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5年,「杏林尋寶」成全國挖掘中醫藥特色療法金字招牌 傳承中醫藥文化 推動中外交流互鑒

2023-12-22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歷經15年,「杏林尋寶」成全國挖掘中醫藥特色療法金字招牌 傳承中醫藥文化 推動中外交流互鑒

12月20日,第十五屆「杏林尋寶」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當天,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全面開診。

年終歲末,全國中醫界都在期待一場重頭戲——由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牽頭舉辦的「杏林尋寶」活動。

12月20日,第十五屆「杏林尋寶」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在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上演,9位來自不同民族的「獻寶人」登台亮相,展示拿手絕活。

自2009年以來,廣東省中醫院共舉辦了14屆「杏林尋寶」活動,累計梳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523項,實地走訪272項,148項上台展示,58項療法在醫院落地,形成「杏林尋寶」相關專著97部,並通過師帶徒、建立工作室等形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傳承人才。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廣東省中醫院表示,一直以來,醫院堅持挖掘安全有效的民間特色療法,不僅逐步把醫院建成了中醫特色療法「活的博物館」、適宜技術的「集散地」,而且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尋找之路

安全有效是「金標準」

「杏林尋寶」活動開展以來,始終繞不開三個問題:「寶」在何方?持「寶」人願意獻出來嗎?在「尋寶」過程中,如何避免魚龍混雜的現象?

多年的探索,讓一眾專家達成了一種共識與默契——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尋「寶」的「金標準」。

每一年海選,從新年伊始便開始了。除了專家組的走訪之外,民間技術持有者也會紛紛來「獻寶」。海選結束進入初選環節時,專家組會首先對特色療法的臨床安全性進行評估,初步評估通過後,則進行實地考核。

這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在這個過程中,專家組必須對「寶」進行反覆考量。

「首先確定其真實性,確定項目確實存在,有確切療效,不能虛構捏造。」醫院名醫工作室吳新明表示,探寶組到達當地後會先在群眾中打聽詢問醫生和療法在當地的口碑。他和同事曾用10天走了6個省區——廣西、雲南、四川、湖南、貴州、山西。「像陀螺一樣轉,坐飛機、換汽車、打摩托車,才能到城鄉交界處的『獻寶人』所在地。之前有的同事去青海、西藏探寶,坐火車轉汽車還要騎馬才能到達。」

接下來是考察技法的獨特性、新穎性。「杏林尋寶」的專家組成員來自各個科室,閱歷豐富,判斷新穎性相對比較可靠。實地探訪後,一部分特色療法進入下一輪考核。醫院組織專家評審,以病例為考題,通過現場診治的療效評選出最終入選演示會的「寶」。

作為「杏林尋寶」的牽頭人,從2009年起,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就深度參與這一活動,大部分項目上台展示前,她都要自己嘗試一次。

在她看來,這是對「獻寶人」的尊重,更是對患者負責。

以身試針的故事在省中醫院並不少見。

當年,儘管省中醫院原院長呂玉波對平衡針發明者王文遠醫生早有耳聞,但出於醫療安全考慮,仍然像引進其他特色療法一樣,先在自己身上試。

有一次,呂玉波肩周炎發作,找到了王文遠後,對方當即請呂玉波坐下,取出針在穴位足三里附近進針,也很快拔針,但是那一下子的強烈刺激,使呂玉波不由自主地從座椅上跳了起來。

事後,呂玉波說:「我接受過許多次的針灸治療,還沒感受過這麼強烈的刺激。不過治療後,手肩的疼痛馬上減輕了,也可以抬起來了。」

直到今天,說起當年開展「杏林尋寶」時,楊志敏還能記得一片質疑聲與激論聲:這些來自民間的「土醫生」,怎能登正規醫院的「大雅之堂」?「雕蟲小技」怎能進入大型三甲醫院?他們中間有些人連執業醫師證都沒有,怎能為病人治療?

「民間的特色療法,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的重要手段。」關鍵時刻,呂玉波力排眾議指出,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中醫夢,就是要充分挖掘、整理、發展中醫藥寶庫,要淋漓盡致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才能讓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發展之路

助力民間中醫現代化

對於省中醫院來講,每一年歲末的「杏林尋寶」演示會只是挖掘民間療法的起點。此後,醫院還通過「跟師」的方式,讓特色療法落地生根,並加以研究提高,為臨床科室開展特色療法提供更好支撐。

早在2005年10月,省中醫院就專門成立了傳統療法中心,承接尋回來的「寶」,負責接納、規範、推廣這些特色療法。

就這樣,傳統療法中心就成了民間特色療法走入三甲醫院的第一個平台。

楊志敏說,民間特色療法的傳承人往往有一個認識誤區,總認為自己的療法能醫治百病,但在現代醫學的框架下,這顯然不符合常識,因此確定療法優勢病種就成了一大突破口。

「獻寶人」王永洲的頰針療法在省中醫院落地以後,弟子們很快發現——頰針不僅能治療慢性病,也能治療急性病、危重病,後來更是通過大量實驗發現,頰針治療在治療頑固性疾病、疑難性疾病、心身類疾病上有較大優勢,極大拓展了療法自身的疾病譜。

將民間療法納入現代科學研究之中,是幫助它們回歸主流的關鍵之舉。

薄智雲是腹針的發明人,腹針療法落地後,醫院不僅成立腹針研究所,而且起草了一份腹針研究所的五年建設規劃和十年建設方案遞交給廣東省人民政府,獲批600萬元的研究經費,從此開啟了腹針在醫院20餘年的推廣和發展之路。針對部分非典患者存在後遺症的情況,醫院前後用了半年時間,為他們進行腹針治療。經觀察,這些病人均有明顯好轉,且無副作用,這項成果後來還被刊登在《中國針灸》雜誌上。

2017年4月,廣東省針灸學會易醫臍針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擁有174名專業委員會成員,不僅將開展易醫臍針多學科合作研究與創新,而且制定了易醫臍針診療標準、人才培養及實用技術的培訓與推廣,讓更多年輕中醫學子使用臍針,認同臍針。

從一項鮮為人知的療法,到備受推崇的臨床科研成果,這些尋來的民間瑰寶在省中醫院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但評估一項療法行不行,最終還得看老百姓的口碑。

目前,醫院各臨床科室根據各自專科特長及診治範圍將特色療法全面推廣。以廣東省非遺「天灸」為例,每年就吸引了逾30萬群眾到醫院貼藥,醫院「膏方節」已開展10年,數萬人次服用過該院的協定膏方。每年有超過30%的患者獲得了傳統療法服務,中醫特色療法為中醫院發展與造福人民群眾,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楊志敏表示,下一階段將堅持以中醫藥為主體的非藥物特色診療技術發掘和整理,幫助更多老百姓獲取綠色健康醫療方式,減少藥物損傷和過度醫療的發生。

開放之路

打造全球傳統醫學交流舞台

少數民族醫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

15年間,省中醫院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醫藥,推動民族醫藥文化在中華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

——2016年,第八屆「杏林尋寶」壯醫棍針技術的「獻寶人」錢衛東,早年師從廣西民間壯醫,曾跟隨多個民間流派學習推拿按摩、刺血刺熨等絕技。「本著學習交流的目的,我來到廣州拜會當時的技術評審專家,通過深度交流,我學到了很多。」

——2017年,喋巴療法登上第九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喋巴」是藏醫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該療法對於胃火衰微、浮腫、腹水等具有較好療效。

——2023年,苗氏郭氏蜂針療法、黎醫活體螞蟥療法、壯醫經絡療法、藏醫陶瓷頭浴療法、瑤醫斷腸草點燒療法等多個民族醫學療法大放異彩。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楊志敏介紹,中醫藥文化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不分國界的。邀請來自海外的專家前來「獻寶」,是醫院推進中醫藥國際交流的一次有效嘗試。

2019年,75歲的美國針灸專家皮特·艾克曼上台展示自己的獨門絕活——體質針灸,贏得了陣陣掌聲。

切脈針灸技術「獻寶人」俞雲教授與省中醫院的緣分始於20年前,那時,他在西班牙執業,當時醫院力勸他回國帶徒。迄今為止,俞雲收了近40位主任醫師的徒弟,也每年固定從西班牙回來帶教授徒。「沒有廣東省中醫院的大力支持,近60年總結的臨床經驗不可能回歸祖國,也不可能發揚光大。」他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廣東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史俏蓉表示,下一階段,省中醫院的格局將變得更大——要將「杏林尋寶」打造成為民族醫藥學和世界傳統醫學交流的舞台。

一方面,隨著不斷深入調研和理解加深,應認識到要對國內民族醫藥類項目進行系統性挖掘整理,促進不同民族療法之間相互理解和交流,共同推動技術發展和療效提升。

另一方面,要不斷擴大尋寶的視野範圍,除了東亞地區之外,還要進一步拓展挖掘其他國家的傳統醫藥學,整理和梳理實用外治診療技術,推動醫藥領域的各國文明互鑒。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表示,醫藥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儘管各國醫藥來源背景不同,但都曾在守護各國人民健康上發揮了極大作用,將帶著對「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懷抱吸納不同文明的廣博視野,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撰文:黃錦輝 厲思璇 宋莉萍 查冠琳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d0d0b38ce441b1187ed85fbb002063e.html