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頓莊園》的貴族氣是一種精神長相

2022-04-06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唐頓莊園》的貴族氣是一種精神長相

本文作者:秋葉飄零

一度,貴族在國人的概念中,屬於罪該萬死的剝削階級。時下,搖身一變,是財富、時尚、甚至品味的代名詞。

恍如隔世。

聞聽國內有土豪羨慕此劇貴族生活方式,管家僕人打理家政成了新的高大上標準。看完全劇,不禁莞爾。且聽分解。

這部電視劇表現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近百年前英國最後的貴族或沒落消失、或適應轉型的處境和抉擇。主題音樂即此文配樂,我總聽出一種莫名的不安和焦慮。

英國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雖有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而1688年「光榮革命」,頒布制約王權的法案,便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

原以為英國貴族早已山窮水盡銷聲匿跡。法國大革命後波旁王朝復辟,延續到1830年,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就刻畫了貴族的沒落窘境。此時,英國君主統治玩完近150年了。

不得不說,英國貴族真能苟延殘喘,硬是撐到了20世紀初,原因不得而知。估計是沒有土改、公私合營之類摧枯拉朽的革命,任其自然而然壽終正寢之故吧。

唐頓莊園就處在這種風雨飄搖的末日中。

好在莊園主人羅伯特.格蘭瑟姆伯爵娶了美國富商女兒柯拉,靠其不菲的嫁妝坐吃山空維持著。眼看不濟了,又因生了仨閨女,按繼承法招來遠親克勞利母子。勸說撮合幾經周折,大女兒瑪麗嫁給了馬修.克勞利,肥水才沒流外人田。

接著,靠馬修前女友遺囑所贈資產,加上具有創業和實幹精神的馬修的倡議引導,唐頓主人們開始有了改革轉型搞活經濟的觀念。因此跟上了時代步伐,沒有破產拍賣,樹倒猢猻散,而是脫胎換骨蒸蒸日上地保住了大宅子和產業。年青人還進城經商。可以預見,前途是光明的。

更多的世襲貴族莊園,通過劇中人物的交談和活動,盡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凋蔽衰落。

要轉型的不僅是主人,還有面臨失掉飯碗的僕人。

片頭先是草坪上向維多利亞風格的樓宇走去的雙腿及歡跑的小狗——羅伯特和他的寵物,然後是僕人的一連串活動身影或特寫。一排鈴鐺中某個被拉動,匆匆上樓的腳步,將要沸騰的水壺,雞毛撣輕拂水晶吊燈,一片白花瓣從花瓶上飄落……

這齣劇的獨特之處,是將唐頓莊園分為兩個相隔又相連的區域——樓上和地下室,給予相同的關注表現,形象地喻示社會變革時期,不同地位的人群中引發的震盪憂慮、發奮掙扎,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個全息縮影。

老管家卡森是個重要角色。說來難以置信,最不願接受改變、一切按老規矩、容不得丁點湊合將就的,是這個整天穿著燕尾服、一本正經煞有介事、架勢比伯爵老爺還要牛的僕人頭兒。

他比主人更在乎莊園的講究排場和名聲尊嚴等堂皇門面,卻不睜眼看看新舊交替的世界,不想想貴族前景與自己的差事已是日薄西山。起初對想離開唐頓另謀出路的想法做法,他難以理解,身在福中不知福!不過,劇終時他總算說了句時代變化我們也要跟上之類,否則真是一個花崗岩腦袋和骨子裡的前世遺孑。

年青人活絡。一個女僕私下學會使用打字機,在伯爵女兒的支持幫助下,謀了份文秘工作,走人。男僕莫斯利好學多識,被聘為村裡的小學教師。幫廚黛西原是個傻丫頭,捧起書本後,通過學校考試,日後即便從事廚藝,也不會只為某個家族服務。

樓上的年青一代危機感更強,厭惡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貴族活法。大女兒作為繼承人,經營農莊,養豬蓋房,種種規劃。二女兒伊迪絲寫作投稿,後來接手辦刊,學會開車。三女兒打破習俗,一戰期間當了護士。最後一集,兩個愛車的女婿到倫敦開辦車行。下一代逐漸轉換社會身份,成為曾被貴族嗤之以鼻的經營者、實業家。

除了謀生之道,三個女兒的婚姻選擇也反映出等級觀念的日益淡薄和消弭。

老三西珀爾愛上了自家車夫湯姆,準備私奔,被姐姐們攔下,父母無奈允諾。後來難產早逝。

西珀爾

老大瑪麗先是嫁給馬修。對方繼承了唐頓,外表俊朗,頗具才幹魅力,雖屬中產階級,也算般配。丈夫車禍身亡後,孀居多年,追求者不斷,都不入眼。

後來愛上一個賽車手,情投意合但不夠體面,糾結不已。經過旁人一再開導,終於放下身段,再嫁。

老二伊迪絲的情感歷程最為曲折。才貌雙全,卻沒桃花運,逮個老頭想嫁都沒戲。因投稿與辦雜誌的紳士結識相愛,談婚論嫁,有了一夜情,這男人為婚事去德國辦理身份,離奇失蹤。在姑媽的幫助下,懷著身孕到國外呆了幾個月,生下孩子,寄養,又收養。

本來全家都以為是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聚會中與一個給親戚當管家的男人生情,想著也是下嫁,殊料轉而高攀為侯爵夫人——那男的繼承了表兄的家產和爵位。

瑪麗

伊迪絲

該劇給我的第一觀感,即上述在社會轉型和科技進步的時代,如汽車電話等新生事物一個個出現,貴族及其依附的下層,如何面對封建等級秩序的塌陷和痛楚。

其二,等級社會中,上下、貧富、尊卑絕對有別。狄更斯在《雙城記》里寫了貴族惡霸的殘暴直接催生了革命。而此劇中,主僕關係溫馨親切,不是一家,勝似一家。

比如瑪麗和貼身女僕安娜,比起和死對頭的老二之間,不知親密多少倍。土耳其使館的帥哥摸到閨房偷情,半夜暴斃的驚駭之際,她頭一個找來抬屍的是安娜。

安娜

安娜的丈夫貝茨,先是涉嫌謀害歹毒的前妻,後被懷疑殺了強暴安娜的惡棍。瑪麗無意中拿到疑似證據,猶豫不決時,作為貼身男僕的貝茨又一次保護了老爺(之前在戰場上作為勤務兵救過一回),於是,毅然將火車票扔進壁爐。

大結局的平安夜,安娜正在侍奉大小姐,提前分娩,在瑪麗不由分說的堅持下,孩子生在主人的床上。

相對於小姐們的相互嫉妒、拆台,例如伊迪絲給土耳其使館寫信,不惜令家族蒙羞;瑪麗當眾說出私生女,差點兒毀了妹妹好不容易撞上的大運。僕人之間顯得更友愛和睦,過年過節或主人大宴賓客的勞累時分,相互扶持,幫忙協力。除了人民公敵巴羅。

當然,對去面試、考試、應聘的年青僕人,主人們提供便利並祝其成功,不僅出於寬容,也是今不如昔。唐頓實在雇不起一大群人。一切從簡,自己動手,努力適應平民化的社會潮流。

我想,現實中或許有這樣的主僕關係,即便在等級社會;或許多少有些美化,人們追憶往事時美好的東西總是更加清晰。

也合乎情理。主人心眼態度好點兒,才會得到忠誠的回報。哪怕一點誤會,也會招來暗中的絆子。柯拉頭一個貼身女僕疑心自己會被炒掉,在浴盆下放了塊香皀,致使女主人流產,老來得子的美夢破滅。當然這女僕不是什麼好鳥,與巴羅沆瀣一氣。後來知是誤會,良心發現,又被人影射,惴惴不安離去。

也許,我的生疑與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對立的階級之間,剝削壓迫,血海深仇。看到羅伯特帶著患眼疾的廚娘去倫敦就醫,安排手顫不已的卡森退休並給予養老年金,瑪麗想當然地要在豪華大廳為卡森和休斯太太舉辦婚禮,主僕共同為蒙冤入獄的貝茨夫婦揪心、奔走、作證甚至探視……儘管有了社會歷史並非階級鬥爭史的新認識,還是相當訝異錯愕。

這種長期的、溫和的、順其自然的社會漸變,沒有訴諸於暴力手段,沒有顛覆社會倫理秩序和人際和諧關係,民主平等自由逐步深入人心,植根於基督教的博愛仁慈不會消失殆盡,而是作為傳統文化根基傳承下來。

眼下國內有錢人想找卡森、貝茨、安娜這樣忠誠可靠的僕人,可能嗎?那是延續千年的等級社會道德觀念下的主僕關係,一榮倶榮,一損俱損。僕人們以出入唐頓而自豪敬業,主人錯怪下人須當面道歉。現在除了經濟僱傭關係,哪有一生為仆安之若素並以此為榮的人?個個都想成為吆三喝四的主子。

第三,此劇開篇不久,一戰爆發。無論貴族平民,適齡者必須應徵作戰。貴族為軍官,百姓是大頭兵。大女婿馬修和男僕威廉共赴前線。威廉為救主殞命,馬修差點癱了。羅伯特穿著紅色軍服,急得團團轉,超齡。僕人巴羅裝病耍賴,躲不過去,要求派到衛生隊,以為安全。面臨槍林彈雨,夜裡舉個煙頭舉臂中彈,「光榮」退役,保住性命。

女人們也沒閒著。西珀爾到醫院護理傷員。馬修的母親伊澤貝爾原本懂醫,此時全力投入。病房不夠,一番遊說,將唐頓一樓大廳闢為臨時病房。僕人們嘀咕,主人卻欣然同意。

這裡不僅表現了全民族在國難當頭時的擔當奉獻精神,更著力強調了身為貴族者,注重個人榮譽,富於犧牲精神。比起底層民眾的混沌無知,更加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這,是從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沿襲而來的吧,令人動容。

馬修

由此,也對貴族之「貴」,有了更多的展現。不光在物質生活上養尊處優,高人一等。在榮譽道德的追求、言行舉止的優雅、藝術修養的品味(柯拉藏畫、瑪麗擅歌、伊迪絲彈琴、羅伯特擅騎射)等精神層面,優於芸芸眾生。絕不是當下國內某些人所追求的物質肉體的窮奢極欲。

不過,在生活行為中,樓上樓下,彼此彼此,飲食男女,七情六慾。偷情、私奔、出軌……難免苟且之事。樓上三個青春靚麗的女兒就夠嗆,還來個花枝招展的遠房侄女羅絲,鬧出一樁樁要費盡周章加以掩飾的風流韻事。羅伯特本人也昏了頭,與一女僕關係日漸親密,趕緊打發走了。

人性,在日常的平淡庸碌里,差不多。

三姐妹

第四,人物及表演。

以唐頓莊園為中心,通過聚會、狩獵、比賽、展覽、探訪、郊遊、婚喪、戰爭等日常活動和重大事件,輻射到社會多個方面,涉及人物就不止莊園主僕二三十個,各有千秋。

比起三個女兒,柯拉更嫵媚。低首斜睨,眉眼彎彎,風情萬種,咋看都不象三個倔丫頭的媽。

羅伯特臉型周正五官勻停,有貴族相。但表演上不及面龐肉肉的貝茨,細膩內斂,深不可測。

羅伯特

柯拉

主人里,我最喜歡祖母維奧萊特。從臉上的皺紋看,怕有七十多了,骨灰級演員的功底。閱歷豐富,言辭尖刻機智,典型的英國式冷幽默。有點老小孩的任性率真,又有飽經世故的通透狡黠,角色性格和表演都很有戲。

有時替孫女出點子釋懷或遮醜,有時拄拐打上門去幫人出氣,有時跟兒子兒媳齟齬奪風頭,有時寬洪大量撒手一笑。對心直口快、有點二百五的女伴伊澤貝爾,則不動聲色、四兩撥千斤地忽悠其行動轉向或回心轉意。

總之,性格立體,層次豐富,展示了複雜多面的立體感。靚麗的年青演員們,望其項背。顏值的分量,不似國內影視。

僕人中,我想說說巴羅。

這個年青人外形帥氣,但心理陰暗變態。腦瓜靈活,詭計多端,不擇手段地勾結或要挾女僕,刺探主人一家隱私,必要時用以自保。對朝夕相處的同伴們,冷嘲熱諷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實屬天使外表下的魔鬼心腸。

年紀輕輕,為何這般老道毒辣?劇作給了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客觀理由:同性戀。還原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備受歧視,沒有親情、愛情(社會不齒)和友情(易被誤解),於是,處處與人為敵。從今天的寬容度來看,這個小伙子是被逼成了一頭獨狼。

天長地久,唐頓上上下下的友好、友善、友情,終於感化教育了他。聰明手段用在正道上,幫主人對付外敵,遊刃有餘,人盡其才。因此,這座莊園又象是一所感化院,壞人進來,洗心革面。

巴羅

全劇跨度十來年(「鐵達尼號」沉沒到1925年),四個婚禮、三次聖誕,主僕共同出席見證,共度平安良宵。大結局中,每個人得其所願,愛情、生活、前途,花好月圓,皆大歡喜。有點象中國戲曲套路,也合乎英國人四平八穩不喜極端的民族性格。

一句話,此劇表現了愛的主旨。做人要有良心,知恩圖報,而非簡單地以階級劃分敵友。就象人之善惡,豈能以性別、年齡、民族、信仰等單一元素來一分為二?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18166f41946c6bada50a508a84de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