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逝者整理遺容前,張旭做好準備工作
記者 段雪 文/圖
在殯儀館的化妝室里,90後入殮師張旭神情專注、動作嫻熟地整理著逝者的遺容。幾個小時後,通過細心裝扮,遺體從面色蒼白變得容光煥發……
一年前,剛大學畢業的張旭成為一名入殮師。起初,面對一具具遺體,他害怕過;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他糾結過。然而,500多天的親身經歷讓他發生了轉變。在殯儀館裡,他看到為妻子送葬的痴情丈夫;在靈柩前嚎啕大哭的孩子;親朋好友拜託他親手化妝,只為讓逝者死得像個樣子。深受觸動的他決意做好這份特殊工作,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給其親友留下最美好的一面。
零距離接觸逝者
1994年出生的張旭,畢業於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去年7月,他通過考試以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來到靈鼎山殯儀館工作,主要負責遺體美容。
「考大學那年,我只是想選個『冷門』專業,以後好就業。沒想到會從事和冰涼的遺體長期『打交道』的工作。」張旭說,記得第一次零距離接觸遺體,恐懼感瞬間爆棚,呼吸加快,頭皮發麻,就連身體也不聽使喚似的。後來,經過一次次嘗試,才逐漸克服了。
據了解,早些年的遺體化妝和防腐技術落後,逝者妝容單一。如今遺體化妝技術進步了,家屬也有不同的需求。入殮師的基本功是要做到儘可能地還原逝者生前的容貌,按要求給逝者一個華麗或清淡自然的妝容。
翻開張旭的化妝箱,記者發現,裡面除了放置日常化妝用品外,還有縫合針、酒精、鑷子、剪刀、注射器等。「這些都是還原逝者生前容貌的『助手』。」張旭介紹說,因病死亡的人,其遺體會有浮腫的情況,這就需要用注射器將體液抽出來。
此外,逝者遺體因為肌肉僵硬,很難上妝。所以在處理前,要先給逝者做臉部按摩,放鬆肌肉。
嚴陣以待防感染
上午8點,忙活了一宿的張旭準備下夜班。他習慣性地脫去工作服,一番洗漱後,換上一身乾淨的便裝,然後離開殯儀館……
「這是怕家人忌諱嗎?」面對記者的疑問,張旭搖搖頭回答道:「人去世後,會迅速滋生很多細菌。洗漱和換衣服,是要避免把這些細菌帶回家。」
針對逝者的死因,相關部門出具的證明往往只有簡單一句:「因病死亡。」張旭和同事們既不知道死者因何病而亡,更不知道這種病會不會傳染,這時只能依靠常規的防護措施。
每一次為遺體做防腐化妝,張旭都會穿上防護服,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全副武裝」上陣。遺體護理的工作完成後,所用過的毛巾、棉簽等用品都會被打包起來。
「這是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保護家人。」張旭說,工作過程中稍不注意殺菌消毒,就可能會感染細菌。
不過,為了降低種種職業風險,靈鼎山殯儀館一直嚴陣以待。他們設有專門的更衣室、洗衣房和消毒房。
修復就像做手術
來到張旭的工作室,因缺乏陽光立馬能感受到幾絲陰冷,遺體護理完畢送走後,地板濕漉漉,洗滌用品、化妝用具擺放齊整。
每年逝者里,非正常死亡的占了一定比例。這些意外死亡的逝者做修復、化妝要困難得多,工作量非常龐大。為了給這些不幸的逝者恢復原貌,張旭和同事常常在工作檯旁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一針一線串連傷口,有時為了趕任務連飯都會顧不上吃。
在諸多需要「整容」的逝者中,最常見的莫過於出車禍的遺體。「有些頭部受損,有些肢體不全。」張旭跟記者描述道。
有次,一名4歲的小男孩因車禍死亡,下半身受到嚴重損傷。張旭經過10個小時的努力,才將其還原。讓小男孩體面地告別人間,也讓其父母減少些許痛苦。
「抱著他,輕輕地,像呵護自己的弟弟一樣。硬是把眼淚強忍下去。」回想起這些,張旭一直平靜的語調,突然上揚了幾分。
(責任編輯:盧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