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爆炸性的消息,文章和馬伊琍離婚了。
就在剛剛,文章發布微博,稱:吾愛伊琍,同行半路,一別兩寬,餘生漫漫,依然親情守候。
而馬伊琍也發布微博,稱:你我深愛過,努力過,彼此成就過。此情有憾,然無對錯。往後,各生歡喜。
妥妥的官宣離婚。
其實早在2015年,他們就迎來了最大危機。
那場危機人盡皆知。
一次縱情貪歡,毀了三個人。
此後,他們一直活在輿論中央。人們提起他們時,首要的不是作品,不是活動,不是綜藝,不是演技,不是專業,不是影響力。
而是兩個字:出軌。
出軌,成了他們身上最鮮明的標籤,最扎眼的身份標識。
他們不再是他們自己,甚至不再是演員。而是出軌者、被出軌者、小三。
人生活到這種境地,當然尷尬無比。
哪怕馬伊琍在事後,發開發表自己的態度,「戀愛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張開雙手,歡迎文章回家,但他們夫妻二人在華人圈裡,已經物是人非,早已不復當年的圓滿與幸福。
有些錯一犯,生命就有了豁口,再也堵不上。
有些事一出,婚姻就不復往昔。
往後的餘年末日,都只是將就,而不是成全。
之後的5年里,他們也百般修復關係,一起陪伴孩子,一起參演電視劇,一起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但終於熬不下去了。
2019年7月28日,他們選擇和平分手。離婚的官宣文字,也寫得和平大氣,絲毫沒有怨言,沒有指責,只有滿滿的感恩。
尤其是馬伊琍,特地在微博中提到,「此情有憾,然無對錯」,特意替文章脫罪。
這是她最後的溫柔。
離婚消息出來後,微博馬上爆了。
你問我看到消息的第一感受?
只有兩個。一是遺憾,二是佩服。
遺憾於他們終於未能走下去。
佩服於馬伊琍在這場關係里,從始至終,從大方向到小細節,從面對危機到保護家人,處處都無可指摘。
她也做到了這一點。
因為關於他們家,一直有萬千流言,但孩子們成長得非常好,父母也不被打擾。
她以一己之力,保護了全家。
2018年,她參加《圓桌派》,在節目上,竇文濤形容她,「二十幾歲時表現出一種剛勁兒,有了孩子之後剛勁兒變成了韌勁兒。」
潘采夫也說,「她是相當地爺們兒。」
雖是戲言,也是為了節目效果,卻道出了馬伊琍的個性:剛強,猛烈,有主見。
飾演《還珠格格3》紫薇一角時,她曾對媒體公然表示:「我不喜歡紫薇,很反感,甚至討厭。她溫柔,但特別傳統,她全部的世界就圍繞著一個男人。這一點,我做不到。」
她愛孩子。
愛事業。
有軸勁。
但是,馬伊琍絕不會為一個男人轉來轉去,失去生活的主心骨。
也因為如此,馬伊琍從不會被他者綁架,隨波逐流。
她一直活得清醒,自知,有節奏,也有秩序。
她從不秀恩愛。
當年和文章一起拍《奮鬥》,他們本來已經是情侶。但在片場,沒有一個人看出他們的事情。
「工作就是工作,我們是分的很清的,而且我覺得在公共場合秀恩愛有點——我一看到那種秀恩愛的,就感覺要崩。」
她有自己的底線。
她和文章戀愛時,有一回,文章做了什麼不可原諒的事(她沒明說),她果斷分手。
分手後,又因為某些陰差陽錯的事情,他們才重歸於好。
她也不虛榮。
與文章領證那天,正在工作,拍的還是墓地的戲。「不是裝作忙,而是覺得不需要太眼淚婆娑。」
領完證接下來就要辦婚禮,馬伊琍說,「不要辦,有什麼好辦的。」
文章很奇怪,婚禮挺好啊,挺歡快一場面。
「我不想辦婚禮,我不想讓我爸爸看到那一幕,他把我的手遞到你——另外一個男人——的手裡頭。我覺得我爸爸很難過。」
最後父母看不下去,逼著兩人去拍了本來不打算拍的婚紗照。
2008年,純裸婚。
婚後,她二話不說,立刻承擔起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
懷頭胎四個月了,她還在劇組工作,遭遇強烈妊娠反應也不管,一邊狂吐一邊拍戲。
後來孩子出生,她乳腺發炎,一邊流血,一邊擠奶,疼得人半條命都要過去。而且每天都要挑開傷口,又擠一遍。所以經年累月都無法痊癒,舊傷+新痛,其苦可想而知。
女兒出生後,她扛起教育女兒的全部責任,效仿父母那一代:不聽話就打,棍棒底下出孝子。
她本來也沒覺得有啥問題,但生了老二之後,她突然看出問題來了。
姐姐成了那種很容易認錯的姑娘,妹妹就特彆扭,不聽話,與小時候的她如出一轍。
她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可能出現了問題。她馬上反思自身,諮詢很多專家,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有嚴,有慈,有規矩,有接納,令孩子有方向,又能感到濃濃的安全感。
也因為她教育理念的先進,兩個女兒都無比優秀。
小愛馬一次又一次地,奪得了舞蹈比賽的冠軍,氣質逼人,成為人群中最閃亮的孩子。
拍《婚姻保衛戰》時,她接受鳳凰網採訪,曾說過一句話:
「遇上事了,先解決,解決了,你的氣就消了一半,你才會理智地站在他的位置去想事情。要給人犯錯的機會,每個人都會犯錯。」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她應對問題和困境,所採取的方式一直如此。
她不苛責任何人。
也不怨懟任何人。
她把生命中的每一種問題,都看成一種提醒,一種成長。
——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必須出現。
——而你正視它,就能看見自身,看見邏輯,看見因果。
比如2015年的事故里,她應該也能感受到,文章與她的結合,早在一開始,就是有一些不和諧的因子的。
她是大女主。
但文章,也是大男人。
他曾面對出軌一事被爆光時,憤怒地大喊:賤命一條陪到底。
他不甘心做演員,導了N部戲。
他一直希望有自己的影像世界,有自己的名字。
他和馬伊俐曾接受訪談,文章曾反覆提到,自己與馬伊俐在一起時,有著種種不舒服。
當然,這來自他的自尊作崇。
當記者把他稱為「一個神秘男子」時,他對沒有自己的姓名,感到無比憤怒。
他說,我也是一個演員,為什麼就變成一個神秘男子。
而馬伊琍在關係中的掌控與引領,雖然令他覺得正確。但也令他覺得憋屈。
他更渴望的,是一個從屬於他、認可他、崇拜他的人。
而姚笛就是這樣一個人。
她曾在一個頒獎禮上,公然說:「文章老師是我的偶像。」
拍《裸婚時代》時,姚笛一直被文章引領。
進組第一天,姚笛就與文章有場親吻戲,姚笛覺得很尷尬。但文章倒是很自在,照著劇本說完台詞後,便大方走過來吻姚笛。
《裸婚時代》放映後,姚笛受邀接受專訪,說:「文章是一個特別好的演員。自己慢熱,不愛講話,但但文章總能用熱情與投入,將她帶進戲裡。」
在和姚笛的相處里,他不再是配角。是主角。
姚笛也習慣於這種仰望。
她曾說,「有時候我覺得付出,會比得到更開心。」
相比於馬伊琍,她有著更多本分的、溫婉的、低回的東西。
世間性情千萬種。
沒有好,也沒有壞。只能看你更適合哪一型。
而姚笛的性格、處世方式、婚戀習慣,恰恰有著文章所渴望的女性特質。所以兩個人就開始了。
可能有些事,誰也不想發生。同時也知道那些事的危害。但激情之下,是難以控制的。
文章曾對她說:我會離婚娶你。
但沒有想到,最終他還是負了他,回歸家庭,任由姚笛被輿論一輪輪地凌遲。
出事以後,他曾拜託熟人、電視台負責人,拜託他們多照顧照顧姚笛。也曾在與人談起姚笛時,大哭失聲。
可惜經此一事,姚笛演藝生涯墮入谷底,一直沒有翻身。
而這邊,表面雖然完整,但錦袍上的虱子,一直都沒有停止叮咬。
或許每一場婚姻,最好的狀態,都不是完整。畢竟,婚姻不是湊人頭數。
而是兩個人,彼此能互相看見,互相支撐,互相成就。
倘若達不到這個目的,相處就不會成為滋養,而是成為一種困擾,甚至是傷害。
我不知道文章與馬伊琍在這五年里,是如何度過他們的婚姻的。
也不知道,他們用了什麼方式,來為那些缺憾,一一打上補丁。
唯一能確認的是,他們沒有成功。
婚姻的成敗,不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努力就可以的。有時候,它需要太多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綜合作用,才能成就一場百年童話。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罅隙已在,分離已成定局,站在曲終人散的當口,他們依然對彼此,保有最後的柔情。
長路漫漫,依然親情守候。
往後餘生,各生歡喜。
如果做不到成全,如果無法並肩同行,那麼,像他們一樣感恩分手,也是最後的慈悲。
作者:周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