐蕃人送馬三千匹、黃金三萬金,無以計數的牛羊請和。
往北威震突厥,突厥獻馬二千匹,原來抓去的涼州人全部放了回來。
五年左右,治下胡漢和睦,遵紀守法,牛羊遍野,路不拾遺。
03
突厥人被大唐滅了幾次,他們手下的一支突騎施部族強大起來,首領叫烏質勒。
估計《神探狄仁傑》中大戰李元芳的烏質勒即源於此。
大唐扶持烏質勒,吐蕃扶持突厥王族的某個阿史那,可憐當初威震天下的突厥王國,淪落為其他帝國的附庸。
烏質勒打敗阿史那,有點嘚瑟,不服大唐管了。
郭元振飛馬到烏質勒的牙帳談判。
天降大雪,烏質勒聽說郭元振親自前來,急忙率大批衛士出帳相迎接,不料郭元振只十幾個衛兵,那種氣定神閒的神將風度,烏質勒佩服之極,雙腳一軟,跪在地上。
郭元振就站在雪中,滔滔不絕地講大唐的政策,批評烏質勒不守盟約,不講武德,不夠厚道。
雪沒過膝蓋,毫不在意,只是講個沒完。
等到郭講師報告結束,告辭,天都黑了。
烏質勒年紀大,又拜又起,又凍又累,回到帳中,一口氣緩不過來,當晚上居然死掉!
兒子娑葛又驚又怒:「漢人使者殺了我老爹,此仇必報!」開剛亮,率將士們追來。
半路,碰上穿著孝服的郭元振——原來他得到消息,親自前來弔喪。
大出娑葛意料,腦子轉不過來,手下騎兵把郭元振的人馬圍了幾層,只說是保護大唐將軍。
郭元振到了牙帳,放聲大哭,祭奠烏質勒,情深意切,胡人都感動了。又幫助娑葛穩定住接班人的位子。
反客為主,娑葛以下全心服口服,十幾天後喪事結束,獻馬五千,駱駝二百,牛羊十餘萬頭,西域再現和平景象。
人們說:郭元振詭殺烏質勒。
唐人版的孔明哭公瑾,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太厲害了。
04
郭元振的人生非常傳奇,傳奇到和神鬼相關,特別不凡。
他是進士及第,卻不留在京城,自願到四川當個縣尉。
在任上,橫行不法,鑄私錢,搶商旅,豢養著一批亡命之徒,妥妥的黑惡勢力頭目。
武則天都驚動了,召到洛陽見面,一番談話,印象翻了過來,這是個人才!寫一篇文章來看!
郭元振獻上《寶劍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煅煉凡幾日,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生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幸且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 那知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 雖則沈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壯志凌雲!
女皇大讚,立即提報為右武衛參軍,走入為國家服務的金光大道。
在太學讀書時,家裡人送來一車金銀,剛好碰上一個陌生人,前來乞求:
「我一家五代人沒有下葬,棺木停在各地,聽說您家裡來了一筆錢,能不能幫我一幫?」小郭把一車錢全給了他。
同學薛稷(後來大書法家)、趙彥昭(後來宰相)呵呵笑,你傻啊?非親非故,你做什麼事嘛!郭元振說:「這有什麼可笑的?幫助別人成了大事不好嗎?」
很多年以後,郭元振回到京城任職,還沒有住宅,先住在朋友家。
上班路上,一個人送上一封信,打開一看,是一張物品清單,其他什麼字也沒寫。
在一片林子裡,有馬二十餘匹,錦帛三千多匹,郭元振笑道:「看來是太學那個處理喪葬的人喲!」用這些錢買了宅子。
薛稷、趙彥昭嘆服。
錢這東西,在郭元振這樣的人眼裡,就是個工具。
05
還有些故事,太過傳奇,姑妄聽之。
據說郭元振治理涼州,安西都護府的南邊有一條大河,河水長年有毒,人、畜踩到河裡就死。
於是郭元振率三萬大軍出發,沿途各國都發兵支援,到達大河河源,有十二個國王上百萬的軍隊,氣吞山河。
源頭有一顆巨大的樹,高上千尺,遮蔽方原幾百里地,上面一條黃龍,對著大軍口吐毒氣,就是毒水河的來源。
郭元振親筆寫下討伐文書,令人大聲宣講,黃龍就從樹上下來,郭元振率大軍殺了它,並燒為灰土。
河清海晏。
唐人寫的《玄怪錄》中,說郭元振夜宿一村,碰上豬妖強娶民女,他用計斬斷豬妖的一隻前蹄,最後殺掉妖精,為民除害。
可見郭元振膽大包天,計謀百出的才能,在唐朝時就廣為流傳。
而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比傳說中人與神怪的鬥爭還要驚險狡詐。
06
郭元振在西域如魚得水,深得人民愛戴,但在朝中就有人妒忌,有人看不順眼。
早在他率軍平定涼州,宰相宗楚客就說老郭統兵太多,有不臣之意,還好狄仁傑、魏元忠等一大批人替他擔保,才過了這一關。
郭元振和娑葛搞好關係,但宗楚客卻想另起爐灶,扶持突厥的其他部落,造成娑葛反叛,西域混亂。
他向朝廷說明真相,成為宗楚客的眼中釘,朝廷徵召郭元振回京,老郭不敢去。
直到唐睿宗時代,宗楚客一黨在政變中被清除,郭元振才回到京城。
在域外處理各項事務遊刃有餘,離開涼州受到萬人空巷的歡送,回到京城,郭將軍卻處處肘掣,根本施展不了手腳。
十分不順。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剛剛繼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驪山大閱兵,展示大唐的強大武力。
不知道為什麼,哪條筋錯位,唐玄宗親自擂鼓時,郭元振將軍卻上前奏事,打斷了節奏。
玄宗大怒,要殺老將軍。
年輕氣盛的皇帝要立威喲!
幾個宰相求情:「郭元振對國家有大功,請從寬處理。」
這才免死,貶到廣東新州。
玄宗是英明的,過了一段有意再次啟用郭將軍,只是受此挫折,郭將軍意興闌珊,同年就去世了。
昔時龍泉劍,再不現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